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中國電影史:從《精武門》到《前任3》

极简中国电影史:从《精武门》到《前任3》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但是真的好電影卻越來越少,但是電影的流俗並不代表電影的墮落,相反他是市民社會興起的一種特徵,我們可以從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來看今天電影市場和環境形成的原因。

80、90年代:港臺電影的黃金時代(1980-2000)

曾經的香港電影是整個亞洲電影的代表,有東方好萊塢之稱,從最早的邵氏時代到80年底、90年代,名導名角輩出,導演有吳宇森、徐克、洪金寶、王家衛等,演員有四大天王、周星馳、成龍、李連杰、梁朝偉等。

香港電影一直以商業電影見長,尤其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動作片,從李小龍的《精武門》到成龍的《醉拳》到李連杰的《少林寺》,後來李安也是憑藉動作片《臥虎藏龍》拿到了奧斯卡。

當然,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還有香港的警匪片、喜劇片、鬼片,警匪片是香港電影支柱型電影類型,即使到了今天依舊如此,代表作是《無間道》,甚至後來被好萊塢翻拍成《無間風雲》。喜劇片被周星馳帶向巔峰,代表作是《大話西遊》。鬼片不同於恐怖片,甚至更多的融入了喜劇元素,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林正英主演的一些列殭屍電影。

80、90年代可謂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這也得益於香港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樣在隔壁臺灣,雖然在商業電影弱於香港,但是在藝術電影上卻遠超香港電影,代表導演和電影有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及後來把臺灣電影真正帶向國際化的後起之秀李安的“父親三部曲”(《飲食男女》《推拿》《喜宴》)。

80、90年代香港臺灣電影形成“藝術+商業”電影的互補之勢,形成了港臺電影的黃金時代,《無間道》三部曲可以說是港臺電影的最高峰,也就是2000年前後,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自此一蹶不振,衰落的原因則是大陸電影市場的崛起。

极简中国电影史:从《精武门》到《前任3》

起步時代:大陸電影的輝煌起步(1980-2000)

80、90年代是港臺電影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中國大陸電影的起步時代,尤其是以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第五代導演拍出可以說中國電影史上最高品質的電影,比如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活著》、馮小剛的《甲方乙方》。

隨後崛起的還有以姜文、婁燁、賈樟柯、張揚、王小帥等第六代導演,在現在第五代導演集體墮落的時代,第六代導演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尤其是在藝術電影領域的堅持,也因此總是被禁拍,姜文的《鬼子來了》、婁燁的《頤和園》、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為中國電影的傳統保留了火種。

千禧年:大片時代的商業轉型(2000-2010)

進入千禧年(2000年)後,馮小剛的《大腕》開啟了商業大片時代,但真正的代表作當屬張藝謀的《英雄》,陳凱歌的《無極》和馮小剛《夜宴》隨著院線的高速發展,人們開始形成過年看電影的習慣,賀歲片成為大片的典型。

大片時代,第五代導演集體轉型商業電影,以大場面、大陣容、大投資、大宣傳為特點,形式大於本質,隨後大片基本和爛片成為了同義詞。

2010年以葛優主演的三部賀歲片姜文的《讓子彈飛》、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陳凱歌的《趙氏孤兒》宣告了大片黃金時代的終結,其中第六代導演的代表姜文的《讓子彈飛》口碑和票房都大獲全勝,第五代導演潰敗,第六代導演迴歸於崛起,後來賈樟柯、婁燁、李玉、管虎都推出一些不錯的作品。

极简中国电影史:从《精武门》到《前任3》

小鮮肉時代:小鮮肉+超級IP的電影市場巔峰(2010-2018)

2010年之後,最開始超級IP的興起,以郭敬明《小時代》為代表,開啟了“小鮮肉+超級IP”模式,利用雙重粉絲效應,在電影中植入廣告,電影還未上映便已收回成本。

极简中国电影史:从《精武门》到《前任3》

隨後,各類網劇和網絡小說都紛紛改編成電影,代表作又《萬萬沒想到》《盜墓筆記》,另外網絡小說又和青春懷舊結合推出《致青春》《同桌的你》等等。

IP網劇和IP小說電影的改編,很多甚至由演員和作家來當導演,趙薇、徐崢、吳京、韓寒、張嘉佳等,冒出一批新秀,形成對傳統導演的“跨界打劫”,主流導演卻一直拿不出好的作品日漸邊緣。

演員方面也青黃不接,演技派要麼如葛大爺(葛優)作品越來越少,要麼就是沒用適合的作品發揮,金城武、梁朝偉、劉德華等一批老將逐漸被邊緣化,興起的是顏值派小鮮肉如鹿晗、李易峰、吳亦凡、王俊凱紅極一時。如果說不靠臉吃飯,還混得不錯的就剩黃渤、王寶強和徐崢了。

小鮮肉和超級IP電影的興起得益於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觀眾和輿論話語權越來越趨向低齡化,此外,還有電影市場迎來史上最高速的發展。

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也得益於各類訂票軟件的票補,使得電影成為性價比最高的娛樂消費,二三十塊錢,可以在一個環境不錯的地方耗費一兩個小時。同時,院線瘋狂擴張,尤其是三四線城市,使得觀眾整體品味進一步下降,這給電影市場的泡沫製造絕佳機會,一大堆名人跨界導演電影,一堆超級IP改編,一堆小鮮肉輪番上陣,電影製造週期越來越短,大家都怕錯過電影市場“人傻錢多”黃金時機,國產電影保護月推波助瀾,催生出了《捉妖記》和《煎餅俠》的票房神話。

大陸市場的崛起把港臺電影圈的導演和演員紛紛吸引到大陸發展,徐克的武打片換上了小鮮肉,周星馳靠情懷爛片也收穫了高票房,臺灣鈕承澤、魏德聖來到大陸試水但收穫不大。

電影門檻的降低,電影市場的火熱,電影批量生產,很快,觀眾對於“超級IP”電影感到厭倦,郭敬明《爵跡》的慘敗宣告“小鮮肉+超級IP”模式黃金時代的終結。

這時觀眾的電影審美開始分化,一些高票房、高口碑的電影越來越出乎意料,管虎的《老炮兒》、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吳京的《戰狼2》、《前任3》,甚至是小眾慰安婦紀錄片《二十二》都是意料之外的收穫了票房或口碑。

最後只得一提的是這期間,國產動畫的努力,國產動畫一直是國人之痛,這些年雖然還未出來真正的精品但是努力和進步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從《魁拔》到《大聖歸來》到《大魚海棠》到靠眾籌的《大護法》,相信國產動畫的精品應該不遠了。

极简中国电影史:从《精武门》到《前任3》

結語

從中國電影發展的極簡史可以看出,電影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高度相關,有什麼樣的觀眾就用什麼樣的電影,中國電影的發展有兩個大的趨勢:一個由於媒介普及電影觀眾逐漸從精英走向大眾,這是媒介普及帶來的平權。另一方面就是資本市場一直主導著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商業上不管是技術、運作還是生產都日漸成熟,只是在電影藝術的道路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隔壁的韓國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對象,近些年佳片輩出。

极简中国电影史:从《精武门》到《前任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