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戰場,南宋名將的培養所

西夏政權自1038年建立後,便長期與北宋展開對抗,雙方經歷了數次大戰。而北宋末年的童貫伐夏,就在客觀上為南宋培養了一批名將,如韓世忠、吳氏兄弟(吳玠、吳璘)等。故此,西夏可成為南宋初年大將的培養所。

西夏政權的統治者為党項貴族拓拔氏,據說是北魏皇室的後裔。拓跋氏在唐朝末年受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開始割據西北一方,還因勤王有功,被唐僖宗賜姓李氏。五代時期,李氏仍割據沿襲。

北宋初年,在經歷數次戰爭後,党項首領李繼遷(即西夏太祖)、李德明(西夏太宗)被宋朝廷封為西平王。李德明死後,其子李元昊於1038年稱帝,開始公然反宋,並就此展開第一次宋夏戰爭。在1044年,著名的“慶曆和議”簽訂,宋夏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告一段落。

此後,在宋英宗時期,夏毅宗攻宋慶州失敗。宋神宗時出兵攻佔青唐等地,企圖從西側夾擊西夏。但隨後的五路伐夏及永樂城之戰都效果不佳,尤其以永樂城之戰損失慘重。宋哲宗親政後,名將章楶一展長才,在兩次平夏城之戰後將西夏逼入絕境,取得巨大勝利。

宋夏戰場,南宋名將的培養所

宋徽宗時期的西夏版圖

宋徽宗時期,權宦童貫再次領軍征伐西夏,於古骨龍再破夏軍。此後,名將种師道繼續攻克其橫山之地,讓西夏再次表示臣服。而在金國滅遼後,開始大舉攻宋。隨著北宋的消亡,西夏不再與宋而是與新興的金國接壤,宋夏戰爭正式告終。

在持續近百年的宋夏戰爭中,湧現出一大批名將,而這些將領,有聞名北宋的張亢、王韶、李憲、章楶、劉法等。但對於南渡(南宋建立)以後的大將們來說,恐怕他們不是那麼看得起早年與之奮戰的西夏。其中的原因,可以從南宋名將吳璘的一番話一窺究竟:

玠死,胡世將問玠所以制勝者,璘曰:“璘從先兄有事西夏,每戰,不過一進卻之頃,勝負輒分。至金人,則更進迭退,忍耐堅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日不決,勝不遽追,敗不至亂。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與之角逐滋久,乃得其情。蓋金人弓矢,不若中國之勁利;中國士卒,不及金人之堅耐。吾常以長技洞重甲於數百步外,則其衝突固不能相及。於是選據形便,出銳卒更迭撓之,與之為無窮,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堅忍之勢。至決機於兩陣之間,則璘有不能言者。”

吳璘在其兄長吳玠死後,與四川地區的最高文臣胡世將交談起了自己兄弟的行軍制勝的方法。吳璘在談及金軍之強和自己的應對之策前,特意提了一句“璘從先兄有事西夏,每戰,不過一進卻之頃,勝負輒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其實就是“我跟隨已故兄長(指吳玠)抵禦西夏,每次作戰的時候,不過在一進一退的瞬間,便能分出勝負”。

看出來了,吳璘是瞧不起西夏,但這確實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吳璘是為了突出金人的兇悍,另一方面則確實是根據實際經驗來談的。吳玠、吳璘二人從1128年開始,便開始在大將曲端麾下與金軍展開交戰。

等到富平之戰(出督川陝地區的宰相張浚企圖集合南宋西路各部,一舉消滅陝西的金軍,結果大敗,損失極為慘重)後,吳璘又和兄長在進入四川的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扼守,多次抵擋住了金人強大的攻勢,最終保全了整個蜀地。

所以,對於1139年吳玠死後的四川來說,吳璘恐怕是對西線金軍戰鬥力最有發言權的人。不過,從他的話中,我卻有了一個有點搞笑的想法:

西夏,貌似成了南宋名將的刷經驗的地方,使他們個個身經百戰,從初級升到了中級,培養了大量抗金人才

我粗略統計之後發現,由征伐西夏出身的南宋名將共有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劉錡、吳玠、吳璘等人。當然,還有許多,但我們在此僅列舉上述的六人關於西夏的經歷,以作證明。

