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虹:從青年入手重塑中國人的價值觀

周曉虹:從青年入手重塑中國人的價值觀

主講人:周曉虹,江蘇紫金傳媒智庫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出版著作10餘部,主編、合作和譯著數十部,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社會學院院長,在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都有著很深的造詣。

周曉虹:從青年入手重塑中國人的價值觀

要造就一個新的世界,首先要造就一代堪當此任的新人。青年代表著未來,有怎樣的青年便有怎樣的未來。塑造堪當歷史大任的青年一代的核心任務,當在通過青年一代實現傳統價值觀的變革,養成能夠引領歷史潮流並代表未來的新興價值觀,並由此實現人的現代化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價值觀養成與變革必須從青年入手

價值觀是一種相對持久的觀念系統,它涉及人們對他人及周遭事物的意義或價值的評判,是人們關於什麼具有價值、如何評判價值,以及怎樣創造價值的根本觀點。我認為,一個人的青春期是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時期。

首先,價值觀是人們自出生之日起在社會文化環境的持續作用下形成的。其次,從青春期開始,一個人開始逐漸形成了對社會的基本看法和價值取向。再次,價值觀一經形成便具有相當程度的持續性。儘管價值觀的形成在個人生涯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青春期卻是這一歷史過程中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間節點上價值觀的塑造對個體和群體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來。這種塑造既包括對青年個體價值觀的塑造,也包括通過對青年一代群體價值觀的有意識塑造,進而實現對國民整體或主流價值觀的重塑或變革。

首先,青年相對遊離於主流社會的地位與角色賦予了他們從主流社會脫身、反躬自省的可能。從近代中國百餘年的歷史來看,所有的社會變革幾乎都始於青年。20世紀初,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等第一代共產黨人是這樣;20世紀末,投身改革開放大潮的青年也是這樣。

其次,青年作為社會變革的晴雨表能夠敏銳地感受社會的脈動,能夠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改變反映整個社會前進的趨勢。可以說,青年的前行促進了國家的進步,而國家的進步則為青年的前行創造了條件,使其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成長髮展。

再次,只有青年才能通過不斷的反思、交流和吸收去支撐一個民族偉大復興價值觀體系的重建。

缺乏反思就會對舊有文化或行為模式之缺憾渾然不覺與孤芳自賞,不會產生重塑的慾望或渴求;沒有交流不但不會有技術的發明和擴展,也不會為前述反思或反省提供可能。

最後,自近代以來,青年們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拿來主義”,再到通過“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找到馬克思主義,無一不是面對外來文化的優良之處所採取的吸收或借鑑之法。

正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所言,“未來10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這一關鍵時期需要青年擔當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也需要青年養成堪與時代相稱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和社會行為模式。這是現實的需求,同樣也是歷史的選擇。

二、個體與群體:重塑價值觀面臨的核心問題

關於對中國人價值觀重塑的問題,從清末甲午海戰失敗至今已有百年曆史,隨著現代性的推進價值觀也在不斷重塑,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問題仍然未能徹底解決,徘徊的中國人始終未能在群體或社會之中找到自己滿意的位置。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加以倡導,正是黨和國家在面對價值觀領域的斷裂和紊亂而做出的重要舉措,目的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重建與現行社會形態相一致的核心價值觀,但這並不能說近百年以來中國社會價值重建的工作就已完成,從嚴格的意義上說,現今它還只是主導價值觀,尚未成為主流價值觀。

這一方面說明我們時代的變革尚未結束,與此對應整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與確立也處在變動之中。另一方面則說明價值觀重塑正逢其時,而“中國夢”的打造或者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是凝聚共識、鍛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佳熔爐。

三、“中國夢”:重塑價值觀的關鍵抉擇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時發表重要講話,第一次深情闡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首先與民族興盛、國家富強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偉大的夢想”,這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同時,他又說“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由此可見,

中國夢的實現平臺是國家和民族,其落腳點卻是包括每一個個體在內的人民。

實現“中國夢”的理念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三者融為一體的踐行路徑,為我們解開近百年來中國社會轉型所一直面臨的那個核心問題——個體與群體(社會)的關係問題提供了現實的可能。

“中國夢”力求引導包括青年一代在內的每一箇中國人自覺地將個人幸福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結合起來,為我們在實現這一偉大夢想的過程中,通過對個性張揚(個人幸福)與群體制約(民族或國家目標)間矛盾或衝突的整合,達到中國人價值觀重塑的目的提供可能。

第一,在多元共存中凝聚共識。中國社會的多元性是在改革開放後重建起來的,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形成了主導價值觀和非主導價值觀多元共存的局面。而“中國夢”則成為整合多元價值觀的基礎或平臺。

一方面,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這一點上都具備基本共識;另一方面,“中國夢”對個人幸福的訴求,同樣也為每一位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實現自己個人的理想提供了可能。

第二,在求同存異中彰顯共識。價值的求同並不排斥價值的存異,甚至說現代社會的價值求同是以價值的存異為前提的。身處轉型中的中國,我們非但不能存異,事實上我們也難以求同,這是價值觀重建所面臨的嚴峻的困難之一。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的提出為在求同存異中彰顯共識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中國夢”匯聚了不同個體、不同群體和不同階層的各自夢想和各自訴求,其本質上就承認了不同價值主體訴求或“夢想”的正當性。

另一方面,“中國夢”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根本,它也必然要求我們在民族或國家大義面前達成基本的價值共識,將各自的訴求和願望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大業之中,這也是一代中國青年的歷史使命。

第三,在主導協同中實現共識。共識主導是指以一個全新的既代表現代趨勢又承繼傳統品質的基本共識為價值觀的主導,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誠信”體現了現代價值;“富強、和諧、公正、愛國、敬業、友善”則體現了傳統美德。

與此對應,多元協同則是指小眾價值觀,在核心價值觀的“主導”下相互協作,發揮各自在不同領域中的不同效用,推動人的自由成長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共識主導和多元協同”的圖景之中,通過青年一代的率先踐行,在尊重個體價值的同時可以維護群體的價值。

青年是做夢的年齡,也是打造夢想的最佳時期。對我們的民族來說,“中國夢”的提出和打造將為其騰飛提供新的歷史機遇,實現這一國家願景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偉大的夢想則離不開每一箇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辛勤努力和全心付出。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中國青年應該承擔起這一歷史使命,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相結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重塑我們的靈魂及能夠與之媲美的價值觀。

摘編自《群眾·大眾學堂》2018年第3期,原標題為《從青年入手重塑中國人的價值觀》

周曉虹:從青年入手重塑中國人的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