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問題向你剖析:從全面深化改革到廣州的發展及理論研究

十个问题向你剖析: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广州的发展及理论研究

近日,鄭永年教授接受本地媒體獨家專訪。

他就全面深化改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廣州高質量發展等學界關注、

讀者關心的重要問題,

提出了自己的睿智見解。

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用自己獨立而清晰的判斷,為中國改革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在央視《將改革進行到底》《大國崛起》等政論專題片中,鄭永年頻頻出鏡亮相,侃侃而談。

十个问题向你剖析: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广州的发展及理论研究

對海內外任何關心中國發展、研究中國道路的專家學者來說,鄭永年,都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圖為鄭永年教授(左)在接受記者專訪。

談全面深化改革

1

“全面深化”提法的改革價值觀、

方法論有哪些創新意義?

鄭永年:全面深化改革,與以前的改革模式不一樣。習近平總書記也講過,改革要先易後難,先吃肉、肉吃完了再啃骨頭。以前我們是哪裡可以改革,就先去改革哪裡。這也是一個必然途徑,要循序漸進。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任務就是要找到突破口。因此,每個地方的改革都不一樣,現在改到了一定程度、局部的改革完成之後,十八大以來就更強調頂層設計,要進行更加系統的改革。

對於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機械地理解。有人統計,十八大以後,各個改革項目共有5000多項。這麼多改革項目不是要同時全面出擊,還是要找到其中的突破口。不同改革的進程和階段是不同的。有些領域以前比較少觸及,現在就要加速。

比如,黨政機構的改革。以前我們所說的機構改革,主要還是著眼於政府機構改革,現在黨政聯動的改革,就是要把黨的機構改革也考慮進去,通盤考慮。在這方面,廣東以前有過探索。比如大部制改革、黨政聯動,在順德等地也嘗試過。

再比如,法治領域的改革。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十八屆四中全會又研究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可見,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非系統性的改革到系統性改革,更強調頂層設計。

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

遇到哪些新問題和障礙需要克服?

鄭永年:第一個難題肯定是改革的難度加大了,要啃硬骨頭。以前,改革更強調廣度,現在則更強調深度和力度,要觸動更多既得利益。從機構改革就可以看出來,光是政府機構改革就比較容易,要把黨的機構也進行一體化改革,難度就大了,觸動的範圍也更大。第二個難題是

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域要往縱深推進,統籌協調的難度也增大了。

具體說到改革的方向性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們的改革方向越來越清楚。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大的方向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現在的改革方向更細化,主要體現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等幾個頂層設計的改革方案,十九大又進一步對“怎麼改”進行了細化。

全面深化改革,還要突出執政黨的主體性。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也要通過改革來細化、深化。

十个问题向你剖析: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广州的发展及理论研究

談高質量發展

3

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

廣東、廣州如何在具體實踐上

完成發展模式和動能的切換?

該如何揚長避短?

鄭永年:高質量發展是一個最大的挑戰。發展是硬道理。從十九大到2050年,確立了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實現第一個階段的目標,即實現全面小康,對廣東來說不難;第二個階段,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現在就要考慮,2020年之後要怎麼做,要細化。

從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就要從數量型經濟轉向質量型經濟。什麼是質量型經濟?就是要追求高附加值,不是簡單加工、不能破壞環境,低附加值的也不行。

廣東、廣州追求質量型經濟發展,要著眼於全國。現在回頭看,廣東還是轉型早的,先行一步了。過去廣東實施騰籠換鳥,當時就提出了質量型經濟,關注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一定要追求高附加值。

廣東廣州具體怎麼幹?一方面是要繼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就要促進市場機制來有效配置資源。

廣州高質量發展的抓手,還是要關注人才的國際化。在世界範圍內看,廣州不缺資本、技術,就是缺人才。以前是人才跟著資本和技術走,現在是資本、技術跟著人才走。整個世界競爭就是人才競爭。廣州要吸引更多國際頂級的優秀人才,尤其是跟廣州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人才。

4

在高速增長階段,評價經濟發展

主要以GDP增速為指標。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

怎樣進行績效評價?

鄭永年:城市高質量發展,不能與其他城市去強行比較。產業結構不一樣,怎麼去比較?

評價高質量發展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要根據不同城市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來制定指標。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要從城市個性上去考慮,關注附加值的變化。

比如廣州,就不能把新加坡的發展指標拿過來照抄,完全是兩碼事。

此外,高質量發展還包括老百姓的感受。GDP很高,但是老百姓幸福感不強,也不是高質量。還有空氣指標,有的老工業基地空氣汙染本來就很難治理,是不可能跟一個新興的環保城市去比較的。在高質量發展的績效評價上,有些貌似科學的東西並不見得真科學,僵化的、定量的考核不一定適用。

十个问题向你剖析: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广州的发展及理论研究

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5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願景是怎樣的,

您認為大灣區要發揮什麼作用?

