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 Go「逆勢」融資1.2億,點位超100家,無人便利店將起死回生?

Easy Go“逆勢”融資1.2億,點位超100家,無人便利店將起死回生?

被認為“必死無疑”的無人便利店行業,在沉寂許久後,終於有了新消息。

文 | 王彥麗

核心導讀:

1、Easy Go堅持做“無人盒子”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2、與騰訊深度合作,究竟能給Easy Go帶來哪些資源?

3、Easy Go的億級融資,對無人零售行業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6月25日,《零售老闆內參》獲悉,無人便利店品牌“Easy Go未來便利店”已完成A輪1.2億元融資,投資方為香港最大的食品集團四洲集團和RC集團。沉寂多時的無人便利店行業,再次迎來一筆鉅額融資。

Easy Go創辦於2017年初,彼時無人便利店正站在風口上,大批創業者湧入該賽道,Easy Go也在2017年拿到了三筆融資,分別是;2017年6月500萬種子輪融資,9月浙江易坤創投和深圳永田合投共同參與的2000萬元天使輪融資;10月時代地產集團的數千萬元戰略投資。短短五個月時間完成3輪融資,Easy Go初露鋒芒。

但在無人便利店風頭正盛之時,Easy Go絕對算不上第一梯隊,因為在去年9月Easy Go剛落地了幾個無人盒子的時候,繽果盒子已經宣稱有158個盒子了。

沒過多久,風口變了。2017年底無人便利店的聲音迅速變小,不僅僅因為無人貨架興起,搶了無人便利店的風頭,更因為無人便利店負面纏身,如難以規模複製,被有關部門叫停等,因為這些待解難題,資本開始變得謹慎,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唱衰無人便利店。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Easy Go仍拿到了1.2億元A輪融資,頗具“逆襲”的味道。

《零售老闆內參》獲得的最新信息,Easy Go點位數超過100家,覆蓋區域除了廣州大本營外,還進駐了深圳、成都、重慶、北京等。

Easy Go會成為無人便利店行業的大黑馬嗎?“逆襲”對於整個無人便利店行業又意味著什麼呢?

- 1 -

開店超100家,Easy Go為何堅持“無人盒子”?

《零售老闆內參》在去年9月曾率先報道過Easy Go的模式,其主打“無人盒子”形態,盒子面積為15平米,店內主要以進口的飲料酒水和食品為主,SKU數為500,主要進駐場景是社區。

Easy Go“逆勢”融資1.2億,點位超100家,無人便利店將起死回生?

Easy Go聯合創始人王牧牧介紹,截至目前,Easy Go單店日流水保持在800-1000元之間,無人盒子總造價也穩定在了8萬元。隨著入駐城市的增多,Easy Go在華東、華北也都建立了分公司,由各地分公司負責當地盒子的運營以及供應鏈搭建。

在無人便利店行業,Easy Go主要有兩個堅持。第一是堅持用“盒子”形態做無人便利店,第二是堅持做社區場景。雖然這一模式在過去一年遭到很多非議,但Easy Go似乎要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的無人盒子還是有市場空間的。

之所以採用盒子模式,是因為Easy Go主要進駐的是社區場景,在社區內,盒子的形態更好搭建和複製。一般來說,Easy Go都是把工廠生產出來的無人盒子,直接運送到小區內。

Easy Go較少進駐商業區,在王牧牧看來,創業公司精力有限,能專注把社區這一場景做下來就很不容易了,涉足場景太多恐怕得不償失。從Easy Go今天的成績來看,他們的打法似乎沒有錯,並且因為長期專注於社區地產,Easy Go與諸多地產商達成了戰略合作,其中時代中國就是Easy Go的戰略投資方。在地產資源方面,Easy Go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競爭力。

那麼,社區場景是否真的適合無人便利店?曾有人質疑,既然用戶已經下樓,為什麼不多走幾步去社區周邊品類更豐富的便利店呢?相比於品類有限的無人店,傳統便利店或者社區店似乎更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這也讓人們一度懷疑,無人便利店可能是個偽命題。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王牧牧認為,無人便利店在社區的需求是真是存在的,關鍵是要選擇合適的社區入駐。

“並不是所有社區都適合無人便利店,一些規模較小,周邊又有很多便利店的社區,就不適合無人便利店的佈局。”

據瞭解,經過過去一年的運營,對於什麼樣的社區適合開無人便利店,EasyGo已經有一套詳細的指標進行衡量。對此,王牧牧談了在廣州市社區布點的一些感受。

截至目前,Easy Go在廣州的點位數已經超過50個,因為市中心房價高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城郊買房,於是城市周邊人口迅速增加。與此同時,城郊一些大型社區的基礎設施卻很不完善,例如一個入駐1萬人的大型社區,即使門口有便利店,小區居民走到便利店也還需要十分鐘時間,更不要說便利店分佈較遠的社區了。在這種情況下,距離用戶更近的無人便利店無疑具有優勢。

所以,對於一些規模較大,但用戶到周邊的便利店仍需要一定時間的社區,或者配套設施不健全的社區,無人便利店還是有市場的。並且隨著城郊人口的增多,王牧牧認為這樣的社區並不在少數。

不過,無人盒子的牌照問題依舊是待解難題,但Easy Go也在與政府相關部門、地產商積極探討解決方案。從Easy Go目前鋪設的盒子看,被相關部門叫停的情況很少發生。

- 2 -

抱上騰訊大腿,有哪些更多可能性?

