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導讀:觀音菩薩,俗名妙善,於農歷二月十九日,在父城(汝州寶豐縣李莊鄉)岀生,相傳是春秋時期妙莊王之女,故稱“皇姑”,因排行第三,又稱“三皇姑”。三皇姑出生之時,五彩祥雲環列王宮上空。幼年時三皇姑不慕榮華,發心出家修道,度己度人,後施捨手眼,治好生父惡疾,得道成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如今,三皇姑岀生地——父城(古城村)、出家地——白雀寺、得道地——香山寺,以及埋葬地——白雀寺附近的三座陵墓(衣冠冢)等均仍然存在。

一、三皇姑岀生地——父城(古城村):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三皇姑妙善岀生地“父城”

妙善出生地的父城,春秋時屬楚國,楚莊王為春秋五霸之一,曾拓地千里,封畛於汝河沿岸。明正德《汝州志·卷之二·古蹟·寶豐》載:“(寶豐縣)父城。在父城保。本殷時應國。《左傳》:‘楚父城。’即此。漢置縣,屬潁川郡。後以地隸汝州,遺址僅存。今名父城保。”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父城內城北城牆遺址(唯一一段保存基本完整的城牆地基)

父城遺址位於今李莊鄉古城村空曠的麥田中,遺址高出平地2米多,北部側面垂直平整,像是一塊豆腐的切面。登上內城城臺,上面同樣是平整的田地。內城城臺(見下圖),位於整個城的西北部,呈長方形,面積約40萬平方米。外城四面城垣痕跡仍隱約可見,東西長1750米,南北寬1250米,全城周長6公里,面積約220萬平方米。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父城內城西城牆遺址

據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州全志》、清道光《汝州全志》載“大悲菩薩,相傳父城楚莊王第三女也,諱曰妙善”。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父城”內城牆斷面

二、三皇姑出家地——白雀寺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三皇姑妙善岀家地“白雀寺”

白雀寺,始建於後秦姚萇白雀年間(公元384—385年)。相傳白雀年間白雀群集於父城故址——古槐之上,人們以為祥瑞而建起寺院稱白雀寺。太子建守父城期間曾設莊王祠,四時祭祀,所以後人就將父城楚莊王祠視作楚莊王故宅。明正德《汝州志·卷之四·寺觀》載:“白雀寺。在父城保,世傳楚莊王故宅,有白雀之瑞,異槐一株。”所謂異槐者,是說白雀寺中古槐(注:應為古柏)高大,人們從中抽出一板,上密佈白雀形圖。白雀寺自十六國時期建成之後發展很快,逐成為汝州著名寺院。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白雀寺觀音殿

據當地翟集村一位現已70歲的謝木老人講:曾記得白雀寺以前規模很大,院裡有許多古石碑,還有一棵需有仨人才能摟得住的大(鳥)柏樹。樹中間為空心,形狀較扁,傳說是被“南蠻子”把中心板盜走後形成的,但實際是由於柏樹太粗太高,被雷火擊中後劈成了兩半變成了較扁的形狀,但兩幫還連著,沒有完全斷開。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

當時,正處於文革“破四舊,立四新”時期,經鬧店公社革委會研究決定扒掉白雀寺,並把白雀寺扒掉的木料(大梁上還畫有好多精美圖案)拉到西外口水庫建管理站;把寺裡的石碑砸碎燒成石灰後修建西外口水庫;把砍伐掉的大柏樹讓翟集大隊的一個“雙軍屬”戶(注:光榮家庭,一家有兩人參軍)拉走給他娘做了棺材。後來聽說這棵大鳥柏共打了三副棺材。其中“雙軍屬”戶他娘用一副,他姨用一副,還有一副估計是賣了。當這棵大鳥柏運到南寨門時,被我遇到,我還湊前看了看,所以有記憶。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白雀寺”觀音殿及殿前《妙善公主出家寶豐白雀寺記》碑

三、三皇姑得道地——香山寺:

香山寺在今平頂山(寶豐)香山之巔,相傳為大悲菩薩正道之所。古稱“汝州香山寺”“大普門禪寺”,今稱“平頂山香山寺”。明正德《汝州志·卷之二·山川·寶豐縣》載:“香山。舊名火柱珠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小龍山。世傳大悲菩薩正道之所。唐時寺塔並存。” 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卷之一·山川表·寶豐》載:“香山。俗呼火珠山。《增訂廣輿記》雲:‘山有二峰,東曰大龍山,西曰小龍山。’《畫品記》:‘汝州有香山。’則其名由來久矣。唐九老白樂天結社香山,即此地也。在城東二十五里。白居易《遊香山》詩二首:‘六月灘聲如猛雨,香山樓北暢師房。夜深起倚欄杆立,滿耳潺湲滿面涼。 紗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涼風十八里,臥乘籃輿睡中歸。’” 其卷之四《寺觀》又載:“香山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父城保大龍山、小龍山之中。上有玉峰塔,世傳大悲菩薩乃楚莊王之長女修煉成佛之所,靈骨至今葬於塔下。二月十五日成佛,每年此日大會,遠近崇敬。”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三皇姑妙善得道地“香山寺”

