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只「賣情懷」的電影,爲什麼還會受到我們的歡迎?

《後來的我們》

一部只“賣情懷”的電影,為什麼還會受到我們的歡迎?


一部只“賣情懷”的電影,為什麼還會受到我們的歡迎?


一部只“賣情懷”的電影,為什麼還會受到我們的歡迎?

十年前,見清和小曉偶然地相識在歸鄉過年的火車上,兩人懷揣著共同的夢想,一起在北京打拼,並開始了一段相聚相離的情感之路。十年後,見清和小曉在飛機上再次偶然重逢。命運似乎是一個輪迴。在一次次的偶然下,平行線交叉,再平行,故事始終有“然後”。影片運用彩色的影調來回憶過去的美好與幸福,用黑白色調演繹現在只能懷念過去、失去此次的遺憾。


一部只“賣情懷”的電影,為什麼還會受到我們的歡迎?

一部只“賣情懷”的電影,為什麼還會受到我們的歡迎?


電影結尾處,字幕浮現影片改編自劉若英自己的小說《過年,回家》,在這個故事中愛情只是兩個人相處模式的一部分,對於家的意義,以及背離家鄉的疏離感也是她所想要表達的命題。田壯壯老師扮演的見清父親也是非常到位的,深情演繹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父親默默的愛。
一部只“賣情懷”的電影,為什麼還會受到我們的歡迎?

​有網友吐槽,這是一部賣情懷的作品,電影的劇情各個方面沒有一點是成功的,我覺得這種觀點是不可取的,每一個電影製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而對於電影的評價,這也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欣賞能力和水平,不要一味聽別人的感受,自己要真真切切的體驗。

很多喜歡這部電影的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相似的經歷,所以他們才會懂得失去的遺憾與無奈,才會更加珍惜眼前人。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一部只“賣情懷”的電影,為什麼還會受到我們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