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们经常从报纸、电视上看到这样酷炫的字眼——人工心脏 (Artificial Heart)。

这个词,往往都和神奇地拯救了严重心脏病的患者联系在一起。甚至还有患者在更换人工心脏之后,继续运动,跳个伞,蹦个极,跑个马拉松都不在话下。

这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换个心也没什么了不得的。

今天,让我们看看,这个看似神奇的医学成就,究竟对于患者意味着什么?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以下阅读需要大约10分钟

也许你不相信,现在每年,全世界大约会进行总共不到2000例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这里并不包括相对成熟的心脏起搏器植入)。

主要就是在两个国家:德国,和美国。

而全世界每年因心脏衰竭而死亡的人数有多少呢?

876万!!!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5年的数据,这里还不包括其他心脏慢性疾病,仅指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多器官衰竭、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情况。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心脏病,是毫无疑问的,人类第一疾病杀手!

自从1982年,美国犹他大学的威廉·德夫里斯博士首次通过手术,将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并成功帮助患者延长生命以来,全世界的医生不断推进此项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如今的人工心脏,已经可以不再需要仿生地进行搏动,而是既可以和原生的心脏近乎完美共存,也可以用所谓的“全人工心脏”帮助患者延续生命。需要植入的机械也越来越小,患者可感知度越来越低。

仅在德国,每年就有将近1000位患者植入人工心脏。

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一位真实的德国患者开始。

“如果你想活到明年的生日,最好听我们的,赶紧动手术”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5年9月3日

柏林心脏病诊疗中心

在被推进手术室前,38岁的Daniel Baals万分恐惧地问护士,“我现在想回家是不是太迟了?”

3天前,当他被送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呼吸困难,脸色惨白。医生在检查之后确诊,他患有严重的心肌缺血和多器官衰竭,如果不动手术,分分钟倒下去,再也醒不过来。

理论上来说,最好的治疗方式,应该是心脏移植。但是,能够成功配对的异体心脏实在太少了。对于大量的心脏病晚期患者来说,移植是无法期盼的奢望。

医生用标准德国式的婉转口气告诉他,“现在,只有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了。”

他们必须在他体内安装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 左心室辅助装置

Daniel完全蒙了。

这是个什么东西?

医生拿给他看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果想要活命,他就得带着这套冰冷的设备活下去。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Daniel 是个理工男,学的是通信专业,帮助运营商搭建通讯网络,和女友以及两个孩子居住在柏林。自从他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不仅丢了工作,女友也离开了他。

医生向他描述的场景,让他有点吃惊——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半机械半人的世界

植入的人工心脏代替原有心脏的部分功能,通过外接的设备进行控制,有内置电池和外置电池。即使在断开外置电池的情况下,内置电池也可以工作一段时间。

他最关心的是,这样的机器,究竟能延长他的寿命多久?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不怪医生

真的

因为,每一例人工心脏手术的患者后来的情况都太不一样了。

有人能够去跑步,去登山,甚至跳伞玩极限运动;有人则被严重的排斥反应和术后综合征困扰,痛苦不堪。

预期寿命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甚至有人活过20年。

人工心脏技术最初推出的时候,医生的初衷是在为患者找到合适的心脏前,用人工的方式维系患者的生命;

最初的过渡技术,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主流技术。产品不断迭代,效果也越来越好。

德国正在准备大规模推广此项技术,原本只适用于严重心脏病患者的植入手术,也可以用于中度患者,从而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这背后的经济利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Daniel躺在手术台上,作为一个超过120公斤的胖子,他的体重给他原本脆弱的心脏,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主刀医生在他的左侧胸部画了两条蓝线,一条位于第三和第四根肋骨之间,另一条位于第六和第七根肋骨之间。

一道12公分的弧形切口,医生小心地植入管线,并确认了心脏主动脉位置。

随后通过鼠蹊部沿着动脉,植入2根线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迅速连接心肺呼吸机。

医生又在他第六和第七根肋骨下切开,肋骨下就是跳动的心脏

(请注意:以下画面可能引起部分读者的不适,请谨慎阅读!!!)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医生连接缆线时,出现了第一个险情——患者的心脏突然开始心律不齐,医生迅速通过预置的管道用药,4分钟后,患者心脏跳动恢复正常。

