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消費現實的合格之作

《我不是藥神》:消費現實的合格之作

《我不是藥神》有多現象級我不用再贅言,想必大家的社交網絡都在討論它。今天我不是來誇它的,我是來分享一下近日種種關於《我不是藥神》的一些討論。

我在豆瓣看到有友鄰說,不喜歡《我不是藥神》且提出批評的是又蠢又壞。

上一次看到民眾如此憤怒的電影是《摔跤吧爸爸》,有的人認為影片中的爸爸是個好爸爸,有的人認為影片中有很重的父權色彩,在豆瓣的評論下吵得不可開交。

但凡影視劇題材一涉及到國家層面,我們都是易怒易憤慨的。

再比如我們的《戰狼2》,喜歡它的一些人們曾把一位批評該片的中央戲劇學院的老師黑出翔,那位老師不堪騷亂關閉了很長時間的評論。

這群人為自己喜歡的一部電影如此“鍵盤”並不多見,我想我們是不是應該警惕這種片子?它讓民眾變得專制,恍惚成了hongweibing。(或許嚴重了點)

像我給這部片子從三星的評價改成了一星,不少人都來指責我裝逼,還有人說我收了錢。

最好笑的事,有人指責我打分太主觀。

但其實我對這部片子還是較認可的,改成一星只是因為它目前的分數離我心中給它的分數相差甚遠。大哥,《我不是藥神》九分呃,正常嗎?

我們見到了一群喜歡《我不是藥神》的觀眾開始對他人進行一種精神綁架。

我由此想到了此前同樣爭議很大的《妖貓傳》,也是愛它的人非常愛,不喜歡它的人又非常不喜歡。這更多的是審美出現的偏差。

所以很少見到有人去指責:你竟然不喜歡!你是不是不愛國?這麼好看的國產片你竟然給一星?

你喜歡你的,我喜歡我的,在《我不是藥神》上是不可能發生了。它只有你必須喜歡。

再來說說我為什麼覺得它消費現實。

首先它並沒有把病人的困境讓觀眾感同身受。無論是黃毛,教父,呂受益,還是思慧,他們每個人的出場都極具目的性,他們的出現不是為了自身出現,是為了程勇才出現。教父的幾個段落,多是為了幽默。呂受益的出現,則是讓程勇開始販賣仿製藥,又因為自己的死亡而讓程勇變成病人眼中的“藥神”。再細看他的段落,他由於感謝程勇,帶程勇回家,在家中突顯的又是程勇的重要性,突顯程勇的救世主形象,而非呂受益的個人困境。黃毛的形象則是從討厭程勇到尊重程勇甚至可以為了程勇死的一個形象,這不又是在為程勇這一英雄人物服務嗎?思慧的存在感較薄弱,最為重要的大概是在酒吧的戲,這個戲是見程勇有錢之後得意忘形的樣子,見程勇的墮落。

整部電影變成了主人公程勇的英雄故事,到結尾他坐上警車都有人排隊送他。

其次,主創人員並沒有把現實中慢粒白血病患者吃不起正版藥一事放在心上。宣傳時,有人問到為何結局那麼好,導演說人要有希望,這個事情是會慢慢變好的。

話說得非常漂亮,可人命關天,多急都是應該的不是嗎?

而且主創人員宣傳的口徑一直是《我不是藥神》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我們要保護它。至於影片中提到的病人困境,他們隻字未提。如果真對社會有所關懷,關心患者,不應該每場都呼喚在場觀眾去關心那群人嗎?可是他們根本沒有。

很多人拿它和《熔爐》相提並論,但至少目前看來它的社會影響還是完全不夠的。

而且提醒一件事,程勇的原型陸勇在被媒體塑造成“藥俠”之後,與印度一家沒有資質的公司有合作關係,也就是說陸勇成了藥俠後開始獲取利益,開始沒有顧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隨意與人合作。

詳情查看GQ報道《印度仿製藥代購第一人陸勇的紅與黑》,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片報道的發表日期是2017年。

也就是說,可能影片的主創人員瞭解到陸勇並非藥俠,卻在影片中仍然將之塑造成了英雄。

還有個需要提到的地方,《我不是藥神》裡有個片段我很反感。

程勇賣藥賺了錢,帶夥伴去酒吧喝酒,其中一個夥伴劉思慧正好是酒吧的舞女。經理看見思慧,讓她立即去跳舞去工作,順帶著動手動腳。這惹得程勇相當不快,程勇開始往桌子上砸錢,讓經理代替思慧去跳舞。很多很多的錢,經理心動了,他跳上了。臺下的程勇等人,一臉得意。

當時和我一道看藥神的觀眾,看到這還鼓掌了。我忍不住想這是值得鼓掌的事情嗎?

相比較很多人看完《我不是藥神》聯想到的《拉達斯買傢俱樂部》,處理“受辱問題”則非常不同。

主角羅恩為雷蒙(異裝癖同性戀)受辱不爽,採取的方式是以武力降服對方使之與雷蒙握手(這個人因為雷蒙的同性戀身份不願意和雷蒙握手打招呼)。這既能見到羅恩對雷蒙的重視又能見到羅恩對待同性戀態度的改觀。

一個是職位貴賤,另一個是同性戀身份問題,處理得一個讓人反感一個讓人叫好。

嗯,又矮了一大截。

再順便一提,《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才8.7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