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會寧:「繡花」功夫這樣下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要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就必須狠“下一番‘繡花功夫’”,方能精準施策,實現扶真貧、真扶貧、脫真貧。在會寧採訪期間,記者感受到,面對限時要打贏的這場硬仗,會寧這一革命老區縣、貧困縣凝心聚力,精描細繪,算細賬,出新招,抓落實,對特殊困難用特殊“針法”,實現了超常規突破,其“繡花功夫”給人啟發。

這裡種菜不容易

五月裡,汽車在會寧縣溝壑縱橫的大地上行駛,遠方的層層梯田如錦似繡般精緻,並不時有大片的或銀白色或蔚藍色的塑料大棚掠過。

會寧縣自古就是嚴重缺水地區,在這樣的乾旱之地,蔬菜產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記者欲尋究竟。

長期以來,玉米和馬鈴薯等耐乾旱的農作物是會寧縣的基礎產業,受產出率、市場價格等影響,增收空間已十分有限。近兩年,會寧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努力實現“一畝田向一畝園”的轉變,成功走出一條幹旱塬區發展蔬菜產業的路子。

土門峴鎮位於會寧縣東北部,屬梁峁山地及部分殘塬區地形,海拔為1784—2103米,水源缺乏,氣候乾燥,年均降雨量僅328毫米,但日照充足,土地資源豐富,土壤主要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隨著國家引洮工程的實施,這裡成為會寧縣北部人飲工程和引洮一期項目的覆蓋區,千年水困大大緩解。2017年,土門峴鎮被確定為全縣實施塑料大棚高原夏菜項目的重點鄉鎮,該鎮的蘇堡村是重點村,得打頭戰。

這是蘇堡村的機遇。要把握機遇,就得迎難而上。

“種菜可費水呢。萬一水供不上,全抓瞎了!”

“種菜?咱可不會種!那比種大田難侍弄多了!”

“想得容易!種出來爛地裡?往哪賣?”

剛開始,蘇堡村不少群眾因世代從事旱作農業而觀念陳舊,對發展設施蔬菜顧慮重重,滿臉疑惑。為攻克群眾的思想難關,鄉村幹部耐心地答疑解惑,把發展蔬菜產業的市場前景、經濟效益、水利保障、政策優惠、產品銷路一一講解清楚,在水利配套、技術培訓、市場銷售方面統籌推進,與廣東從化佳荔乾鮮果購銷公司簽訂了訂單合同,蘇堡村群眾終於點了頭,同意簽訂土地流轉合同、試一把種菜了。

目前,蘇堡村共流轉土地1866畝,大棚按每戶4座、每座600元的標準承包給農戶,其中,300元為土地流轉費,100元納入村集體收入,200元為技術服務與維護管理費用。蘇堡村一期準備發展2000座大棚,這樣就可使村集體每年增收20萬元,而技術服務與維護管理費中,每年還可結餘5至10萬元,也可納入村集體經濟,這就有效解決了村集體經濟增收的問題。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對貧困戶來說,種棚菜更是脫貧好途徑。

有能力的貧困戶自己種,每座大棚可產南非豆、珍寶豆4000斤,訂單價為每斤3元,預計可創收12000元。除去籽種費、人工費、水費、電費、管理費等成本,每座大棚淨收入在5000元以上。每戶種四個大棚,淨收就達到2萬元,產業就達標了。

對不具備種植條件的貧困戶,合作社也有精準扶貧之道。貧困戶可將大棚入股到村裡的蔬菜種植合作社,由合作社經營,每座大棚收益為5000元,收益部分由農戶和合作社按7:3的比例分紅,這樣,貧困戶可從每座大棚獲得保底收益3500元,戶均4座大棚保底收益為1.4萬元,再加上其它收入,完全可以實現穩定脫貧。

