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偷竊屢教不改,父親將其關進大缸中身亡!孩子偷竊該如何做?

在陝西安康白河縣一名11歲男孩經常偷東西屢教不改,父母為此也多次責罵,但是一點效果都沒有,直至有一次孩子偷了同村村民的100元,被父親知道後,免不了一頓打罵,但是這一次,捱打完後他被父親關到一個大缸裡進行懲罰。然而,任誰都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當他的父親打開蓋在缸上的木板時,發現孩子不幸身亡。

兒子偷竊屢教不改,父親將其關進大缸中身亡!孩子偷竊該如何做?

孩子偷東西是不對,但是一個鮮活,僅僅11歲的小生命就這麼說沒就沒,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其實,偷竊問題幾乎在所有孩子的身上都有所體現,很多孩子所謂的“偷”不過是偶然事件,或出於好奇,或出於無知,或是被冤枉。家長首先要給出真誠的信任,相信孩子,這樣容易瞭解情況,使問題簡單化。如果你用半信半疑的口氣和眼神對孩子說話,會導致孩子自我鄙視,更容易再犯錯。

然而有些孩子不是出於好奇,而去偷竊就真的是道德品格問題嗎?如果孩子真偷了東西,這無關道德,只是源於匱乏物質匱乏和心理匱乏,後者尤重,偷竊即是匱乏感引發的變態行為,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有錢人家的孩子也會出現偷竊。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愛,不打罵,少定規矩;在物質上儘量滿足他(依自己家實際情況,實事求是,不裝窮也不充闊),讓孩子經常感覺父母的寬容和愛,而不是控制,那麼孩子根本沒有興趣去偷。

兒子偷竊屢教不改,父親將其關進大缸中身亡!孩子偷竊該如何做?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句話其實根本就是謬論,我們小的時候也曾從父母的錢包偷拿過錢,也曾偷拿過同學的鉛筆尺子之類的小玩意,那麼我們長大之後就是小偷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孩子偷東西,打罵並非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

在面對孩子偷竊行為的時候,父母要壓制住自己的憤怒,不要一臉兇相,上去就是一耳光,儘可能讓自己保持冷靜,跟孩子一對一面對面坐下來,將孩子偷拿的東西擺出來。當孩子第一次有偷拿行為的時候,可能並不會認為這是錯誤的,所以你先要告訴孩子,你犯了一個錯誤,然後引導孩子去認識到自己犯了什麼錯,並且要了解孩子在進行偷拿時內心的想法,為什麼會去做這麼一個事情,通過這樣正面的談話引導,孩子在第一次偷拿後,就會有一個觀念形成,這件事錯了,這樣在以後才會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

兒子偷竊屢教不改,父親將其關進大缸中身亡!孩子偷竊該如何做?

告訴孩子哪裡錯了,給予愛與關注,養育孩子就像種下一顆小樹,物質的培育是基礎土壤,而愛和關注就像養分與陽光一樣,少了,就長不好。對於孩子來說,最可怕的實並不是物質匱乏,這個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心理創傷。但是情感上的匱乏,卻會讓人一輩子都在尋求溫暖的客體,來彌補原生親子主體的帶來的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