鄭永年:以市場機制來有效配置資源,這就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原因。11個城市要以市場機制來重新配置資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共同的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交易市場。歐盟對於歐洲經濟發展促進很大,達到了體制上的整合。這幾年歐盟出了英國脫歐等問題,但這並不是歐盟理念的失敗,而是因為歐盟是主權國家組成的,缺少有效的協調機制。但是粵港澳大灣區不一樣,是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建設的,我們有強大的中央政府來協調。

粵港澳大灣區的願景,就是要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平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平臺,不僅是為粵港澳三地整合資源,更要為世界資本流動搭建平臺,吸收全世界最優質的資本、最優的技術。建設這樣一個世界級的平臺,越來越緊迫。當前世界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如何打破這一局面,倡導自由貿易,要藉助資本邏輯來進行。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是源於一些國家的行政意圖,但是資本邏輯很簡單,就是要擴張、哪裡有利可圖就往哪裡集中。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平臺的吸引力增強,資本自然會衝破行政的阻力。

下一步,中國怎樣倡導自由貿易,只有更加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落實這一理念,就要為國際優質資本塑造一個最好的平臺。我們必須建設能跟世界上其他先進經濟體的平臺相競爭的平臺,我覺得粵港澳大灣區是最有條件的:有珠三角的製造業基地,有香港的金融市場、法治環境,有澳門的旅遊業等,如果能夠有效整合起來,對國際資本有巨大的吸引力。

6

粵港澳大灣區有著一個國家、

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

四個核心城市的特性,

如何達到有效整合的目的?

鄭永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上沒有阻力,市場上也沒有阻力,最重要的是克服行政阻力。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下實施,但現實情況是利益還要協調、體制尚待整合。只要這一個問題克服了,其他問題就不成問題了。

如何加強與香港、澳門的合作,可以學習歐盟經驗。三個關稅區怎麼整合?歐盟都可以整合。法律體系不一樣?英國是英美法系,其他歐盟國家是大陸法系,一樣可以在歐盟裡對接好。

其中的關鍵,就是我們只要把法律看成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方式就行了。關稅區問題也是一樣。只要在一國之內,不用重複註冊,在香港註冊公司就有權到珠三角開公司了,粵港澳大灣區完全可以先行先試。

7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

廣州應當怎樣定位,

發揮怎樣的作用?

鄭永年:每一個城市都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新加坡就是如此。

廣州也好,珠三角其他城市也好,在產業上、教育資源上等領域,都有很大作為空間。比如香港有很多好大學,只有一橋之隔,粵港兩地完全可以整合大學資源。現在很多香港高校到內地來辦學,有這個趨勢了。未來可以直接讓香港大學享受內地大學的待遇,學歷互相承認,當然錄取可以根據自己的考試方法。

粵港澳大灣區整合,就是要減少資源浪費。香港有技術,比如香港科技大學有很多世界領先的技術,但是市場不夠大。粵港澳三地都在一國之內,要加強制度協調機制。歐盟也有跨國人員、貨物、資金的流動,但是在關稅區之間的流動,非常順暢,這值得我們學習。國際上,這些打破體制障礙的經驗已經很成熟了,歐盟主權國家能做到,粵港澳大灣區也能努力做到。

十个问题向你剖析: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广州的发展及理论研究

談廣州發展

8

城市營商環境最關鍵的要素是什麼?

廣州如何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

鄭永年:營商環境,簡單來說就是經濟上的自由,管制少一些。這也是要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要重視市場作用,政府是服務型的,廣州還要向其他先進城市學習。

同時,廣州還要加強國際化,要給國際化人才專業環境、社會環境。比如,高端人才一般有家庭、有小孩,廣州就有必要配套更多優質的國際學校,醫療也要國際化,配套很重要。

9

廣州提出要探索自貿港建設,

目前南沙自貿區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新加坡就是全世界知名的自貿港,

對廣州、南沙而言有哪些經驗值得學習?

鄭永年:探索自貿港建設,不缺政策,需加強自由貿易的力度、深度。怎麼看待自貿港的自由度,新加坡是個很好的典型。新加坡跟西方的自貿港概念不一樣。新加坡是既存在規制、也存在自由,並不矛盾,實現了秩序之上的自由。

從自貿區到自貿港,我認為要考慮試錯成本的問題。建設自貿港,南沙就比較理想。因為它的體量、影響整體可控,區位位置、基礎也很好。其實就國際上的自貿港的制度建設、治理結構而言,已經有很成熟的經驗了。從阿姆斯特丹到新加坡、迪拜,就看怎麼去學、如何與自己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實施。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定位問題。廣州要加大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南沙探索自貿港建設,一定不要把它侷限為廣州範圍內的一個經濟項目,而是為國家探索建設一個新的經濟平臺,站位一定要高。廣州要認識到,這是在為國家探索經驗,不是搞地方經濟項目。

談理論研究

10

對於當前我國的理論研究工作,

有什麼看法呢?

鄭永年:廣東和廣州的發展經驗,都需要用理論來闡釋。我最不喜歡的就是研究者把西方的理論抄來抄去來解釋中國的問題,而忽視了我們自己的實踐邏輯。這是學界要思考的問題。所謂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研究,一定是先有實踐,先關注實踐,才產生理論。

我們國家有大量豐富的實踐。尤其是廣東,是個出實踐的地方。我們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特色的理論研究,廣州也可以研究自己的經驗。我希望,我們的理論工作者、學者、記者,都能

首先關注實踐,把實踐解釋清楚,寫成文字,這就是最好的理論研究。

溫馨提示:相關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繫我們,我們將支付稿酬或者刪除。

十个问题向你剖析: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广州的发展及理论研究

來源丨廣州日報、羊城手機學堂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