沒有陳曉卿的《舌尖3》——一場理所應當的崩盤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眾所周知,《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了。

然後,也是眾所周知,《舌尖上的中國3》的口碑崩盤了。

是真的崩盤,口碑打分都是崩盤。我們先來看看前兩季的豆瓣評分:

《舌尖上的中國1》9.3分: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有超過70%的人都毫不猶豫打了五顆星,排名第一的熱評是這麼說的:

這片兒是海外黨的地獄。

隨即2015年,《舌尖上的中國2》上映,豆瓣評分雖然低了些也有8.4: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在這一季,導演陳曉卿的野心更大,不光是說美食,而是轉向敘述美食背後的中國人和中國事了,所以熱評第一變成了:

第一集就淚奔了,告訴我我不是一個人。

爾後,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熱度一再攀升,“舌尖”被稱為中國紀錄片第一IP、第一流量,據說沒開播之前,許多地方名廚和大飯店就說了:一定要想方設法上《舌尖3》,捧著錢四處在北京找關係。

《舌尖上的中國3》和第一季不一樣,開播之前,就是萬眾矚目。

說實話,《舌尖3》並非不允許犯一點錯,出一點格,其實只要保證水準不太跌,口碑就不可能撲街,《舌尖3》就像是知乎上的大V,出場自帶1k贊同,可惜結果讓人大跌眼鏡,《舌尖3》被實名反對到沒人贊同。

《舌尖3》的豆瓣評分前幾天是5.7,這幾天已經一路跌倒了4.9,剛剛去看了眼評分,已是4.6,照這個速度跌破4分不是沒有可能。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之前其實猜到,除非一些特殊情況,續集的評分自然都會比上一季要差一點。但是,我本以為應該是循序漸退,一部退一點,沒想到到了《舌尖3》就“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了”。

底下的評論裡也是吐槽居多,最有用的一條熱評是這麼說的:

嚴重懷疑是“8848鈦合金手機”、“小罐茶”的導演拍的。

這個看似不經意的吐槽,卻正好命中問題的關鍵——導演陳曉卿

《舌尖上的中國》的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導演都是陳曉卿。這個有點黑又有點胖的中年男人,親手締造了一個屬於中國紀錄片的傳奇。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聊到陳曉卿之前,我們不妨先說一說紀錄片這個小眾電影。

紀錄片一直是屬於很小眾的範疇。之前有人直言:雖然中國電影總體上沒有達到世界水平,但是中國的紀錄片水準已經達到了。

這句話之前並沒有太多人贊同,卻在《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之後重回大家的視野。而去年大熱的另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博物館修文物》也是讓人看到了中國紀錄片的魅力。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這或許和陳曉卿密切相關。

陳曉卿從1991年開始拍攝紀錄片,到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上映,他其實已經拍了21年紀錄片了。

1989年,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畢業的陳曉卿進入央視,1991年南方大水,他和另一個同事在來大水的村子裡呆了一個多月,拍出了紀錄片《孤島紀事》,當時的臺領導很重視這部片子,授意陳曉卿送戛納電影節參展。之後的陳曉卿就一直專注於紀錄片。

這或許和他上學時候的經歷相關——陳曉卿上大學的時候世界著名的紀錄片大師尤里斯·伊文思因為拍攝中國為題材的《風的故事》來到中國,陳曉卿作為唯一的一名學生代表拿著自己的習作《戰士從這裡起步》,裡面有一組拍攝戰士哭泣的鏡頭,陳曉卿用了將近三分鐘來展示。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伊文思看完只說了一句話:你為什麼不把他哭的過程拍完呢?

這讓當時的陳曉卿第一次感受到了紀錄片對他的震動——不在於拍攝什麼,而是在於對生活的記錄。

在央視擔任高級編輯只是陳曉卿的主業,除此之外,陳曉卿還是一個“半職業吃貨”。

他在北京的文化圈頗有些名氣,原因是因為,大家幾乎都知道,陳曉卿幾乎是一個人肉美食地圖。一般只要把自己所在的地點和要求發給他,他總能在幾分鐘之內列給出自己的選擇。

這或許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誕生的奧妙。一個狂熱美食的紀錄片導演,怎麼會不想拍一部和中國美食相關聯的紀錄片呢?

