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漁夫變成了海神,他是中國版的魯濱遜

早在一百八十年前,閩地漁民陳財伯乘船往東海捕魚,船觸礁沉沒,眾水手遇難,只有陳財伯水性過人,游到了廟子湖島,他的腳底踩住砂石的那一刻,渾身脫力暈倒,在倒地的瞬間,他感到海島正圍著他旋轉。

大難不死的陳財伯在島上定居下來,造房居住,仍以捕魚為生。這裡原本是無人的荒島,機緣湊巧,陳財伯成了第一個在廟子湖島定居的人,他認為這是命運的指引。夜晚來臨時,陳財伯在海島上點燃篝火,提醒漁民躲避島礁。在黑夜中行船,尤其是陰暗的雨夜,還有大霧籠罩之時,水手們迷失了方向,只能靠摸索,這是最為危險的時刻。

有個漁夫變成了海神,他是中國版的魯濱遜

東極島 梁銀娣 作

篝火照亮了島嶼的輪廓,在火光的照耀下,島上的山巒晃動著蠢笨的肉身,儼然睡夢中的猛獸,近海的岬角也無處藏身,海灣中的礁岩也都在海面上投下了黑影,過路的漁船見到了,急忙轉舵避開,出離了險境。

陳財伯死後,漁民們建了財伯廟紀念他,東海一帶有“青浜廟子湖,菩薩穿龍褲”的歌謠,傳唱至今。這個魯賓遜式的漁夫,在東海島嶼充當著神明的角色。廟子湖島是東極島的主島,如今,在島的最高處,是陳財伯手舉火把的雕像,而這座山,就叫做放火山。財伯廟也在山中,金色的牆壁與佛寺相似,正殿中的財伯公身穿背心和龍褲,還是漁夫的裝扮。陳財伯就長眠在山上,荒草搖曳,墓園面對海灣,日夜守護著往來的船隻,人們只要一抬頭,就能看到他。

在當地的漁民畫裡,財伯公笑容可掬,他端坐在神廟中,兩側的對聯寫道:“捨己為人霧夜點火指航向,行善結德漁民心中活菩薩”,他頭頂上有四個大字:“善財慈航”。財伯公頭戴瓜皮帽,穿著對襟紅衣,下身穿著龍褲。龍褲是東海漁民在捕魚時傳的一種肥大的長褲,有時褲管要在腳腕捆紮起來,形似燈籠,所以又稱“燈籠褲”。在東海漁民畫中,龍褲是反覆出現的意象,這是漁家百姓的著裝,穿著龍褲的神,與漁人最親近。在海島,人與神的距離近在咫尺。

有個漁夫變成了海神,他是中國版的魯濱遜

龍褲菩薩 張定康 作

財伯公只是古代東海漁民中的普通一員,他的溘然長逝,卻引發了人們長久的追憶。他也正是東海漁民篳路藍縷、向海洋更深處進發的千萬人中的一個,還有無數不知名姓的人,在舟山群島生活過。這裡自古便是漁業豐饒之地,舟山群島位於浙江東部的東海之中,大小島嶼有千餘個,明嘉靖《定海縣誌》說海島的百姓“利近東海,民資漁罟出沒,衣食之源過於農耕,遂多重彼輕此。”在一個以農業為主國家,這種現象算是罕有。清代詩人劉夢蘭的《衢港漁燈》寫到了舟山群島的夜晚:“無數漁船一港收,漁燈點點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上洲。”那時節,東海的夜晚如此喧鬧,水族在漁網中跳動,星斗和漁燈的映照下,魚脊上鑲嵌了銀線,忽明忽滅。那真是海島的黃金年代。

有個漁夫變成了海神,他是中國版的魯濱遜

龍王 馬紹洪 作

然而,在風帆時代,在海上行船又是高危行業,海上天氣變幻不定,只能靠經驗來預測,風暴能使漁船傾覆,大霧令人迷失。在海上捕魚的人,總有些看淡生死的豁達。在老漁夫的回憶裡,舊時的漁船船艙之內,必然要掛一幅龍褲菩薩的畫像,這些畫像出自漁夫之手,每個人心目中的龍褲菩薩都不一樣,這些畫像也就千差萬別了。畫像居中,掛在船老大的鋪位之上,其他水手的鋪位則在兩翼排開。財伯公一直沒有遠去,他的相貌已經無人知曉,後人靠想象來畫,財伯公的模樣也就千變萬化,或許這正是他的化身。

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後來的漁民畫,都可以上溯到漁家的船艙之內,昏暗中的畫像若隱若現,漁夫希望這位前輩給指明方向。這種傳統沒有失落,仍在漁船上秘密傳遞。

有個漁夫變成了海神,他是中國版的魯濱遜

龍褲 朱國安 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