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的憂傷|薦書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马尔克斯的忧伤|荐书

馬爾克斯的憂傷

小說精神與中國氣象

王鵬程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4

ISBN: 9787108060778 定價:5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從托爾斯泰、加繆、馬爾克斯、略薩、大江健三郎等人的創作和文學理論入手,結合中國文壇當下莫言、餘華、閻連科、陳忠實等人的創作,深入闡述了“小說對自由的召喚”“小說的反叛精神”、小說中現實與虛構的關係、小說的情慾書寫、小說的邊緣意識等小說敘事和寫作的 核心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第二部分從小說的文體、觀念等入手,選取了現當代重要的作家作品,深入分析了沈從文、賈平凹、浩然、劉玉民、餘華等人創作中文體、觀念和敘事問題。第三部分從文學譜系、版本、地域文化等入手,選擇了當代文壇的經典文本,分析了《創業史》的文學譜系、秦腔對陝西當代小說的影響、《秦腔》的藝術問題、《白鹿原》的版本問題、《黃河東流去》與中原文化等。

王鵬程1979年生於陝西永壽,文學博士,現為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主要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曾在《光明日報》《文藝報》《文學評論》《南方文壇》《小說評論》《魯迅研究月刊》等報刊發表論文七十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數項。曾獲陝西省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匯優秀論文獎(2014)、第四屆陝西省文藝評論獎二等獎(2015)等。

目 錄

(向上滑動查看)

“脫榫”時代的文學(代序)

小說的精神空間

  • 朝向托爾斯泰的景象——論小說對自由的召喚

  • “如同堂吉訶德那樣挺起長矛衝向風車”——論小說的反叛精神

  • “謊言中的真實”與“真實中的謊言”——論小說中現實與虛構的關係

  • 馬爾克斯的憂傷——論小說的情慾書寫

  • “回到德行的時代”——論小說的道德態度

  • 論小說的“邊緣意識”

小說的文體、觀念與氣象

  • 沈從文的文體困境——從沈從文的長篇殘稿《來的是誰?》談起

  • 《被開墾的處女地》在中國——傳播與影響的考察

  • 《廢都》與《金瓶梅》之比較

  • “怕君著眼未分明”——論葉嘉瑩先生的《豔陽天》研究

  • 《騷動之秋》簡論

  • 魔幻的鬼影和現實的掠影——評餘華的《第七天》

小說的譜系、版本與地域性

  • 《創業史》的文學譜系

  • 秦腔對陝西當代小說的影響

  • 《秦腔》的藝術問題及當下的批評危機

  • 《白鹿原》的版本及修改問題

  • 路遙小說的道德空間

  • 《青木川》:在歷史的縫隙裡窺視“土匪”的秘密

  • “被懸掛起來的人”——《帶燈》與當前小說寫作

附錄 思想的王國,語言的石匠——關於安黎文學創作與作品的談話

後記

代 序

“脫榫”時代的文學

文 | 王鵬程

這是一個“脫榫”的時代。

一百多年前,契訶夫說 :“生活正在逐日變得複雜,而人們卻明顯地變愚蠢了。”契訶夫所說的這種“脫榫”現象,在當下的中國,已全面、徹底地浸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萬物破碎、價值虛無、意義消解,一切堅固的東西崩碎坍塌,一切神聖的東西煙消雲散。這種“脫榫”最大的特徵,就是“五四”之後所確立的人的主體意識和價值觀念,在中國剛露出胚芽,就被專制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東風”與“西風”摧殘殆盡。文學不再以追求、創造人類自己境界的能動主體為使命,而是以懷疑、孤獨、分裂和絕望為主題。別人的故事成了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的故事卻無法成為別人的故事。在“別人”和“我們”之間,我們做不到帕慕克所說的雙向通達。模仿在我們絕大多數作家那裡,已經等同於創造。我們是數字意義上的“文學大國”,卻是文學意義上的“蕞爾小邦”。作品數量在幾何級數上增長,原創性和創造力卻裹足不前甚至急劇下滑。那些所謂反映現實的峻切沉痛之作,不是被表層的現實捆綁,就是沉湎於報告文學式的浮光掠影,或是迷戀於下水道的腐敗景觀,無法深入生活和存在的腹地,刺透荒誕現實的本質,升騰出有價值思考和有精神意義的氣象。那麼,我們還需要文學幹什麼?