劉光世

宋夏戰場,南宋名將的培養所

《中興四將圖》中的劉光世畫像

劉光世出身世代為將的家庭,他的父親劉延慶,屢次進擊西夏有功,在平定方臘起義前就已經擔任保信軍節度使、馬軍副都指揮使,成為北宋的高級武官。關於劉光世徵夏經歷,據《宋史·劉光世》列出:

l劉光世,字平叔,保安軍人,延慶次子。初以蔭補三班奉職,累升鄜延路兵馬都監、蘄州防禦使。

l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夏人乘間寇杏子堡。堡有兩山對峙,地險厄,光世據之,敵至敗去。擢侍衛馬軍都虞候。

從上述兩條記載可以看出,劉光世在宋徽宗末年就曾任兵馬都監、防禦使這樣的軍事主將。在這段時期,他或許已經隨父親參與了童貫、种師道等人的伐夏戰役。而在1126年金軍圍攻北宋都城汴京時,西夏乘機入侵陝西的杏子堡。此時已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的劉光世據險抵禦夏軍,使其敗退。而此後,由於金軍第二次圍困汴京,劉光世遂與河東折家軍急忙領兵勤王,永久退出了西線戰場。

張俊

宋夏戰場,南宋名將的培養所

《中興四將圖》中的張俊畫像

張俊與劉光世、韓世忠、岳飛並稱“中興四將”,在這四人中,張俊年紀最長(生於1086年),劉光世(1089年)與韓世忠(1090年)則稍小數年,岳飛(1103年)年紀最小。

據說以前有個優伶扮演術士給南宋君臣相面,分別稱宋高宗為“帝星”、秦檜為“相星”、韓世忠為“將星”,但到了張俊時卻說什麼也看不見了。眾人正大驚失色時,優伶突然說:“什麼星也看不見,只看見張將軍坐在錢眼裡。”張俊抗金在四將中較劉光世稍優,但仍是有不少的畏懼、躲避金軍行為,且以貪財出名。但這位富可敵國的將軍,早年也是在西北邊境與西夏戰鬥過的,只是他的出身實在是不如劉光世。準確說,爹沒有劉光世厲害,所以他的早期仕途實在是像馬踏平原一樣,毫無特色,也毫無驚喜。我們來看《宋史·張俊》傳簡單的幾筆:

l張俊,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人。好騎射,負才氣。起於諸盜,年十六,為三陽弓箭手。政和七年,從討南蠻,轉都指揮使。宣和初,從攻夏人仁多泉,始授承信郎。

張俊從十六歲起就從盜賊華麗轉身為有編制的弓箭手(雖然說軍紀敗壞者與盜賊並無區別),但由於無人賞識,直到宋徽宗宣和時期劉光世已經成為高級軍官時,張俊才剛剛被授予“承信郎”這個官職。宋徽宗時,朝廷定武臣官階有五十三階(級),而承信郎就是第五十二階。如此升遷緩慢的張俊,史料也只說他參與過徽宗末年的攻西夏仁多泉的戰役。此後,他便開始了與金軍糾纏二十年的生涯。

韓世忠

宋夏戰場,南宋名將的培養所

韓世忠畫像

韓世忠在“中興四將”中的知名度僅次於岳飛,而他的人品、戰功各方面大體也確實在劉光世、張俊之上。關於他對夏作戰的描寫,在《宋史·韓世忠傳》中著墨較多:

l崇寧四年,西夏騷動,郡調兵捍禦,世忠在遣中。至銀州,夏人嬰城自固,世忠斬關殺敵將,擲首陴外,諸軍乘之,夏人大敗。既而以重兵次蒿平嶺,世忠率精銳鏖戰,解去。俄復出間道,世忠獨部敢死士珠死鬥,敵少卻,顧一騎士銳甚,問俘者,曰:“監軍駙馬兀〈口移〉(注:此字無法打出)也。”躍馬斬之,敵眾大潰。經略司上其功,童貫董邊事,疑有所增飾,止補一資,眾弗平。從劉延慶築天降山砦,為敵所據,世忠夜登城斬二級,割護城氈以獻。繼遇敵佛口砦,又斬數級,始補進義副尉。至藏底河,斬三級,轉進勇副尉。