可是《舌尖上的中國》剛上映的時候並不被看好。它放在了每晚11點的“垃圾時間”,也幾乎沒有多餘的經費來做宣傳——基本完全靠自來水。

可,還是火了。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平均收視率有0.5%,第四集的收視率有0.55%。

“超過了同時段的所有電視劇,基本和BBC的那些紀錄片差不多了。”總導演陳曉卿在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語氣平淡,可話語中的自豪溢於言表。

《舌尖上的中國》的爆紅是從網絡開始的。第一集的《舌尖上的中國》剛剛播出之後,立刻在微博上立刻引起了爆紅。當時的和菜頭髮布了一條微博:

通緝令:

現通緝捉拿飯最鮮一人。姓名陳曉卿。主要飯醉事實:攜眾秘密製作美食饕餮大片《舌尖上的中國》,於午夜播放,影響無數節食空腹減肥熬夜男女,陡增半夜社會不安定因素。

該片內容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色香味形,撲面而來,誘惑之力難以抵禦。節食男女,掩面午夜,碩胖之人,仰天狂歡。

和菜頭一向挑剔,可這條微博卻難掩欣喜之情。

除了高收視和好口碑,《舌尖1》創下了單集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萬元)的銷售紀錄: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覆蓋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僅如此,到了《舌尖上的中國2》出來,和菜頭更是專門寫了篇文章說陳曉卿。文章題目直接就是《飯醉通緝令:陳曉卿》。

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和菜頭自來水,《舌尖2》和《舌尖1》剛出來時候不一樣,還沒播出就被幾家大的網絡平臺搶了版權。

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2》收視率遠超同時段的所有節目,不算整個網絡平臺的觀看量,收視率達到了2.57%。

當然有質疑聲。

《舌尖2》上映之後,裡面那個關於自己陪子女上學煮飯,所以幾年沒有回家過年的母親遭到了大家的詬病和質疑。也有人說,《舌尖2》不好看了,講美食的東西少了,講的都是故事。

在《舌尖上的中國2》,美食已經不再是唯一主體,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美食背後的故事,這也給陳曉卿帶來了一些質疑的聲音。

可是,陳曉卿也很直白,當時面對這些聲音,立刻就回應了:我本來想拍的就不只是一個美食片。

不論怎麼說,《舌尖2》雖然沒有第一季播出的時候那樣驚豔眾生,卻實現了導演、供應商和觀眾的三豐收。觀眾滿意、供應商賺的盆滿缽滿——《舌尖2》除了在廣告營收上的收入過億之外,僅僅靠賣版權就賺了8千多萬,相比之下,3千萬的拍攝成本雖然不菲,卻也顯得穩賺不賠。

紀錄片就是燒錢的,這句話在《舌尖》身上並不成立。何止是不成立,《舌尖》上映後大家看到的是好評背後的巨大商機。

“舌尖”這個IP的馬太效應也並沒有停止,之後和《舌尖2》相關聯的淘寶商品,商鋪店家也是幾度賣到脫銷,相似的美食節目幾乎成了“有策劃案就能拿到錢的案子”,從冷門題材搖身一變成了影視資本市場上的香餑餑。

而陳曉卿也實現了自身的訴求,真正拍攝了一部關於中國人也關於飲食的紀錄片。

2017年,陳曉卿從央視離職。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原因有很多,陳曉卿在離職前接受採訪的時候已經初現端倪。

就和所有一部作品就大熱起來的創作人一樣,“舌尖導演”這個身份變成了陳曉卿的標籤,到哪都是舌尖導演。

“我在微博上都不敢說話,我發一個兒子生日快樂,底下一幫人說:少廢話舌尖3呢?我說一個我偶像誰誰誰,他們也是問我舌尖3怎麼還不拍。”

“我其實是挺豐富的一個人,我一輩子也不僅只是有《舌尖3》這一件事。”陳曉卿2016年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苦笑著說。

拍了20多年紀錄片的陳曉卿,得到了絕大多數紀錄片導演沒有的榮譽,卻也不能隨心所欲想拍什麼拍什麼。

另一個原因或許更關鍵。之前陳曉卿的職務是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榮膺舌尖導演後的陳曉卿卻因為體制原因不斷受限。2016年他曾經說,如果想拍《舌尖3》的話,希望和世界各國的美食做一個比較。但這個想法現在看來在《舌尖3》中並無體現。

離職後的陳曉卿無疑更自由,他帶著團隊出來和視頻網站已經談好。

“估計還會拍美食紀錄片,只是不會再叫《舌尖》了。”

在央視已經呆了30年的陳曉卿,臨別的大禮就是《舌尖》。

寫到這裡,很多朋友肯定會很奇怪:你不是說寫一寫《舌尖3》為什麼會口碑崩盤嗎?