文壇充滿喧譁與騷動,文學成為一個充滿現實意義和世俗價值的名利場。文學喪失了語言、修辭、想象和精神上的自律性,無法處理現實的紛亂頹敗,也無法提供心靈的安妥,更遑論兌現奔向豐富、深沉以及多樣世界的承諾。我們沒有能力給現實和存在賦予“意義”。這種“意義”,正是文學存在的必要。這種“意義”,在魯迅、老舍、沈從文、張愛玲、汪曾祺等那裡,也曾曇花一現。而前輩們無法同化的、氣象迥異的陌生性以及生機勃發的創造性,在當下文學裡,卻氣若游絲或尚付闕如。我們不缺乏“寫法”,卻無法彰顯出“意義”。我

們更多的時候是在“寫法”的大海里壽陵失步,喪失了把握“意義”的能力和機會。

在不少小說家和研究者眼裡,小說也遵循著線性時間的進化律。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奧康納、雷蒙德·卡佛等在中國文壇,已經呈現出馬爾薩斯式的過剩。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托馬斯·曼等古典作家和經典作品已不合時宜。作為一種文學形態,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等現代主義小說家拋棄了古典主義的黃金視角,管窺蠡測到了人類內心的黑暗風景。但在他們那裡,愛、同情、悲憫、寬恕等人類主體化的感情喪失了意義,懷疑、孤獨、分裂、絕望等不斷膨脹,成為小說主導性的精神世界。倘若現代小說不能以自身的豐富性和完整性來與異化的社會現實對抗,超越異化的現實所強加給人類的片面性,在審美空間中給人以希望、慰藉、勇氣、力量等積極因素,將人還原為人類合理性存在意義上的完整的人、飽滿的人,那麼,它就永遠只能在封閉的世界裡循環,找不到突圍和救贖的路口。

有小說家雲:像托爾斯泰那樣的珠穆朗瑪峰,我們不可能有人超越,因而只能尋找矮小的山丘或峁梁。這無疑是聰明的回答,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視或者繞過經典。相反,我們要通過這些人類藝術的最高典範去確定我們努力的方向。這些傳統經典最大的意義就是確定了小說精神,提供了可供參照和鏡鑑的精神維度、價值判斷和審美經驗。這些與作者的生命同構的深刻經典,面向人類面臨的永恆問題,以對生活的合理性和生存的目的性的追尋和確認,對生命的神秘性的勘探,對人類自身命運的思索,獲得了經典的地位。它們如同藝術長河中的北斗,具有方向性的意義。筆者這本薄書無甚高論,企圖通過自己對經典形態小說和小說精神的粗淺理解,去衡定二十世紀後半期至今的中國小說。回顧這六七十年的中國小說,自由和詩意這對小說的“天足”,先是被時代的裹腳布束縛,甚至遭受慘烈的“刖刑”。哭哭啼啼的“傷痕”文學拉開了新時代的文學帷幕,小說逐漸走上了康健之路。然而好景不長,它又被市場化、商業化、消費化的狂風巨浪裹挾。三十年的時光流轉,塑造了今日“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的迷離圖景。名目眾多的文學獎項甚至包括渴盼已久的國際鉅獎也無法改變頹敗的文學景觀,任何神聖偉大的東西在這個神奇的國度都會大打折扣,足見這個“染缸”或者“醬缸”的厲害。竊以為,中國小說家不將自己身上的“狼奶”“奴性”和毒素擠出去,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不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遵從靈魂的自由召喚,不肩負起文學的使命和責任,不“沉浸在自我之中”,絕不可能創作出具有陌生性、原創性的傑作來。這裡借用的赫爾岑所言的“沉浸在自我之中”,“不僅需要心靈非常深邃,足以隨時自由潛隱,而且得具備獨立自主、巍然不動的驚人力量” 。可嘆的是,“在卑鄙齷齪、沉悶窒息、沒有出路的環境中,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是不多的”。

本書的內容有些龐雜,有小說精神的闡發、小說譜系的梳理、作品版本的考校以及具體作品的批評分析,但基本上都是緊緊圍繞“小說精神”這個暗格而展開的。限於本人水平和學力,所見可能鼠目寸光,所論未免嚴苛,不虞和譾陋之處,祈求方家和讀者批評賜正!

是為序。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日草於長安小居安

二〇一七年三月四日再改於小居安

马尔克斯的忧伤|荐书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马尔克斯的忧伤|荐书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馬爾克斯的憂傷》,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