關於韓世忠的英勇,在宋孝宗朝宰相趙雄為他寫的《韓忠武王世忠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有更詳細的描寫,這裡就不贅述了。1105年時,韓世忠參與和西夏的戰事。在攻銀州一役中,韓世忠潛入城上親手殺死敵將,使宋軍趁勢大敗夏軍;嵩平嶺一戰,韓世忠率少量精兵力戰西夏大部隊,並躍馬擊殺西夏監軍駙馬,直接導致宋軍士氣大振、西夏潰敗的結局;奪回被西夏佔據的天降山堡壘,相繼在佛口堡、藏底河再破夏軍。韓世忠的對夏表現,確實是充分展示了他的勇猛無敵。

劉錡

劉錡在眾將中有“儒將”之稱,他的出身,同樣顯赫。他的父親劉仲武,在北宋末的對吐蕃、西夏戰爭中取得了較大戰果,官至瀘川軍節度使,死後追贈檢校少保,諡號“威肅”。而劉錡本人在西夏的威名,似乎也是本文列舉數人中最為有力的(《宋史·劉錡傳》):

l劉錡,字信叔,德順軍人,滬川軍節度使仲武第九子也。美儀狀,善射,聲如洪鐘。嘗從仲武征討,牙門水斛滿,以箭射之,拔箭水注,隨以一矢窒之,人服其精。宣和間,用高俅薦,特授閣門祗候。

l高宗即位,錄仲武后,錡得召見,奇之,特授閣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為隴右都護。與夏人戰屢勝,夏人兒啼,輒怖之曰:“劉都護來!”

劉錡作為老將劉仲武的兒子,小時候就跟隨父親出征西夏,並以射箭精準而令人驚歎。倖臣高俅(《水滸傳》中高太尉)曾舉薦劉錡,授予年紀輕輕的劉錡官職。南宋初年,劉錡擔任隴右都護,率西北宋軍與西夏屢次交戰,均獲得勝利。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有“張遼止啼”的典故,而這裡也出了過“劉都護來”的故事,不論這件事是否可信,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劉錡在與西夏戰鬥中確實樹立了威名。

吳玠、吳璘

宋夏戰場,南宋名將的培養所

吳玠、吳璘兄弟雕像

吳氏兄弟是南宋初年川陝地區最重要的將領,他們一生都在西線作戰,為保衛不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的西陲,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而吳氏兄弟關於西夏的事蹟,以吳玠為主,而比吳玠小上九歲的吳璘,在這一時期大多是以跟隨兄長作戰為主,所以就不單獨再列出。以下根據《宋史·吳玠、吳璘傳》:

l(吳玠)少沉毅有志節,知兵善騎射,讀書能通大義。未冠,以良家子隸涇原軍。政和中,夏人犯邊,以功補進義副尉,稍擢隊將。……靖康初,夏人攻懷德軍,玠以百餘騎追擊,斬首百四十級,擢第二副將。

l(吳璘)少好騎射,從玠攻戰,積功至閣門宣贊舍人。

吳玠未滿二十歲時就在北宋西北的涇原軍當了兵,在宋徽宗政和到靖康的十來年時間裡,他多次參與抵禦,從副尉逐漸升至副將。而此時年紀尚小的吳璘,應該參與了兄長後期御夏軍的戰鬥。兄弟二人在對夏作戰的經驗,在很短時間後便應用於強大的金軍身上。

除此之外,南宋諸將起於對西夏作戰的,還有郭浩、楊政、王淵、曲端等人。綜合看來,這些人的主要活動都在宋徽宗在位時期,處於宋夏戰爭的末端、金國興起之時。對西夏作戰的經驗,直接鍛鍊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從而為南宋的延續作出貢獻。所以,最後還是那句話:宋夏戰場,是南宋名將的培養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