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娛被華晨宇粉絲嗆聲,歌曲侵權是該「了解一下」了

3月14日,天娛傳媒發文斥責@火星村婦聯主任@華賤賤-華晨宇周邊同款店@華晨宇黑幫魔王團等用戶盜版華晨宇周邊的行為,並要求上述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並保留任何的法律途徑以維護攻擊及一人的合法權益。

天娛被華晨宇粉絲嗆聲,歌曲侵權是該“瞭解一下”了

聲明一出,評論區裡卻全是粉絲要求其懲處華晨宇歌曲被侵權的呼聲:“歌曲侵權瞭解一下,謝謝。”“歌曲侵權的時候,你怎麼沒動靜啊?”

據悉,歌曲《煙火裡的塵埃》收錄於華晨宇第一張個人專輯《卡西莫多的禮物》,專輯註明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翻唱。但歌手鬱歡在並未註明歌曲原唱就收錄於其《不要音樂》專輯中,並在音樂平臺上架。

歌曲侵權問題可以說一直是音樂行業懸而未決的病症之一,大票的音樂人都在有意無意之間成為過侵權方或被侵權方。藝人在節目或演出現場對他人歌曲的翻唱、改編比比皆是,但在演唱前獲得版權歸屬方授權的卻少之又少。

眾所周知的一次歌曲侵權事件應該是當年的旭日陽剛,2010年旭日陽剛因翻唱汪峰的《春天裡》而走紅,還登上了春晚的舞臺,成名後他們受邀參加了很多商演、活動,在許多場合演唱過這首歌。據悉,兩人出場費最高時達20萬元一場。在2011年,汪峰對旭日陽剛發出警告,禁止他們翻唱《春天裡》。當時版權意識薄弱的網友也站在了較為弱勢的旭日陽剛一邊,並斥責汪峰的行為。隨後汪峰也解釋,早已告知兩人商演唱這首歌是侵犯版權,所以,請他們不要唱了。

天娛被華晨宇粉絲嗆聲,歌曲侵權是該“瞭解一下”了

然而在七年之後,音樂侵權行為仍未見有效的解決,但好在大眾的版權意識在提高,粉絲正在主動參與監督歌手音樂的被侵權行為,就像此次華晨宇粉絲對天娛的聲討。而除了大眾的監督,有音樂人也一直在為自己的音樂版權得到保護而“鬥爭”,例如維權先鋒李志。近8年來一直走在維權之路上的李志,在2018年初,因為毛不易在為取得授權的情況下於演出中翻唱《關於鄭州的記憶》,李志再次於微博上發起聲討。好現象是毛不易和公司態度誠懇的道歉,並查明原因在於主辦方的疏忽。

天娛被華晨宇粉絲嗆聲,歌曲侵權是該“瞭解一下”了

不過,除了類似於商演、演唱會上翻唱侵權,隨著近幾年來音樂綜藝越來越受市場的青睞,節目中的歌曲改編成了侵權的又一重災區。去年初,進口小哥哥迪瑪希就因為歌曲侵權而被維達斯起訴,節目中張傑和趙雷的演唱又分別被版權方高曉松和李海鷹質問。國內的歌曲侵權行為可以說是源源不斷,面對尚不健全的版權市場,許多音樂人或公司對侵權行為也大多選擇視而不見。

版權歸屬不明確。去年8月,臺灣著名音樂人陳彼得因電影《九層妖塔》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他的作品《遲到》作為插曲提起訴訟。案件的焦點在於陳彼得是否擁有《遲到》的著作權,音著協舉證陳彼得已於1982年將《遲到》的著作權轉讓給了王振敬股份有限公司,期間版權幾經流轉到了臺灣環球唱片公司。而陳彼得聲稱從未進行過任何的著作權轉讓行為。很顯然,這就是版權歸屬不明確而造成的糾紛,使用方無法準確的將版權費用支付給相應的機構或音樂人,導致音樂人收益受損。

授權程序太繁瑣。就目前的音樂行業來看,有很多翻唱行為並沒有取得詞曲作者的許可,尤其是當詞曲作者不是音著協會員的時候,歌曲的表演者和製作並播出歌手選秀節目的電視臺不能通過集體授權取得翻唱該音樂作品並播出的權利,需要單獨尋找詞曲作者並取得授權。這使得歌曲授權的程序繁瑣,過程或許費事費力,而侵權使用歌曲成本相對較低,因此有大量的主辦方或演唱者不經授權直接翻唱或改編。

收益核算不健全。當然除了侵權方的侵權行為,還有版權管理方對於音樂版權管理的諸多問題。對著作權人來說,音樂版權收益鏈條的核算也存在漏洞。不少音樂人反映,在把歌曲版權交由音著協代理之後,音著協很少主動為他們維權,或聯繫他們交付版稅,即便有,也是少得可憐。據瞭解,一些知名音樂人一年拿到的版稅僅在百元左右。因此,李志等音樂人就不選擇加入音著協,而是自己管理,以便更好的維護自己音樂權益。

天娛被華晨宇粉絲嗆聲,歌曲侵權是該“瞭解一下”了

維權成本太高。對於許多音樂人來說,在版權管理問題上投入時間精力是很不划算的事情,尤其是獨立音樂人。音樂版權收入本來就佔歌手收益極小的一部分,而當出現類似節目或音樂演出對自己歌曲侵權的問題時,選擇維權是一件投入大於收入的事情。此外,在有的音樂人或著作人公開維權時,除了一批網友支持維權的聲援,有出現了質疑其借維權炒作的動機。例如張傑因在其悉尼演唱會現場演唱《當你老了》並有音頻上架音樂平臺,而未獲得音樂人趙照的授權,趙照在微博兩次公開表態維權,被部分網友質疑為藉機炒作。因此,維權這件事不論對時間、精力,還是個人的聲譽來說都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這致使許多音樂人選擇“忍氣吞聲”。

面對今天綜藝節目橫行、現場演出火爆的市場,對於歌曲的翻唱和改編都有著極大的需求量,這一方面讓歌曲有了更多曝光的舞臺,但另一方面也致使歌曲侵權的問題層出不窮。不過,行業現狀也不完全處於悲觀狀態,隨著大眾的版權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甚至主動參與到維權中來。但單靠這一點還遠遠不夠,版權管理想步入規範化運營,版權管理機構的有效監管及行業內的授權意識提高則是關鍵所在。我們也期待,在音樂行業生態逐漸利好的情況下,隨著技術的發展,音樂人或版權管理方都能獲得該有的尊重與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