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國式」投資:爲什麼「巴菲特」水土不服?

投資禪院,價值投資者的禪修院!

反思“中國式”投資:為什麼“巴菲特”水土不服?

文 | 管清友

中國有很多巴菲特的信徒,我的一位基金經理朋友就是其中最鐵桿的粉絲之一。 但有意思的是,他說他雖然最崇拜巴菲特,但他在市場上最不想做的就是巴菲特。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中國的市場實在太獨特,巴菲特的大部分理論都有些水土不服。

這不能怪我的朋友浮躁,因為過去這些年市場的確如此。在中國做投資,不管是投資股票、房產,還是其他任何資產,都必須首先理解中國國情,認清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區別。

一是政策環境不同。中國雖然也叫市場經濟,但政策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國外。因此在國內做投資時,需要格外關注政策動向。而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較為獨立,不會輕易受到政策的影響。以股市為例,中國股市是有名的政策市,政府的政策調整或主流媒體的相關言論,有時會徹底改變股市的運行方向。比如2015年股市最瘋狂的時候,證監會突然宣佈徹查槓桿配資,打的各家機構措手不及,政策從瘋狂加槓桿到驟然去槓桿,市場方向也隨之急轉直下。

更麻煩的是,政策有時還會虛晃一槍,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比如上輪牛市之初,人民日報曾刊文4000點才是A股牛市起點,給予投資者強烈的牛市預期,甚至讓大家開始幻想突破1萬點,而不久之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是非常慘烈的。

相比之下,國外的市場相對獨立和自主,政府影響和干預極少,分析起來就容易的多。中國就不一樣了,在中國做投資必須首先把握好政策方向,然後判斷政策影響的時間和程度,這也是我們這門課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是監管體系不同。國內外金融發展階段不同,市場成熟度和對應的監管體系都有很大差異。總體而言,發達國家的市場發展的早,金融監管體系也較為成熟,市場相對有序。以P2P為例,美國比中國發展的早得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從2008年便開始嚴格監管P2P行業,實行高門檻准入。除此之外,還有州級部門的配合監管,在嚴控額度的同時要求P2P機構和融資人及時進行信息披露,確保整個過程清晰透明。

相比於美國,我國的P2P起步要晚得多,直到2012年才進入爆發期,相關的監管體系在大部分時間內都是空白,這才導致泛亞、e租寶等跑路違約事件頻頻發生。直到2017年尾大不掉時,銀監會等部門才密集出臺25份相關政策文件,對P2P產品進行規範監管,而這個時候很多投資者已經掉坑裡了。

有些人指責P2P,把P2P妖魔化,其實問題不在於P2P,這種模式在很多發達國家都有,是一種很正常的金融形態,只不過很多機構當時鑽了監管的空子,變成了非法集資。我們在做任何投資之前,如果不能認清中國市場的特殊監管環境,很容易掉到坑裡。

三是參與主體不同。國外成熟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以機構為主,而中國明顯以散戶為主。我們來看看中美股市日均成交量的對比,美國股市是“八二分化”,機構八,散戶二,中國則是“二八分化”,機構二,散戶八。

機構和散戶的投資理念是完全不一樣的。機構注重價值投資,追求長期收益和時間複利,而散戶具有明顯的投機心理,經常追漲殺跌、短線炒作。不同的參與主體,不同的投資理念,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市場風格。國外市場雖然沒有漲跌停,但市場自我糾錯和調節的能力很強,長期來看相對穩定。而國內市場雖然有漲跌停的限制,但不管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波動性依然很大,容易暴漲暴跌。

而且這還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當短期波動劇烈,尤其是下跌的時候,散戶容易形成羊群效應。散戶自己賣出股票的同時還要求贖回基金,這就導致機構被迫減倉,喪失自己的專業定價能力,變得像散戶一樣。尤其是公募基金出於短期基金排名的考慮,可能被迫在低價做出斬倉等非理性的散戶行為。本來機構投資者就少,還經常被迫散戶化,這是中國市場不理性的一個最主要原因。

四是投資工具不同。發達國家的投資工具相對豐富齊全,而國內尚處於金融初級階段,投資工具還在不斷的補充和完善過程中。以房地產投資為例,房地產是中國居民最喜聞樂見的投資標的,但在中國,投資房地產的渠道十分有限,大多是直接購買實物房地產,這樣不僅成本高,流動性差,而且需要承擔房價波動帶來的巨大風險。

而國外投資房地產有許多新玩法,最常見的是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也就是所謂的REITs。REITs的本質是房地產的證券化,將流動性較差、資金門檻較高的實物房地產,轉化成易於流通、成本較低的標準化證券資產。以REITS為例,投資者可通過購買RETIs份額持有項目公司股權,從而享受和房地產實物投資一樣的權益。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准入門檻,對應的風險也隨之下降。

由此可見,工具的不同會導致完全不同的資產配置策略。

五是市場質量不同。同一種投資品在國內外的質量也不盡相同,很多市場上魚龍混雜,標的質量很差,這主要歸因於國內外市場基礎制度的差異。

以股市為例,國內外的股票發行及退出機制都有明顯區別。在IPO發行制度上,美國股市採用“註冊制”,只要符合上市發行的條件並依法進行信息披露即可,監管部門僅發揮一般監督功能。中國股市採用“核准制”,除了需要滿足基本條件外,還需要經過監管部門起決定性作用的審批流程。

在退出機制上,美國股市同時採用了財務退市和市場化退市兩種標準,優勝劣汰,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而中國股市的退出標準相對單一,只有連續三年虧損這一條,未能充分發揮市場的選擇功能。

在“大進大出”原則的指導下,美國股市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大浪淘沙後現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相對優質,適合進行價值投資。而中國股市不到30年的歷史現也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但其資質參差不齊,出現了很多財務造假上市、欺詐發行退市的案例。

六是交易機制不同。交易機制會直接影響交易行為,進而影響整個投資邏輯。比如房地產在中國的交易成本很高,主要是交易環節稅費重,變相抬高了房價。更典型的是股票市場。美國股市實行T+0制度,可以即買即賣,中國股市實行T+1制度,當天買入,第二個交易日才能賣出;

美國股市允許做空,只要看對走勢,哪怕是股價下跌也能盈利。中國股市沒有做空機制,只有股價上漲的時候才能實現盈利,容易被操控;交易單位也不一樣,美國股票沒有交易單位限制,中國股票最小交易單位為100股,對於那些像貴州茅臺一樣的高價股買一手就需要大幾萬塊錢,限制了部分投資者的參與;

美國股票沒有漲跌幅限制,中國股票有10%漲跌停板制度;交易手續費也不同,美國的手續費以交易筆數為基準,與交易金額無關,而中國的手續費與交易金額掛鉤,因此美國投資者對交易頻次更加敏感,中國投資者更加關注交易金額。

對比一下你就會發現,中外投資市場在政策環境、監管體系、參與主體、投資工具、市場質量和交易機制等6大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總體來看,國內市場相對國外還不夠成熟,巴菲特的理論直接生搬硬套一定會出現水土不服,因此在中國做投資一定要形成中國特色的投資方法論。

反思“中國式”投資:為什麼“巴菲特”水土不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