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黨員,書寫紅色傳奇

四月上旬,春筍已有數米高,赤水市和敘永縣、合江縣交界的山溝裡,滿山蔥綠。

溝口,102歲王世珍老人,常坐在堂屋裡,仰望大山,回首往事。堂屋的牆壁上,掛著一幅遺像——她的丈夫、戰友張邵文,一位同樣甘居深山的中共地下黨員。

腳跨三市縣的山溝裡,曾有一群農民為了理想和信念,幾乎全家都加入中國共產黨或是黨領導的武工隊,在川黔邊界地區開展革命活動,有的還為此付出生命。

百歲老黨員,書寫紅色傳奇

王世珍家的老宅,是地下黨活動場所之一

王世珍家的新房,在赤水市寶源鄉聯華村新街街口。她家的老房,在背後的半山腰上,地名蘭花榜。“我的入黨介紹人是孟子成(音)。”老人說,她當時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夫家條件不差。“為什麼要入黨?我覺得黨說得對,要讓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所以就入黨了”。

百歲老黨員,書寫紅色傳奇

百歲老黨員 喜唱革命歌曲

不過,因為年歲過高,老人的記憶模糊,她已不能準確回憶起具體入黨時間和細節。

聯華村黨支部書記陳子明說,組織上後來調查核實,王世珍的入黨時間是1948年。她的入黨介紹人,是丈夫家門中的一位婦女。

無論與誰聊天,說到過去,老人的興趣就來了,會唱“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開唱前或唱完,老人會說“年紀大了,嗓子不好,唱得不好”。

為何喜歡唱“團結就是力量”,老人沒說。但家人猜測,這首歌或許是她在黨組織裡學會的。老人也告訴記者,組織上常把大家“團攏來”(叫到一起的意思),請老師教大家識字。“我笨得很,學不會,就打草鞋、繡花去了”。

老人沒努力識字的另一個原因,是她當時誤把學文化當成“花架子”。她認為,“幹革命,就是踏實為黨做事,不耍滑頭、不玩虛、不吹牛”。

秘密織草鞋 為組織籌經費

王世珍的故事,被載入赤水市黨史資料,也是今天當地開展黨員教育的案例。

王世珍是裹過腳的女子,不能走太多路,但心靈手巧,能打草鞋,花也繡得好。90多歲時,她都還在幫一些親戚、鄰居繡花。

據介紹,地下黨及武工隊在川黔交界處活動時,大多數時間都在翻山越嶺或是生活在更高、更險峻的大山裡。“小腳”的王世珍行動不便,只能留在家裡打草鞋、縫衣服。她打好的草鞋、做好的衣服,有的直接給了武工隊,還有的賣掉為組織籌集活動經費。

百歲老黨員,書寫紅色傳奇

曾為武工隊打草鞋縫衣服的雙手

“我有時一天能打兩三雙鞋。”王世珍說,打好的草鞋、縫好的衣服,她掛在屋外,晚上武工隊的人悄悄取走。有時也把草鞋拿到街上去,“賣的錢給了主任”(老人記憶過於碎片化,無法核實“主任”指誰)。

經常沒日沒夜打草鞋、縫衣繡花,王世珍的身體上落下了一些毛病,其中腰疼病最嚴重。現在,每逢下雨時,腰疼都會發作。  

紅色大家族 二十多名黨員

王世珍當年的工作,不僅是為組織打草鞋、縫衣繡花,只是,涉及到更多內容,與其他多位老地下黨員一樣,老人從未對家人和外人提及。

“他們認為,有些事需要一輩子保密。”村支書陳子明說,另一位建國後到外面工作的老地下黨員,晚年曾重寫當年工作記錄。可是,他拒絕將記錄給黨組織以外的任何人看。

由於保密和一對一單線聯繫,聯華村的地下黨員,大多不知相互間身份。王世珍的丈夫張紹文,也是地下黨員,但直到1950年雙方在縣城的會場上相見,方知相互身份。

王世珍曾懷疑過丈夫身份:1947年的一天,丈夫說要和幾個朋友出去辦點事。結果一走三年,新中國成立才回來。“他回來,我就懷疑他參加了武工隊,去執行秘密任務了。”王世珍說。

更令人驚訝的是,後來組織上確認,從1935年到新中國成立前,聯華村共有30多人秘密入黨,還有一批人加入川南工委領導的第九武工隊。而王世珍丈夫這個家族,經確認的地下黨員就有20多人,其中地下黨夫妻就多達10對。

百歲老黨員,書寫紅色傳奇

紅色小道

正修繕遺址 銘記革命歷史

據瞭解,1935年,共產黨員廖林生來到聯華村冷山坪開展敵後活動,當地人張躍龍被髮展成共產黨員。

現在,留在聯華村的老地下黨員,也僅剩下王世珍一人。除上級黨組織常常前來看望,近年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聯華村,尋訪幾十年前的那段紅色歷史。

據介紹,地下黨組織和武工隊當年活動的場所,如紅軍廟、腰帶巖營盤、陽華頂老寨門等現在大多還保存著。這些用丹霞石壘砌的建築、工事,與當地綠色生態融為一體,已成非常不錯的景觀。

百歲老黨員,書寫紅色傳奇

當年通往武工隊駐地的險隘

眼下,聯華村村委會在有識之士幫助下,在深山密林中找到了不少當年的紅色小道,並正在進行修繕。他們打算把聯華村的紅色傳奇,與村裡恐龍足跡等遠古遺存、自然風光等結合起來,做成全域旅遊,既傳承先輩們的精神,又帶動村民增收。

不僅如此,以紅軍廟為核心的冷山坪,也就是地下黨、武工隊最初進入聯華村的地方,外來投資商正在建設紅色體驗項目。據稱,投資者的設想是,用三年左右時間,投資數千萬元修繕紅色遺址、改善基礎條件等,讓聯華村的紅色傳奇能被世人看見並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