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缺乏不可怕,心靈的空洞才悲哀

物質的缺乏不可怕,心靈的空洞才悲哀

娛樂新聞中曾報過這樣一件事情:演員孫儷曾經資助過一個男孩,每月500塊,十幾年來,未曾間斷。後來,這個曾經上不起學的男孩,考上了大學。在大學裡,他還拿到了獎學金和助學金,但他依舊不滿足,越來越頻繁的向孫儷要錢。孫儷理解到真實情況後,決定暫停對他的資助。這惹惱了男孩,他在天涯社區上寫了一篇長達6000字的文章,控訴孫儷停止對自己資助, 肆意抹黑孫儷。在電視節目裡,孫儷談起此事,還委屈得落淚。難道這位男孩真的是不知道感恩,一味索取的人?

鄭州一饅頭店老闆,在看到環衛工掃冰剷雪的新聞後很感動,於是掛出招牌:“環衛工憑工作證可以免費領饅頭”。一時間,領愛心饅頭的人絡繹不絕。然而,環衛公司領導檢查工作時發現,有一些環衛工在工作時間不在崗,排隊來領饅頭。於是,他們就和饅頭店老闆溝通,將免費送的時間改為每天交接班的時間。時間縮短後,有些環衛工開始不滿了,同時也增加了饅頭店的工作負荷。剛開始小店每天為每個環衛工免費送5個饅頭,堅持了10多天以後,實在吃不消,不得不改為3個。於是就有人吵著鬧著:“不給饅頭就是侵犯權益。”“我不要饅頭了,你把錢退給我吧。”連已經退休的環衛工都跑來要求給予現金補償。老闆娘氣哭了,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掏錢做好事,反倒要捱罵。

上面兩個事例,想來最大的原因,並非因為他們生來如此,而是他們就是明顯的“心窮”的人。

物質的缺乏不可怕,心靈的空洞才悲哀

常言道:身窮貧一時,心窮毀三代!

你可以是一個落魄青年:沒有存款、沒有房子、沒有穩定工作……但是,人窮不能志短,身窮,絕對不代表心窮。

人要心窮,一輩子也難富,偶爾富了也最終讓自個兒的愛貪小利,盡失人緣的貪慾送上絕路。

法國作家莫泊桑著名的小說《項鍊》。說的是,一個小職員的妻子,為了炫耀自己的美麗,向朋友借了一串“昂貴”的鑽石項鍊。最終項鍊丟失,為了賠償朋友,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

《非誠勿擾》的點評嘉賓黃菡,曾講過一句話:我買得起蘋果,所以不在意別人說我用小米。但在我們身邊,多是隻有小米實力,卻買了蘋果手機的人。

杭州縱火案的保姆莫煥晶,就是一個極度虛榮的人。她習慣在朋友圈裡炫富:好車、豪宅,最時尚的衣服。她沉醉在自己的高端幻覺裡,不能自拔。

然而,過度虛榮的後果是什麼?

心窮之人會虛榮,而虛榮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自我表現欲太強,有強烈的嫉妒心,他們為人處世往往不擇手段,努力使自己比別人強,強過之後,在與別人的差距中獲得快樂與滿足,然後,再去找下一個目標去攀比。當受條件所限,無法使自己比別人強時,就會在與別人的差距中感受折磨與痛苦。

物質的缺乏不可怕,心靈的空洞才悲哀

在心理學上,心窮是一種思維上的貧窮,這也意味著他的思維容易受限制,喜歡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沒有擔當,缺乏了學習能力。心窮,就是一種情感上的極度匱乏,就像一場波濤洶湧的心理饑荒。心窮是一種“短視”,意味著思維的侷限、眼界的狹窄、判斷力的偏差、信念的不足。

說直白點,通常這類人的格局很小,沒有遠見,在性格上面也很軟弱自私,思想狹隘,太固執己見了。

心窮的人通常會有四種表現:

一,小氣摳門:心窮的人是不會為他人付出的,別人找他借用什麼東西,他都覺得這是在傷害自己的利益。在交情與利益面前,他會選擇利益。在他的認知中,所有的交情都是浮雲,還不如金錢。這種人,在他們看來,別人的善意都是理所當然,甚至還會覺得給予的不夠,想要更多。

二,逃避問題:心窮的人對於問題,總是抱著逃避的態度。一個害怕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意味著得不到真正的成長,也學不到知識與經驗。

三,自私自大: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看不慣別人的好,這類人通常都很自私,並且也自大,心術不正,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他覺得你只要你不好過,他就高興。

四,不上進:心窮的人很典型的就是不上進、不學習,在思想上就容易受限。如果一個人的心窮了,不學新的東西,就意味著不能真正的成長。

心窮的人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也不想為對方付出什麼,只想著對方多付出給他點什麼。

物質的缺乏不可怕,心靈的空洞才悲哀

人窮,窮一時,心窮,窮一世。一個人的心一旦窮了,這一生都會是將就了。因為,生活永遠離不開努力二字。

生活上的貧窮,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思想上的貧窮,可以靠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來填充。

人生在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為之努力,不管結果如何,總會有收穫。再不濟,還有學習,學習會讓一個人內心更加豐富,會讓一個人學會努力的技能,更會讓一個人的生活更加充實。

富蘭克林說過一句話:“貧窮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註定的貧窮或一定老死於貧窮的思想”。

貧窮對於一個人來說,並不可怕。我們真正要做的是,一個內心富足的人,一個有真正靈魂,有思想,有主見,敢在披荊斬棘的道路上活出真正的自己的人。

這才是我們打開美好生活的正確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