香山為八百里伏牛山之餘脈,山巒連綿,鍾靈毓秀,風光旖旎, 其不惟為菩薩祖庭,更保有諸多神奇的傳說,若“黑龍井”“天池”“涼亭”等。明正德《汝州志·卷之二·古蹟·寶豐》載:“黑龍井。在香山。世傳,古有夫婦負一豬至此,噴地出泉,遂不見。人以為異,因浚為井,立祠以祀之。”“天池。在香山寺玉峰塔後。以石架樑,其深二丈,方圓四丈。舊因山高無水,難於取汲,寺僧鑿此以積雨水,飲之無碣,時人傳為天池。”“涼亭。在香山寺。侍郎胡濙詩:‘寺亭高建後山顛,滿座涼生兩腋邊。極熱豈容三伏暑,長晴不改四時天。喜觀香水溶心地,笑指台山在目前。更訝雲朋談道處,清風微動碧窗煙。’”惜今多已不存。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觀音大士塔簡介(初建為土塔,此塔建於宋熙寧元年)

香山寺內現存文物眾多,歷代碑刻如林,有重建於北宋熙寧元年的大悲舍利塔,有北宋太師、書法家蔡京書丹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有金代廣平郡開國侯駙馬都尉烏林答天賜與其妻子唐國公主所立的《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有明朝狀元、書畫家劉若宰的狂草《重修大悲觀音大士塔記》碑,有清朝大學士、太子太傅范文程請旨準撰的《重修香山大普門禪寺》碑等。

香山寺建於東漢末期,大約在漢靈帝光和年間,比白馬寺晚約百餘年,歷經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據文獻記載考證,宋、金、元、明時期香山寺的規模不斷擴大,至明代時達於鼎盛。宋紹聖四年(1097),朝廷頒旨明確了香山寺四至,總面積大約50多平方公里。歷代朝廷賞賜的田地累計2萬多畝,山林1萬多畝。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與駙馬都尉、上護軍廣平郡開國侯烏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由宋代汝州知州蔣之奇撰文,朝廷重臣著名書法家蔡京書丹,記載觀音出生、出家和得道成佛曆史文獻的香山寺“蔡京碑”

林答天賜,捐資重建香山寺,規模“有倍於初”。據金代古碑記載:“自宋元符以來,住持相因修葺,輪換美孚。”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根據玉峰妙鑑禪師奏請,皇帝頒旨,刻立了《香山寺地界公據》 ,進一步確定了四至範圍,香山寺改稱“香山十方大普門禪寺”。明天順二年(1458),英宗敕賜“香山大普門禪寺”匾額,香山寺日盛。清末以後香山寺漸趨衰落。據明正德《汝州志》載:“世傳大悲菩薩乃楚莊王之女修煉成佛之所,靈骨葬於塔下。

四、三皇姑埋葬地(仨墓冢)——古城村: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三皇姑妙善埋葬地“古城村”

三皇姑埋葬地(仨墓冢),位於古城村運糧河旁,此地有三皇姑妙善衣冠冢三座。前些年,由義士及信男善女捐資,在三皇姑墓南修建起妙善寶塔一座。相傳,三皇姑妙善在香山修道成佛後,她的大姐妙顏、二姐妙音也開始向佛修道。結果,妙顏得佛果修成了普賢菩薩,妙音得佛果修成了文殊菩薩。大皇姑妙顏的道場,在郟縣堂街鎮東北象山(銀山)北端的寶象寺(又名“白象寺”);二皇姑妙音的道場,在郟縣堂街鎮東南紫雲山上的紫雲寺。剛巧,三寺均在方圓幾十裡的範圍內,勢若鼎立,人稱三寺為“姊妹寺”。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三皇姑妙善墓冢之一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三皇姑妙善墓冢之二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三皇姑妙善墓冢之三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近年新修建的“妙善寶塔”

五、三皇姑墓冢旁的——運糧河: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三皇姑妙善墓冢旁的“運糧河”

運糧河源於今平頂山市區北部的龍山,流經寶豐縣李莊鄉、翟集鄉、郟縣的姚莊鄉和堂街鎮,在鎮南與芝河交匯注入汝河。

運糧河古名清河。緊臨河邊的父城,曾是楚國的邊關重鎮,楚太子在此駐守,這條河成為調運軍糧的水上通道,故此稱運糧河。

運糧河又稱龍山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曰:“汝水又東,南與龍山水會,水出龍山龍溪,北流際父城縣故城東。”

整理:劉佔江 2019·10·06

“觀音菩薩”岀生在汝州寶豐縣,還有岀家地、得道地、埋葬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