由此可見,蘇堡村發展大棚蔬菜,村集體經濟、一般貧困戶、特殊困難戶都精準受益。現在,蘇堡村一期建設的近千座塑料大棚內,荷蘭豆已經開花結果,正採摘入庫。

“沒想到咱也能種出這麼好的荷蘭豆!以前都沒見過。聽說月底就能上市啦!”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振剛一邊熟練地採摘著,一邊高興地說。劉振剛今年承包了4座大棚,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種起了荷蘭豆,還參加了縣農業局的技術培訓。老劉說,這4座大棚每天能摘40斤新鮮荷蘭豆,一摘完,他就趕緊送到龍頭企業設在村頭的收購點,每斤能賣3塊錢,每天能有120元的收入。這樣的好日子,是他從前想都不敢想的。

楊克泰也是貧困戶,按照縣裡的產業達標計劃,他也承包了4座大棚,每天有著和老劉同樣的收入。“要怪,就怪咱自己腦子慢,這麼好的政策,方方面面都扶持咱,剛開始咱還轉不過彎來。”樸實的楊克泰說。

據瞭解,蘇堡村的蔬菜大棚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計劃建成塑料大棚2000座、日光溫室50座、蔬菜交易市場1處、預冷庫1座,完成配套水、電、網、路等基礎設施;二期工程計劃在2019年、2020年逐年實施,力爭建成萬畝塑料大棚高原夏菜示範基地。

如今,會寧縣的蔬菜產業已在土門峴鎮、韓家集鎮等鄉鎮推廣開來。碧綠水靈的蔬菜,不再是水川區的獨有,而是正從水川區向山區、從低海拔區向高海拔區推進。同時,會寧縣發揮海拔較高、氣候涼爽、病蟲害少等優勢,並充分利用全縣畜牧業大發展中產生的大量有機肥,正努力打造無公害、綠色甚至有機的蔬菜品牌。

5月6日,“白銀市一戶一策產業達標覆蓋、國土綠化、三變改革現場會”在會寧縣舉辦,黃土高原上崛起的一片片整齊的蔬菜大棚,令與會者嘖嘖讚歎:“看這菜長得多水靈!”“真沒想到,這種地方還能發展蔬菜產業!”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白銀市委書記蘇君、會寧縣委書記王科健在土門峴鎮考察蔬菜產業

在現場會的總結大會上,會寧縣委書記王科健這樣說:“蔬菜產業在我們會寧縣的落地,是脫貧攻堅時代會寧人民攻堅克難的創舉。”現場掌聲一片。

特困戶也享牛收益

“蘆坪村來了一群安格斯。”今年春天,這成為會寧縣的新聞。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八里灣鄉蘆坪村貧困戶的牛圈

安格斯是一種不長角的黑牛。為了讓會寧縣的養殖業提質增效,在已有的本地黃牛、西門塔爾牛品種基礎上,會寧縣的“牛司令”——縣畜牧局局長牛軍進行了品種革命,自新西蘭引進一批好飼養、出肉率高的安格斯牛,把八里灣鄉蘆坪村作為試點。

在蘆坪村的貧困戶冉永剛院裡,記者看到,牛圈旁,紫色的芍藥花開得正豔;在結構科學、通風良好的牛圈裡,7頭安格斯牛、6頭西門塔爾牛自得其樂。“安格斯脾氣好,比西門塔爾還好喂。這是俺自個粉碎的玉米秸稈,看它吃得多歡!” 冉永剛的兩個兒子正上大學,他們一家四口與父母、弟弟共同生活,這13頭牛,就是這一大家人的指望。

今年春天,當村幹部來家做工作,建議貧困戶們飼養安格斯時,一向老實的冉永剛並未遲疑。他想,雖說從來沒經見過這不長角的“洋”牛,但這兩年,為了讓他們脫貧過上好日子,幹部們想盡了辦法——不會技術搞培訓,缺資金幫助貸款,為解決飼料問題推廣全膜玉米,又引入龍頭企業讓銷售變得更加順暢……眼見著脫貧的人越來越多,而自家因為兩個孩子上大學,父母身體又不好,還待在貧困戶的隊伍裡。既然安格斯養殖效益更高,他就願意試試,“幹部說包教包會,我就養了。” 冉永剛樸實地說。

