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888年6月16日,《國際歌》誕生


《國際歌》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最著名的一首歌曲,原版法語歌詞由巴黎公社委員歐仁·鮑迪埃在1871年創作,創作之初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法國工人黨黨員皮埃爾·狄蓋特於1888年為其譜曲。此後,歌曲被翻譯成世界上多種語言,傳唱全球。

歐仁·鮑迪埃,1816年出生於巴黎一個工人家庭,13歲當童工,後來又當繪製印花布圖樣的技工,一生貧苦。14歲時,鮑迪埃就開始詩歌創作,1831年將自己的十五首詩歌匯成詩集《年輕的詩神》。從19世紀40年代,鮑迪埃開始參加法國工人運動。

1871年3月至5月,巴黎公社運動爆發,鮑迪埃投身革命,併成為公社委員,被人們譽為“最熱情的公社委員之一”。五月,和公社社員們浴血奮戰在巴黎街頭,直至公社失敗。

1871年6月,鮑迪埃躲過敵人的搜捕,在巴黎郊區小巷一所老房子的閣樓上懷著滿腔熱血和激情,用戰鬥的筆寫下了詩篇《英特納雄耐爾》,即《國際歌》。

1871年到1880年,鮑迪埃被凡爾賽法庭缺席審判判處死刑,之後一直流亡國外,先後在英國、美國流亡近十年。流亡期間,仍然堅持參與當地的工人運動,並創作詩歌作品。1887年出版《革命歌集》,國際歌第一次正式發表。1880年大赦後返回法國。1887年11月6日,鮑迪埃在貧困中去世,葬於巴黎拉雪茲公墓。

1888年6月16日,法國工人黨成員、工人音樂家皮埃爾·狄蓋特將《國際歌》重新譜曲,音樂莊嚴雄偉、氣勢磅礴。1900年,列寧將《國際歌》原文中三段歌詞登載在《火星報》上。十月革命後,俄文版《國際歌》一度作為蘇聯代國歌。1921年,耿濟之、鄭振鐸首次從俄文翻譯成中文,後經瞿秋白根據發文改編配曲。現在通行的中文版為蕭三翻譯的版本,於1962年最終修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