在Easy Go的發展過程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就是:Easy Go與騰訊正在不斷加深合作,可以說,在Easy Go的發展過程中,騰訊給予了很多技術、資源方面的支持。

Easy Go應該是率先使用微信小程序的無人便利店。《零售老闆內參》曾實地探訪過Easy Go的門店,對於門店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進門十分輕便。

與同行需要關注微信公眾號或者下載APP才能進門的技術不同,Easy Go當時應用的就是微信小程序,用戶只需通過微信掃一掃,掃碼就可進店,而不需要關注公眾號,也不需要繁瑣的認證手續,因此進門十分輕便。當然,Easy Go的結算方式也只支持微信支付。

Easy Go很樂意與微信合作,不止是微信提供了十分輕便的小程序,而且通過小程序,微信後臺可以為Easy Go提供詳細的用戶分析,基於騰訊的用戶分析,Easy Go能夠更好地選品、補貨,提升精細化運營的能力。

但Easy Go與騰訊的合作不至於此。據瞭解,在進店的技術解決方案上,騰訊正和Easy Go一起研發人臉識別的技術,該方案如果成功落地,未來進入Easy Go的門店,將不需要使用微信小程序,用戶直接“刷臉”就可進入。

除了自己開店外,Easy Go也在為傳統零售商做一些技術賦能。隨著線上線下加深融合,越來越多的傳統商超對無人零售技術持開放態度。對於如何更好地給線下賦能,Easy Go與騰訊和地產商有了更多的互動。

眾所周知,騰訊迫切希望將自己的技術、流量賦能給線下,從而讓自己的優勢資源能夠更好地落地。在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馬化騰就曾公開表示:“騰訊的定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不是要進入各行各業取而代之,而是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

這就讓Easy Go這樣的無人便利店與騰訊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據王牧牧介紹,騰訊更多的是提供底層技術支撐,對於零售商五花八門的需求,就需要Easy Go根據客戶的具體需求做“個性化定製”。因為Easy Go的合作伙伴傳統地產商對提升數字化能力有很強烈的需求,因此三方會經常在一起探討傳統零售的賦能方案。

對於騰訊來說,不管是無人便利店還是無人貨架,與他們合作不僅能將自己的技術、流量開放給線下,最重要的是有助於搶佔支付市場。在傳統門店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時候,阿里、騰訊也將在支付方式上進行激烈爭奪。

- 3 -

無人便利店是偽命題,還是“錢景美好”?

回過頭來看Easy Go的融資事件,它能說明無人便利店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嗎?

步步高董事長王填曾痛批無人便利店模式:“無人便利店就是個偽命題,一定是死路一條,不管怎麼創新都不行。”

有意思的是,Easy Go此次的投資方就是傳統零售商——香港最大的食品集團四洲集團。看來,傳統零售商對待無人零售的態度也是天壤之別。那麼無人便利店真的是個偽命題,沒有未來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注意到了社區無人零售的另一種創新業態,那就是擺在社區裡的智能生鮮櫃,例如剛完成千萬級美元A+輪融資的“在樓下”。

“在樓下”主要將十幾平的智能生鮮櫃擺放進了社區,面積與Easy Go的無人盒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無人盒子是“人貨不分離”,即用戶可以進店購物。但智能生鮮櫃是“人貨分離”,用戶只能點擊智能屏選購,然後到取貨口取貨。此外,相比於“無人盒子”主要提供零食和日常用品,智能生鮮櫃則主打生鮮,因為社區家庭用戶對生鮮品類需求更強烈。

Easy Go“逆勢”融資1.2億,點位超100家,無人便利店將起死回生?

顯然,針對社區場景內的無人零售形態,創業者們沒有停止探索。而資本之所以不斷投入到這樣的創新業態,說明不管是傳統零售人,還是創業者們,他們都認準社區場景還有挖掘的潛力,而目前的無人零售技術似乎剛好有可能解決這樣的需求,但能不能解決?這還是個未知數。

對於社區居民來說,有逛大賣場的需求,有去周邊社區店的需求,還有線上購買1小時送達的需求,當然也有在社區無人店看到一件商品,突然萌生購買慾望的需求……可以說,用戶的需求五花八分,創業者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更經濟的手段滿足用戶五花八門的需求。

社區無人便利店的優勢是距離用戶足夠近,線下流量天然存在。但社區裡的無人零售業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單店銷售額與成本之間做出平衡。首先設備是需要花錢的,而且不同的規模,不同的技術,以及不同的商品SKU數,都會導致成本的差別。如何既保證銷售額,又能用較低的成本提供給用戶豐富的商品,是所有社區無人零售業態需要解決的難題。

說到底,既然是零售業態,終究還是要講究單點模型的,如果不計成本和效率進行大規模鋪設,很可能重蹈無人貨架大規模鋪設,又因為虧損嚴重大規模撤點的覆轍。

因此,《零售老闆內參》認為,社區內可以做無人零售業態,但能不能成功,就要看各家能不能打磨出一種既降低成本,又把用戶體驗做好的商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