品種好,價自然就高。一頭安格斯基礎母牛的引入價是16000元,冉永剛買牛的錢從哪裡來?蘆坪村實行了這樣的政策:貧困戶每引進一頭安格斯基礎母牛,每頭給予3000元縣級財政扶貧專項補貼,協調8500元低息產業貸款,因此,貧困戶自籌部分只有4500元。貧困戶基礎母牛養殖規模達到或超過5頭的,還享受產業達標獎勵,連續三年每年兌現2500元產業補助。養到6月齡的犢牛,就可以賣到9200元。冉永剛養的7頭安格斯進圈時,全都是妊娠兩個月的,這對冉永剛來說,可都是一座座小銀行啊!冉永剛和弟弟晝夜操勞,精心照料,希望自己的日子儘快“牛”起來。

健康,是創造財富的資本。養安格斯是個好項目,對於因病致貧、無法投入勞動力的家庭來說,如何從中受益?蘆坪村在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巧下繡花功夫,通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以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巧妙帶動貧困戶增收。具體做法是:建設一處集體養殖場,引進100頭安格斯母牛,縣財政扶貧補助資金、企業投資、村集體多方按比入股,貧困戶從中合理分紅。在這一貼心政策下,村裡46戶無勞動力的貧困戶,以他們享受的每頭安格斯母牛5000元的縣級財政扶貧專項補貼入股到合作社,簽訂“認領代養”協議後,可享受每年每頭分紅1500元的好政策。

“這政策真的太貼心了!國家財政扶貧資金代我總共向合作社投了兩萬五千元,相當於在牛場代養了5頭牛。我什麼都不用管,什麼都不用幹,每年最少分紅7500元,俺離脫貧奔小康也不遠啦!” 62歲的李耀祖由衷地說。

李耀祖和老伴常年患病,開銷很大,日子過得很是艱難。“前些年我自己也在養牛,收入也比較穩定,每年每頭牛能收入5000元。養上4、5頭,家裡的生活費開支完,每年還能結餘些。”2010年,李耀祖突患腰腿病,雖經及時治療未落下大毛病,但行動不便,妻子又常年患有高血壓,夫妻倆均不能再幹重活。無法靠雙手過上好日子,李耀祖有心無力,十分難過。今年春天,在瞭解到村裡的好政策後,李耀祖臉上的皺紋彷彿一下子少了很多。

談到蘆坪村的做法,白銀市委書記蘇君說:“精準扶貧就是要求下繡花功。對特困戶的扶持,就要用特殊‘針法’。決不能圖省事,僅靠‘兜底脫貧’一‘兜’了之。脫貧攻堅到了這一步,考驗的就是我們幹部的繡花功夫下到了什麼程度,水平怎麼樣。”

高原牡丹分外豔

洛陽牡丹動京城,菏澤牡丹美名揚。之前總以為,像牡丹這樣豐豔嬌美的名花,總要有豐腴的土地來滋養。

而五月初,在會寧這片缺水的土地上,竟然見到了大片燦爛開放的牡丹花,以及結伴而來的賞花人,不能不嘆為一景。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油用牡丹吐蕊綻放

這片牡丹園位於甘溝驛鎮五十鋪村的層層梯田上,白的、紫的、黃的各色、各種牡丹迎風怒放,香飄益遠,與藍天白雲構成一幅頗為壯美的畫面。這是從五十里鋪村走出去的轉業軍人董進德返鄉創業的項目。

一個偶然機會,在部隊工作的董進德瞭解到油用牡丹兼具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可榨油、釀酒、入藥、製作化妝品,市場前景很好,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油料作物項目。而自己的家鄉還是貧困縣,鄉親們的日子還不好過。可家鄉有廣袤的田野、充足的光照、勤勞的鄉親,若是缺水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想到數千年來那片乾旱的土地上能盛開出美豔的牡丹花,能帶動鄉親們過上富足生活,董進德不禁十分興奮。

很快,他就約了幾位朋友來村考察。經與縣水務局溝通,他最擔心的缺水問題也可通過靖會電灌工程解決——在牡丹園建立高位水池,將自來水主管道接至高位水池,並配套滴管節水設施。鄉里還表示可幫助協調土地流轉問題。萬事俱備,2015年,由甘肅裕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會寧縣甘溝驛覓故塬鄉村旅遊合作社承建的這一項目,正式啟動了。

幹疙梁梁種牡丹,這在五十里鋪村可是開天闢地頭一回。剛開始那陣兒,鄉親們各種說法都有:

“咱這旱地方種牡丹,能活嗎?種牡丹咋掙錢?進德咋就選了個這項目?”