怎麼寫到現在都是在寫陳曉卿?

我一個朋友和我說,這個世界上的導演有兩種。

一種是周星馳電影的導演李力持,這種導演只是貫徹電影,保證電影拍攝能夠順利進行的職務,是大內總管,但誰都知道,電影的靈魂是周星馳。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另一種導演是王家衛電影裡的導演王家衛。同樣一個題材,在王家衛手裡就是《東成西就》和《東邪西毒》的區別。這種導演是整部作品的魂魄、脈絡、精神,是獨裁的君主和象徵。整部電影都是導演精神的表達。

而陳曉卿,無疑是後一種。無論是《舌尖1》還是《舌尖2》,除了題材展現美食之外,更體現了陳曉卿這個人對於生活的態度和看法。

甚至可以說,《舌尖》這個IP從頭至尾,是陳曉卿對於生活觀察的延伸,是很個人化的創作。

而《舌尖3》換了個導演。這次接替陳曉卿的導演叫劉鴻彥,而2017年接過《舌尖3》總導演的接力棒,頗有些救火隊長的意思。

而看得出央視也是極力想證明,就算沒有陳曉卿《舌尖3》依然會不錯。這次播放的時間特意放到了春節後。播放的頻道也從中央2套變成了1套和2套同時播放。

導演劉鴻彥也不是等閒之輩,曾經擔任過汶川地震、澳門迴歸十週年、非典等多個重點新聞的策劃和拍攝,紀錄片方面也成績斐然:2008年北京奧運會紀錄片《鳥巢——夢開始的地方》就是她執導的。

可大家想看的似乎還是陳曉卿的《舌尖》。

《舌尖3》坦白說,我只看了一集。除了網上詬病的不止所云、鏡頭語言差、想說的東西太多,越俎代庖等常見差評之外,資料不詳實,錯漏百出也是大家吐槽的重災區。文案、配音、選材似乎都不得人心。

在這當中,有一條評論特別扎眼:

不好意思。不及格。亂、沒重點、沒審美、沒靈魂

靈魂這個詞有些虛無縹緲,卻說出了真話。沒有了陳曉卿加持的《舌尖3》當然沒有了一脈相承的脈絡與情懷,淪為了想說的太多、能說的又太少的庸品。

與其說,大家不喜歡《舌尖3》,倒不如說在《舌尖1》和《舌尖2》當中,大眾已經接受了陳曉卿這個職業吃貨對於生活和美食的態度。

說起美食,大家心知肚明的是,除了美食的熱愛,大家更想看到的是美食背後承載的那點情緒。

陳曉卿——這個有點面黑的胖子,這個大家戲稱的美食人肉地圖,他對於美食的熱忱和對於生活的探索,似乎才是承載《舌尖上的中國》這部記錄片真正的靈魂。

唯獨美食與愛不可辜負,美食與愛卻應該是近義詞。

中國人已經習慣把美食當做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也是中國人心心念唸的美食的靈魂。

這個靈魂,它纖細又博大,廣袤又細膩,非真正熱愛美食、熱愛生活不能觸及。

沒有這個靈魂的《舌尖3》,軀體再美麗,也不過是一句軀體,承載不了感情,也訴說不了生活。

而這樣的《舌尖上的中國》,口碑崩盤才是理所應當。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正好前段時間也寫了一篇關於《舌尖上的中國》的文章,後臺關鍵詞回覆“舌尖

”就可以獲取啦。

没有陈晓卿的《舌尖3》——一场理所应当的崩盘

本文作者是我們24幀的主筆之一,黃不會。

文筆兼併理性與感性

是知乎哈利波特話題下和港樂話題下的最高讚的答主

和大部分隨波逐流的人不一樣,他總是能夠給出不一樣的觀點

如果,你對他的文章感興趣,那麼不妨掃描上方二維碼二維碼

『不會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