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網際網路,連賊都下崗了,更別說媒體了!

很佩服馮小剛馮導,他在04年就預言了《天下無賊》的好日子已經不遠了。這不,到了17年賊都這樣了……

不懂互聯網,連賊都下崗了,更別說媒體了!

其實,今天不僅賊的日子不好過,就連劫匪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不懂互聯網,連賊都下崗了,更別說媒體了!

看看!搶了三家超市才1800塊,平均每人600元,還不夠逃跑異地轉移的路費。如此看來,最高瞻遠矚的還數老賊葛大爺了,黎叔一十三年前就對賊界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世名言: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啊!

不懂互聯網,連賊都下崗了,更別說媒體了!

沒錯,現在做賊也得是懂互聯網的知識型人才,否則別說能像黑客那樣讓ATM機往外吐錢,就連打個詐騙電話都不明白其中套路,想認賊作父,人家都不願給你當爹。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互聯網竟然改變了“賊業”?

表面上看,是人們都用手機支付了,沒有鈔票可偷、可搶了,但本質上是因為鈔票是人類社會約定的一種財富符號,既然是符號,其本質就是一種信息。而互聯網解決的恰恰就是把各種信息進行採集、存儲和傳輸,既然它能夠把財富符號作為一種信息,安全高效的存儲、轉移、流通起來,何必還要花費大量成本印製鈔票,背在身上還麻煩呢!於是,賊,這個古老而陰損的職業就面臨著一次大的變遷,那些賊們就如祖祖輩輩在同一條河裡捕魚的漁夫,突然發現腳下的河水乾枯了,河水已經改道了。

互聯網改變的可不侷限在賊業,其實互聯網就是人類“腦能”,大腦運算能力的放大器,就是人類大腦的“外掛”,通過它可以千倍、萬倍地提高自然賦予人類的信息處理能力,壓縮人類在處理信息中時間消耗,提高工作效率。由於它就是為了高效採集、處理、分發信息而生的,因此它理所當然地首先對人類社會中信息含量高的所有機構、部門、行業進行衝擊,甚至是取代。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年來,人類的情報、文化、通訊、金融、小商品零售等高信息含量的行業紛紛淪陷。而我們的媒體,它的社會功效就是為社會提供、傳播信息的,是信息含量最高的行業之一,因此它也必然是互聯網衝擊、洗劫的對象。特別是傳統媒體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無線電單向廣播技術和機械印刷術等落後的傳播手段和渠道,在互聯網面前更加不堪一擊,勢必被摧枯拉朽。很多互聯網上的應用,比如餓了麼、墨跡天氣、摩拜單車,儘管它們的初衷並不是媒體,但是由於互聯網天然的信息傳播功效,也會成為事實上的媒體,至少是渠道,來蠶食本屬於我們的傳播職能。就像移動支付的開創者,他們的本意一定不是衝著賊去的,但賊卻中了槍。

總之,連專偷財富符號的陰損的賊都用上了互聯網,我們這些專事信息傳播的高大尚的媒體人更要把自己深深的根植於互聯網上。不過,要紮根,必須記住以下幾點:

一、不要僥倖等待迴光返照。

很多人都拿不恰當的參照系來佐證:比如八、九十年代陷入低谷的廣播到了2004年開始煥發青春,說不定某一天傳統媒體的好日子還會來臨。

這簡直就是一個荒誕的《等待戈多》的痴想,傳統媒體迴光返照是不可能的,因為互聯網技術完全包含了單向傳播的廣播技術,廣播技術卻僅僅是互聯網眾多技術功能中的一小部分。就如同今天的基於化肥和雜交育種的現代農業只能往更高級的綠色基因工程走,而不可能回到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記住,這是一次劃時代的技術革命,不是簡單的技術進步、革新。

二、連起碼的發動機原理都不懂,你能造出汽車來?

現在很多傳統人都在做新媒體,張口融合,閉口多屏,但有些人連互聯網的基本原理、功能都沒搞清楚,這是無法做好新媒體的。儘管不易,但一定要學習必要的互聯網基礎知識,而且越多越好——這是我本人入住新媒體九年來的血淋淋的教訓。因為不懂基本的技術(不必到編程的水平),就無法與技術人員溝通,雞同鴨講,你要的是長矛,人家給你打造出一把水果刀,就無法進行正確的決策,一切由著技術人員的思路走,而他們大多數是按照自己的興趣走。

有人說,難道為了吃根香腸,我還得養頭豬嗎?這就對了,在互聯網的領域,你要吃香腸就得養頭豬。因為不同於傳統媒體的攝像機、編輯機、印刷機,它們都是成熟的產品,花錢買回來就能使用,而新媒體所需要的互聯網技術都是前沿的實驗性技術,是尚需研發且每半個月、一個月就需要更新迭代的不成熟技術。這樣的技術是你花錢也買不來的,技術提供者若認定自己的技術有前景,早就融資自己做了。除了像編解碼這樣的通用技術,凡是你能便宜買到的成熟的應用技術,一定是有人已經風生水起地做起來了,你已經沒有機會了。如果成熟而又沒有人做起來,那一定是這項技術已經沒有了前景,或者他們自己也沒有找到盈利模式,趕緊拿它換點錢變現殘值,你的角色多半是大一號的冤大頭。