“聽說要種能結籽的牡丹,那籽可值錢呢!”

“要是牡丹真能種活開花,咱這村就有了遊客,咱賣瓶水也能掙錢啦!”

……

面對鄉親們的懷疑,董進德總是一臉笑容地耐心解釋。鄉親們知道他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但還是不敢把自家的地拿出來。期間,鄉上、村裡也來做工作:土地流轉有流轉費,見到效益後有分紅收入,貧困戶在園區裡種花、拔草、摘籽有務工收入……窮則思變的五十里鋪鄉親們慢慢心動了,“那就試試吧!”一傳十、十傳百,嶽溝組、白崖組的一些頭腦活泛的鄉親們流轉了土地,加入了合作社,五十里鋪成了遠近聞名的“牡丹村”。

據瞭解,項目總投資1.18億元,規劃建設5000畝,已種植優質油用牡丹3000多畝、250萬株。在這個牡丹園裡,還建有佔地100畝的集科普、觀摩、培訓、休閒、接待為一體的休閒生態園,並套種了山楂、早熟梨、柿子等4500株,還種有5類樹莓10萬株,培育了觀賞苗20萬株,其中,芍藥、月季、菊花105畝,還將栽植各類海棠、梅花60畝3000餘株……世世代代臉朝黃土面朝天的五十里鋪鄉親們,可算大飽了眼福。那5株移栽來的百歲牡丹更是令他們圍而觀之、嘖嘖稱奇。

依託這些花花果果,今年五十里鋪的鄉親們也過足了節氣的癮。

5月12日,五十里鋪牡丹園協助縣委、縣政府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甘溝驛鄉村生態旅遊節暨會寧牡丹園開園儀式,絡繹不絕的遊客與繽紛綻放的牡丹花交相輝映,讓鄉親們好幾天都處於興奮之中;5月26日,又舉辦了賞芍藥、展書畫、賽旗袍等活動,鄉親們這才知道,原來,牡丹園還能招來畫畫的、攝影的、旗袍表演的。董進德介紹,今年6月至12月間,還將舉行親子農事體驗、樹莓採摘、白銀市復退軍人創業交流座談會、七夕自駕遊野營自烤篝火節、中秋國慶風味小吃品嚐及莊園果品採摘、烤土豆等系列活動,以充分挖掘鄉村生態旅遊的價值,促進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相得益彰。“我們村有好地,縣裡有好政策,我相信,到2020年,我們村會又富又美!”董進德說。

3年多來,牡丹園已累計發放務工費300多萬元,其中100多萬發給了貧困戶。在牡丹園打工的倪玉萍是低保戶,前些年丈夫因病去世後,倪玉萍獨立支撐門戶,堅強地鼓勵兩個孩子努力讀書,但孩子們上學的費用還是很令她傷腦筋。牡丹園開工後,她足不出村就能每年掙到兩萬多,現在正讀大學的兩個孩子依靠母親的務工收入和生源地助學貸款,可望順利完成學業。據瞭解,牡丹園裡長期務工的貧困戶有三四十人,高峰期可達近200名。

談到牡丹園給自己帶來的變化,貧困戶馬巧荷說:“我家裡有兩位老人,婆婆常年臥床,我在牡丹園打工,既方便照顧兩位老人,還能一年掙到將近兩萬。”

