饃籃掛在房樑上的故事

饃籃掛在房樑上的故事


幹嘛要把放饃的籃子吊在房樑上呢?提起這件事不少人納悶。納悶的人是沒有經歷過那年、那月的生活艱難,更不相信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還會為‘吃’發愁?


饃籃掛在房樑上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客觀講,也確實遭遇到三年自然災害。野菜、樹葉50後的人沒少吃。 糧食定量供應,粗糧多、細糧少,糧不夠菜來湊。最後紅薯也按糧食指標供應了,我們在糧店買糧,清晨5、6點推著小兒車排隊買紅薯。 家裡蒸的饃是白麵和黃面或白麵和紅薯面摻和的雜麵饅頭。那時候7、8歲,跑出去玩一圈餓了,跑回家抓一個饃邊啃邊跑出去了。家裡孩子多的,不等吃飯時,籃子裡的饃就下去一半了。家長們不約而同想到一個辦法,把饃藍子高掛,讓孩子夠不著。 我家當時在平房住,房子的頂棚是蘆葦蓆的,鐵絲穿過葦蓆綁在房樑上,下面握個勾專門吊饃藍子。一般的凳子夠不著,家裡又沒有梯子,不能偷吃饃了。那時候家裡哪有零食?除了饃,沒有可嚼的東西了。 大概是58年的時候吧,統一建大食堂,家裡不允許自己做飯。由於定量少,人們吃不飽。一次,父母上班在單位吃飯,五歲的我自己到大食堂買飯,熬粥是用一口特大的鍋,我排到跟前,稀飯賣完了。賣飯的一離地兒,沒買到稀飯的人們蜂擁而至圍著大鍋腦袋扎進去用自己的小飯勺刮鍋底的飯渣。我被擠了出去。 一次,大食堂吃帶魚,魚刺吐在飯桌上。一個70多歲的老頭,用一個豁著口的碗把別人吐的魚刺盛起來,回家途中路過老頭的住所,看到他用三塊磚支著黑黢黢的飯盒,裡面有魚刺和野菜,能聞到一點兒魚腥味。估計煮好後,再把魚刺撈出來,野菜湯就有味道了。吃不飽的人們為了果腹,想盡了一切辦法。 澗河北邊的白菜地裡,社員把白菜砍了,地裡留下了白菜根,街坊的居民們爭先恐後去挖白菜根,回來把外面的硬皮削掉,把白菜疙瘩切碎撒點黃面熬菜粥喝。這時候大部分人家偷偷支起了簡易鍋灶,想辦法自己做點兒吃的,讓孩子們不餓。 這種狀況持續了三四年,中央發現了問題就叫停了。

饃籃掛在房樑上的故事

那時候小孩兜裡哪有錢呢,用老太太梳頭塞在牆縫裡的頭髮換糖人也是令其他小朋友眼饞的事。 ‘梆梆’銅鑼聲一響,刻間小孩就圍成一圈。有小孩把家裡的銅鎖拿來換糖人的,還有的把家裡的鋁鍋砸扁換糖人的,結局當然是吃了糖人捱了一頓揍。 ‘白糖冰糕三分、五分’多麼熟悉的聲音啊!那時候能吃上一根冰糕可是一件抿嘴樂的事兒。

饃籃掛在房樑上的故事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雖然國家遭遇大難,作為小孩卻很興奮,一天到晚就是玩兒。自制玩具,推鐵環,做彈弓,做陀螺,得心應手,那叫一個爽啊。不上學了,自然就沒有作業了。不像現在的孩子,放了學就寫作業,自己沒有一點兒時間玩兒。家長們個個期盼孩子長大成鳳成龍。 小時候一年最高興的日子是過年。 過年,最期盼的事情有兩件:一,換上一身新衣服;二,能有一掛百頭小鞭炮。一百頭的小鞭炮那時才兩毛錢,可是家長不會主動給你買的,不哭不鬧,看人家放炮。連哭帶鬧有了一掛鞭炮,根本不捨得‘劈哩叭啦’瞬間放完。拆成零的,裝在口袋裡,一會兒‘啪’放一個樂一樂。一百頭的小鞭,能玩三天,有耐性的玩一個禮拜沒問題。別人放鞭跑去撿,找到沒捻不響的收集起來玩呲花兒。

饃籃掛在房樑上的故事


困難時期 說起吃,還有一件事令我難忘。豌豆糕,綠黃色的,裡面摻有柿餅。賣家切成小三角,用一根竹籤子插著。十歲前沒吃過。兩毛錢就能買一塊兒,可是在當時兩毛錢在家長眼裡屬‘大額’,豈能讓你揮霍吃零食。 隨著歲月流逝,時代變遷,小時候期盼的‘好’東西,現在不屑一顧了。小時候能吃一塊兒水果糖,糖含在嘴裡,笑露在臉上,大白兔奶糖更是家裡有錢還得上海有親戚的人才能享用到的。如今,過年不再買糖了,買了沒人吃,放久了有哈喇味了。不是糖不甜了,是人變了,人的慾望越來越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