三、要做強需求的應用平臺,而不是基於傳統媒體為出發點的媒體平臺,特別是做中央廚房要謹慎。

很多人都是本能的、慣性的用傳統媒體的生產、傳播的工作需要,來規劃自己的新媒體。這就如同當年駝隊、馬幫要轉型做以汽車為主體的現代運輸公司時,卻總是忘不了規劃馬廄糧草、牲口糞便,這些根本再也用不上的事項。

最典型的就是眼下很熱鬧的中央廚房。其實我現在無法斷定中央廚房一定不可行,但這一思路是建立在傳統媒體的採編播(刊)的需求上提出來的,而新媒體的需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它的可行性需要謹慎驗證,我覺得中央廚房應當僅限於一兩家大型中央媒體進行試驗,因為只有他們才有如此數量大、範圍廣的內容基礎。

這樣的好處是,如果成功了,由於互聯網技術的複製成本幾乎是零,其他媒體機構完全可以低成本採購該系統。甚至連這點採購成本都可以免了,繳納一定服務費後,直接開一個後臺登錄窗口,全國的媒體就都可以用上中央廚房了,而且既便於管理,又能實現全國範圍的媒體信息共享。其方便程度就跟我們登錄微信公眾號的後臺沒什麼不同,這其實就是一套內容管理的操作系統。就像我們日常使用的辦公軟件office,沒有必要全國幾百、上千家媒體都去各自開發一套office。如果不成功,那就更沒有必要一哄而上,費時耗力了。

至於其他的媒體,特別是省、市級媒體,更多的精力應當放在強需求的應用平臺的開發上。所謂強需求的應用平臺,就是我們要先回歸到媒體的本源,媒體的本源是為社會提供信息的,能夠利用互聯網安全、高效地傳播有效信息的,它就是媒體。哪怕是信息範圍相對較窄,只要是需求強烈,就可以站住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蘇州臺以實時的公交信息為抓手做出來的強應用,這種應用由於需求強烈,用戶粘度高,不僅用戶快速壯大,還很快成了廣播電視內容的入口,實現超出預期的對蘇州廣播電視的反哺。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拘泥於公交信息,我們每個省臺有十幾個頻道,200檔欄目,400個左右的版塊,其實對應的就是400個強需求(如果不是強需求你早就把它們停播了)。同時,它們也是我們傳統媒體人多年對於受眾心理需求的沉澱,更是我們多年經營的能力、資源、人脈和公信力的沉澱。

四、不要簡單把自己的內容搬到互聯網上 ,沒有用!

可惜呀,從2013年開始至今,我幾乎把做上述“強需求”的課講遍了全國各省,但至今再沒有第二家媒體做出了粘性高、增長量大的強應用。這可能是由於傳統媒體的歷史太悠久,它所形成的窠臼嚴重製約著我們的思維,一說起新媒體,說起融合,首先想到的就是把我們的罈罈罐罐如何搬到互聯網上,這真的沒用!如果搬來就好用,我們也不會受到衝擊,至少衝擊不會像現在這麼大。我們傳統媒體是基於印刷術和無線電廣播技術形成的相對封閉的通道建立起來的,由於受眾選擇範圍有限,他們對內容的要求也低,而互聯網這個覆蓋全球的傳播體系提供的是多到觀眾幾乎是捧著消防水龍頭喝水,他們對各類信息的心理閾值得到了超乎想象的提高,對信息的選擇到了嚴苛的挑剔程度,我們封閉環境下產生的絕大多數內容對於他們的慾望根本就是杯水車薪。除非你有多檔湖南衛視那樣的好節目內容集群。

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某一個節目或內容在網上火了,就把它當成可以將現有內容搬上互聯網的證據,這種偶爾火一把的小概率事件是支撐不起一個產業的,產業需要的是常態化盈利能力。

五、我們是不是該退一步,去尋找那退一步的海闊天空?

寫到這兒,我真的有點兒灰心,也許傳統媒體轉型觸碰的是人性深層的弱點,導致了我們根本無法超越人性的羈絆,實現真正的轉型。否則我們這麼多優秀的人才、巨大的財力、優厚的社會資源和政策資源,怎麼就是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今天的銀行有幾家是由山西票號轉型來的?今天的運輸公司又有幾家是由駝隊、馬幫演變過來的呢?這也許就是人類發展中的宿命。當然,媒體人作為個體也不必過度擔憂,馬幫沒了,並不意味著夥計們全都餓死了,事實上他們都活得好好的,全部都另謀差事去了,關鍵在於我們要學會降維生存。(詳見本號即將刊發的《或許,越不像電視臺,越不像媒體的越有出路!》)也就是說,我們做不出,也掌控不了一個偉大的平臺,但是我們可以退一步,利用別人的平臺繼續做我們媒體人該做的事,畢竟人類可以離開傳統媒體,但人類離不開內容和信息。做不了農場主,我們依然可以做農場裡的員工。事實上以BAT為核心的這些大型互聯網公司,包括後來興起的《今日頭條》等平臺,他們在規模上和技術成熟度上無一例外地都達到了國家工程的程度。只要這些平臺在輿論導向和國家信息安全方面能夠可管、可控,我們何嘗不可把它們當成一顆大號的衛星呢。

當然,如何用好這些平臺做新媒體內容,這又是另一個話題,我們將在今後的文章《掌握新媒體的語言,做成大號,你就是新媒體!》裡為大家闡述,今天先到這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