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禪修學佛弟子班:觀音菩薩大乘佛教信仰的起源

山東濟南禪修學佛弟子班:觀音菩薩大乘佛教信仰的起源

大乘佛教悲、智雙運,廣說無盡方便之解脫法門。除進一步開示出種種依仗自力(自悟、自證)的法門外,更建立起種種仰仗他力(佛、菩薩)的法門。大乘佛教描繪出一幅幅莊嚴清淨的佛國淨土,創造出無數個無所不在、無處不有的應化佛和菩薩。這些應化佛和菩薩都有一個共同的大悲願,即不度盡眾生,誓不證菩提,不成佛道,成為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具體體現者。

眾多的佛菩薩中,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則是世人最為熟悉,也是仰仗最多的佛菩薩。其中,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觀世音菩薩解救現世苦難,尤為世人所仰仗,以為解脫生死、求福免災之易行法門。在中國,人或有不知釋迦牟尼者,然無有不知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者,不僅四眾信徒開口便稱“南無阿彌陀佛”,祈福便誦“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在一般民眾中亦早已成為日常口頭的讚歎語祈使語。

有關觀世音菩薩的經典據現存漢譯佛典,最早出現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佛經是後漢支曜譯的《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羅列諸來聽佛說法的菩薩中最後一位名叫“觀音”。其後大概是在《心經》中出現的觀世音菩薩稱號。

然信眾對觀世音菩薩有較多的瞭解和廣泛的信仰,則是在《法華經》譯出之後。尤其是在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譯出後不久,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有以《觀音經》名單本別行。此後,各種以“觀音”為名的經典紛紛現世,觀音信仰也由此益盛。

一般地講,大乘佛教中佛菩薩的他力信仰是以徹底解脫生死,往生佛國淨土為根本,如彌陀信仰、彌勒信仰都是如此。因此,世人並不期望佛解救其現世中的“暫時”苦難,佛菩薩也不許諾解除其現世中的苦難。而世人為了得以往生佛國,甚至甘願忍受現世苦難的磨練,以期最終獲得永超生死輪迴之苦,常住佛國淨土之樂。然而,我們從以上所引經說和大量應驗故事中看到的觀音信仰,卻不是這樣的。

儘管觀世音菩薩也講過,將根據眾生的願望,接引到嚮往往生的佛土;也有如上引《華嚴經》中說的,觀世音菩薩救護眾生現世的苦難,只是為了通過這種方便,而“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然而,解救現世生活中的苦難乃是最切實的恩惠,一般世人之所以如此熱誠地信仰觀世音,主要因為這是一位近在身旁、隨時回應的現世生活中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死後往生淨土的阿彌陀佛信仰,生前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信仰,構成了大乘佛教他力易行道不可或缺的兩個組成部分。二者充分地把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悲願精神,形象地表達了出來,這也是大乘佛教在一般民眾中最具吸引力之處。

天辛大師說,學佛為本,放生為末,人間佛教還得靠人創造。現今是科學化、商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共業問題的影響效應遠大於個人問題的簡單疊加。在這個時代,不能只考慮個人是善心善行就好,還要考慮行為本身在社會共業環境中的牽連作用、擴散影響,關顧到更廣大的緣起,讓我們的善心、善行更加廣大圓滿。山東濟南放生協會 微信號 jnfsxh繼續每週助印推廣佛教常識答問@學誠法師,全力支持教界對正信正法弘傳的實際工作。各地善信免費結緣佛教常識答問聯繫書院工作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