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党员,书写红色传奇

四月上旬,春笋已有数米高,赤水市和叙永县、合江县交界的山沟里,满山葱绿。

沟口,102岁王世珍老人,常坐在堂屋里,仰望大山,回首往事。堂屋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遗像——她的丈夫、战友张邵文,一位同样甘居深山的中共地下党员。

脚跨三市县的山沟里,曾有一群农民为了理想和信念,几乎全家都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是党领导的武工队,在川黔边界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有的还为此付出生命。

百岁老党员,书写红色传奇

王世珍家的老宅,是地下党活动场所之一

王世珍家的新房,在赤水市宝源乡联华村新街街口。她家的老房,在背后的半山腰上,地名兰花榜。“我的入党介绍人是孟子成(音)。”老人说,她当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夫家条件不差。“为什么要入党?我觉得党说得对,要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所以就入党了”。

百岁老党员,书写红色传奇

百岁老党员 喜唱革命歌曲

不过,因为年岁过高,老人的记忆模糊,她已不能准确回忆起具体入党时间和细节。

联华村党支部书记陈子明说,组织上后来调查核实,王世珍的入党时间是1948年。她的入党介绍人,是丈夫家门中的一位妇女。

无论与谁聊天,说到过去,老人的兴趣就来了,会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开唱前或唱完,老人会说“年纪大了,嗓子不好,唱得不好”。

为何喜欢唱“团结就是力量”,老人没说。但家人猜测,这首歌或许是她在党组织里学会的。老人也告诉记者,组织上常把大家“团拢来”(叫到一起的意思),请老师教大家识字。“我笨得很,学不会,就打草鞋、绣花去了”。

老人没努力识字的另一个原因,是她当时误把学文化当成“花架子”。她认为,“干革命,就是踏实为党做事,不耍滑头、不玩虚、不吹牛”。

秘密织草鞋 为组织筹经费

王世珍的故事,被载入赤水市党史资料,也是今天当地开展党员教育的案例。

王世珍是裹过脚的女子,不能走太多路,但心灵手巧,能打草鞋,花也绣得好。90多岁时,她都还在帮一些亲戚、邻居绣花。

据介绍,地下党及武工队在川黔交界处活动时,大多数时间都在翻山越岭或是生活在更高、更险峻的大山里。“小脚”的王世珍行动不便,只能留在家里打草鞋、缝衣服。她打好的草鞋、做好的衣服,有的直接给了武工队,还有的卖掉为组织筹集活动经费。

百岁老党员,书写红色传奇

曾为武工队打草鞋缝衣服的双手

“我有时一天能打两三双鞋。”王世珍说,打好的草鞋、缝好的衣服,她挂在屋外,晚上武工队的人悄悄取走。有时也把草鞋拿到街上去,“卖的钱给了主任”(老人记忆过于碎片化,无法核实“主任”指谁)。

经常没日没夜打草鞋、缝衣绣花,王世珍的身体上落下了一些毛病,其中腰疼病最严重。现在,每逢下雨时,腰疼都会发作。  

红色大家族 二十多名党员

王世珍当年的工作,不仅是为组织打草鞋、缝衣绣花,只是,涉及到更多内容,与其他多位老地下党员一样,老人从未对家人和外人提及。

“他们认为,有些事需要一辈子保密。”村支书陈子明说,另一位建国后到外面工作的老地下党员,晚年曾重写当年工作记录。可是,他拒绝将记录给党组织以外的任何人看。

由于保密和一对一单线联系,联华村的地下党员,大多不知相互间身份。王世珍的丈夫张绍文,也是地下党员,但直到1950年双方在县城的会场上相见,方知相互身份。

王世珍曾怀疑过丈夫身份:1947年的一天,丈夫说要和几个朋友出去办点事。结果一走三年,新中国成立才回来。“他回来,我就怀疑他参加了武工队,去执行秘密任务了。”王世珍说。

更令人惊讶的是,后来组织上确认,从1935年到新中国成立前,联华村共有30多人秘密入党,还有一批人加入川南工委领导的第九武工队。而王世珍丈夫这个家族,经确认的地下党员就有20多人,其中地下党夫妻就多达10对。

百岁老党员,书写红色传奇

红色小道

正修缮遗址 铭记革命历史

据了解,1935年,共产党员廖林生来到联华村冷山坪开展敌后活动,当地人张跃龙被发展成共产党员。

现在,留在联华村的老地下党员,也仅剩下王世珍一人。除上级党组织常常前来看望,近年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联华村,寻访几十年前的那段红色历史。

据介绍,地下党组织和武工队当年活动的场所,如红军庙、腰带岩营盘、阳华顶老寨门等现在大多还保存着。这些用丹霞石垒砌的建筑、工事,与当地绿色生态融为一体,已成非常不错的景观。

百岁老党员,书写红色传奇

当年通往武工队驻地的险隘

眼下,联华村村委会在有识之士帮助下,在深山密林中找到了不少当年的红色小道,并正在进行修缮。他们打算把联华村的红色传奇,与村里恐龙足迹等远古遗存、自然风光等结合起来,做成全域旅游,既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又带动村民增收。

不仅如此,以红军庙为核心的冷山坪,也就是地下党、武工队最初进入联华村的地方,外来投资商正在建设红色体验项目。据称,投资者的设想是,用三年左右时间,投资数千万元修缮红色遗址、改善基础条件等,让联华村的红色传奇能被世人看见并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