高原上盛開的牡丹,明媚了風景,也照亮了貧困戶的心田。

老村盛裝迎新客

厙弆,古老而年輕。

厙弆,是一個村名,認識這倆字的人不多。

厙弆所在的大溝鎮,黃土深厚,文脈昌盛,恢復高考以來,這一小小鄉鎮竟考出42名博士,被譽為西北狀元鎮。厙弆自然也不例外,走出4名博士。走進村裡那一孔孔學窯,我們彷彿聽到了鏗鏘而悠遠的誦讀聲自深厚的黃土層中傳來。

會寧縣嚴重缺水,厙弆也不例外。世世代代的厙弆人,對學而優則仕付出了超常努力,厙弆這片缺水的土地抽乾了自己,培育出一個個莘莘學子成為祖國棟樑,自己卻汗顏得仍是全省深度貧困村。2013年底建檔立卡時,貧困人口有141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72.98%,狀元村成深度貧困村之現象,耐人深思。

歷史到了21世紀的脫貧攻堅期,厙弆在短短几年間滄桑鉅變。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甘肅省白銀市委書記蘇君、會寧縣委書記王科健出席公益扶貧鄉村旅遊節開幕式

村內那5處建於清末民初的土築古堡遺址,成為旅遊景點了,被命名為“神秘古堡”。

村內那一孔孔學窯,在國學的張揚中格外搶眼,有了“學窯書韻”的雅稱。

在產業扶貧的推動下,在困擾經濟發展的瓶頸破解後,厙弆村建起了2000座塑料大棚,種上了2240畝杏樹、110畝優質水蜜桃和12000畝小雜糧,並且全部通過了有機認證。這些農作物在讓土地變得豐饒的同時,春華秋實的美景也成為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資源。

於是,厙弆進一步建起了鄉村記憶館1個,還成立了黨群互助協會、會寧縣糧淵實業有限公司和蔬菜專業合作社,古老的厙弆生機湧動,日新月異。20多位素喜秦腔的厙弆人又自發結社,為鄉親們的每一個節日奉獻上精神大餐。厙弆,古樹發華分外妍。

如今,蒼茫遠山、會寧愚公、名師舊居、學窯書韻、杏林秋韻、桃林花海、神秘古堡、石磨歲月、鄉村記憶、黨員人家、博士之家、狀元人家、秦腔人家、杏林春雨、田園果蔬、田家雞黍、繩武懿行、貢生故居、古堡群落、黃土窯洞、德教豐碑、通安懷古、古城根脈、采薇采菽,古堡匪禍、古堡軼事、翰林墨跡、黃川尋古等28個景點令遊客目不暇接,各種地道小吃、有機食品讓遊客大飽口福,獨特魅力令都市遊客體驗到另一種驚豔。

5月6日,一種新的扶貧模式——“公益旅遊扶貧”在厙弆這個古老而年輕的村莊啟動了。遊客來村旅遊,如若一往情深,均可以樹寄情。杏樹,成為首批對接資源。

其模式為:一株杏樹一年的認領費是一百元,每畝44株,就是4400元,其中200元作為村集體經濟,500元作為養護費用,其餘3700元作為貧困戶的收入,這就達到了“認養一畝田,脫貧一口人”的目標。遊客自由認領,既可認N株、N年,也可只認一株、一年,一切隨意、隨緣。

認領後,被認之樹上將懸掛寫有名字的漂亮標牌;所產果實可快遞直達;待到資金充裕時,還將安裝遠程監控,方便認領者春看花開夏觀果,秋賞落葉冬覽雪。千里情相牽,與樹共時光。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短短一個月,已經有甘肅現代攝影協會、甘肅長征藥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認領收入達近20萬元。

記者瞭解到,厙弆村的蝶變,與白銀市委書記蘇君的一路“點撥”大有關係。旅遊節開幕那天,蘇君再次來村,殷殷寄語,希望厙弆村民用好資源,做出品牌,下好繡花功,過上好日子。

這正是: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百年古堡底蘊深,旱塬風景美如畫。

學窯洞中悟勤學,石磨盤前感古雅。

春到萬畝杏花豔,秋來蜜桃香農家。

田園果蔬有機化,山野味道真物華。

甘肃会宁:“绣花”功夫这样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