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談:如何規劃正確的行動方案?

與父母在一起,不僅不盡孝,還去做其他事情,父母會覺得你做的很好?

與兄弟、朋友在一起時,不僅講兄弟情,還不斷的吹噓自己的風光史, 兄弟會覺得你做的很好?

答應別人的事情,卻不做,別人會覺得你做的很好?

一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卻不幫助人,你會覺得這個人做的對?

一個領導人,心心念唸的只有自己的小九九,你會覺得這個領導做得對?

一個漠視身邊人和事的讀書人,你會覺得他做的很對?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不難明白孔子: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意思是:什麼樣的場合,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地位,就要做什麼樣的事情。如“入則孝”,如“謹而信”,如“泛愛眾,而親仁”。

至於“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管怎麼樣,都要以良知為重,都要以人為重,都要以道義為重。為什麼會這麼說?王陽明說過:“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可見“仁、義、禮、智、信”講的只是人的良知。

看到這裡,也就懂得了,要讓自己做對事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思考:

一、行動方案有沒有符合人的良知、良心、道義。

道義真的很重,違反了這個,就意味著毀滅。就好比企業長期賣有毒食品,過期食品給消費者,你覺得這種企業能夠做強做大?能基業長青?

二、行動方案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地位、場合。

在符合道義的情況下,具體實踐過程中,明白自己的身份,所在的場合和自己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就好比一個小企業,想推銷的產品,在國內所有得電視臺投放廣告,你覺得這樣企業能做強做大?

三點談:如何規劃正確的行動方案?

制定行動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