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十一中和临清乡师的社会影响

省立临清第十一中学和临清六县联立师范,是民国年间临清教育界的两面旗帜,两校在社会上都拥有极高的声誉,并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临清十一中和临清乡师的社会影响

培养了一批知识型人才

省立第十一中学从成立到停办,历时十九年,毕业学生800余人;临清六县联立师范学校,从创办到停办,历时六载,培养师资近300人。两校合计培养学生1100余人。这些热血青年在学校不但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而且学到了许多先进有用的知识,他们走向社会以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有很多人还成了社会上的领军人物;如本县(今临西县,河西人)党尔寨人李书琴,在十一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平大学。北平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国民党八大处、财政处、铁道部工作,民主革命时期曾任青岛特别市市长,为国民革命做了一定的工作。中共著名领导人刘放(河西人)、胡代耕(河西岸,今临西人)等也是省立十一中的优秀毕业生。

临清十一中和临清乡师的社会影响

播下了革命火种

省立十一中学校长张元亨和联立乡师校长孙宝贤(河西岸,今临西人)虽都是无党派人士,但他们思想开明,办学民主,又富有爱国心。所以,使学校的中共党革命活动能够得以开展,且很活跃,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为鲁西北的抗日战争培养了一批干部。孙东阁(孙宝贤,河西岸人)先生还设法营救了在校读书的中共革命领导人赵健民,1931年12月初,乡师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人李恩荣(1930年入党),遵照中共鲁西总支书记刘子尉(刘书林)的指示,建立了中共乡师党支部,这是老临清县建立的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他们印发传单,散发到街头和剧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省立十一中也有中共党员刘铁锱、王法武和进步学生李子华、刘墨卿等人在积极活动,举行罢课斗争。两校的中共党组织和进步师生的活动点燃了临清革命的星星之火。

锻炼了一批革命干部

两校进步师生,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一批富有斗争经验的热血青年迅速成长,并很快聚集到革命阵营周围。一批主义坚定、知识丰富、富有斗争经验和领导艺术的青年很快成长为抗日斗争中的骨干力量。从联立乡师走出来的赵健民、黑若仙等人后来很快都成为中共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从省立十一中学走出来的臧克家、赵望云等人也都成为革命阵营中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物。除张元亨、孙宝贤(河西人)二人外,还有周树茵(河西大十二里人,著名书法家周警湖的胞兄)者,解放前夕还创办了临清县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在卫运河西岸,今临西县境内),也为当时临清县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他们是老临清县的骄傲,也是临西的骄傲,是社会脊梁,也是时代的骄子。

临清十一中和临清乡师的社会影响

杨遵义,1946年生,临西县杨庄村人,邢台师范学校毕业。1964年参加工作,初从教,后任临西县农村工作部部长等职。2007年退休,退休后从事临西县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为河北省农经学会会员,河北省金石协会会员,邢台市收藏协会会员,临西县经济团体联合会副会长,临西县书画协会理事等,著作有《清渊寻古录》、《榆阳古城》、《万和庄的传说故事》、《万和三圣》、《临西古今人物》(副主编)、《法通圆梦万通寺》、《泥土集》、《秋韵集》等。

谢谢关注|临西县历史文社

专心整理资料,不炒作、不营销。

历史是神秘的,是断层的,是令人向往的,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渴望了解这块土地的曾经,但又不耐其中的枯燥乏味,在这里,让我们用年轻人的方式,结合临清,临西等县市的传统文化,用最年轻的态度,为您还原一个临清州,了解临西县(古临清)人文历史,从这里开始!

“临西县历史文社”是归属于临西县文广新体局的附属文化账号,专门致力于临西县乃至周边地区的“古临清”历史文化推送,为临西县的运河文化事业、古临清的历史底蕴介绍贡献一份力量。届时欢迎社会各界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