从鬼门关又回来了一次。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医生用一段人造血管连接上患者的主动脉,在患者的左心室壁上准备了12个固定环,并准备好了从主心室到身体下方的连接线——将来,就是要靠这条线,让人工心脏与外置电源相连接。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患者心跳暂停,两位医生配合,一位拿着人工心脏,另一位在患者左心室上打开了准备好的固定环,并配合快速将人工心脏置入左心室固定好。

心脏强劲的血液喷出,喷溅在地上,但这是正常现象。

连接上电池和主动脉,机器启动,500转,1000转,3000转,患者的心脏开始正常搏动。

医生这才放心地把人工心脏重新置回胸腔内。

手术圆满成功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你等的心脏移植,或许永远都不会到来”

不过医生没有告诉Daniel的是,其实他很难找到配型的心脏了——因为他太胖了,根据全球的心脏移植手术经验,被移植对象和移植对象的体重差不能超过10%,否则心脏是无法负担新身体的供氧要求的。

所以,要么Daniel能够减去40-50公斤,要么他的这颗人工心脏就将伴随他到生命的终点。

不过,他也活得很有指望——如今的技术,使用人工心脏术后活过10年的概率,甚至超过50%;如果是年轻患者的话,甚至可以生存超过25年。

这对于一个差点死掉的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从那天开始,Daniel再也没有脉搏这项指标了——他的身体血液循环,完全依赖这颗最高3000转的人工心脏,只要它不坏,他就可以生存下去。

理论上来说,Daniel的心脏比以前还强了一些——人工心脏+原来的心脏共同作用,他可以像个没事人一样到处行动。

他的心跳,他已经很难感觉到,身体里有微微的声响,那是人工心脏在工作。

感觉自己就像是个机器人。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与心脏移植手术不同的是,人工心脏的排异反应不那么严重,但是感染和术后综合征却风险更大——就在Daniel术后的一个月,沿着他的人工心脏控制导线,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感染,他又被送了回来,差点没命。

在他住院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

和他同屋的病友,63岁了,医生说由于他年龄太大,不适合再进行心脏移植,因此要把好不容易找到的配型心脏,留给更为年轻的患者。

Daniel从床上跳了起来,“你们是什么人?凭什么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死?”

医生只好默默从病房退了出来——很多接受人工心脏手术的病人,术后都出现了情绪大变,性格狂躁的情况。他们给Daniel安排了心理医生进行疏导,Daniel又把心理医生赶了出来。

那晚,Daniel没有睡着,他63岁的室友,则在旁边整晚哭泣。

再过三周,就是圣诞节了。

他想要回家

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医生在反复考量后,同意他回家过圣诞

在家里人的环绕下,他度过了一个劫后重生的圣诞节——女友带着孩子早就离他而去,只有他的妈妈、姐姐和侄子侄女。

2016年2月,他又遭遇了一次缆线感染。医生赶紧把他送到了康复医院,并对如何使用缆线,如何消毒进行了系统培训

三周之后,他搬进了母亲家,然而他在去超市购物的路上,突然又心脏病发,倒地不起,被人抬进了医院。

这把他最后一丝想要健身、减肥的勇气也给消磨殆尽。

这是一个死亡循环——人工心脏的供血能力更强,让他的头脑越来越清醒,他会去做一些超过他能力范围的事情;身体却跟不上,心脏病发,一切退回原点,甚至更糟糕。

“我已经不再害怕死亡,我受够了”

2016年8月,Daniel和家人一起庆祝自己39岁的生日。

他还在自己的Facebook上发了一条状态:“我做到了!(Geschafft!)”

他现在只想一件事——一天一天活下去。

对于心脏病,对于医生,对于这个世界,他只有怨恨。

尽管他知道,其实他应该感恩,但是在每一次死去活来之后,他都觉得,对那些好心的医生、护士,实在是说不出感激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