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渺小、微弱,可我們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讀書《巴黎燒了嗎》

雲書領讀 | 文學 | 《巴黎燒了嗎》[美]拉萊·科林斯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爾


我們渺小、微弱,可我們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讀書《巴黎燒了嗎》

​“巴黎燒了嗎”,這是納粹德國頭子希特勒於1944年巴黎解放那天,在東普魯士一個叫“狼穴”的地堡裡,向他的總參謀長約德爾上校氣急敗壞提出的責問。

這本書的作者是兩個記者,他們遵循著新聞寫作的原則,將這段“巴黎為什麼沒有燒”的歷史寫成了紀實文學的典範,語言生動、栩栩如生。他們採訪了在二戰最後階段和巴黎解放有關的536人,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寫成了這本紀實文學, “事事有依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處”。

因此,本書的漂亮之處在於既有偉大事件的細節,也有渺小人物的人生。

這不是一個普通曆史書裡講述的那種故事,著重描寫戴高樂、希特勒等這些大人物的決定和行動。它是從細節入手,展開描寫了上至艾森豪威爾、肖爾鐵茨,下至法、美、德軍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達八百多人在巴黎解放之前的生活片斷,變成一幅巴黎解放前兩週的全景圖。

我們渺小、微弱,可我們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讀書《巴黎燒了嗎》

看歷史的趣味在於你知道結局,卻依舊對過程感興趣,會期待看到更細節的故事,體會著故事背後參與者的悲喜人生。

比如,在歷史課本中,你永遠不會知道在巴黎解放前夕,曾經有一個女子騎著自行車去追火車。她就是巴黎抵抗運動領袖皮埃爾·勒福歇的妻子。皮埃爾·勒福歇被德軍從法國監獄押送往德國集中營時,他的妻子得知消息,不眠不休地跟著列車騎行了183英里,只為和她的丈夫短暫相處一會兒。這樣的小人物故事在本書裡比比皆是,他們的人生故事都像“亞馬遜的蝴蝶”一般,雖然毫無知覺,但影響著歷史。

我們渺小、微弱,可我們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讀書《巴黎燒了嗎》

我在讀這本書時,時常會想,雖然是不同的歷史時期,但是差不多同樣的背景,在同樣的“燒光、搶光”的命令之下,為什麼我們的圓明園被燒掉了,巴黎卻最終保留下來了呢?

歷史是充滿巧合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在道德思量之下的結果。我們渺小、微弱、不是大人物,可我們卻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呢。文化遺產在戰爭面前雖然脆弱不堪,但是對人類而言,卻是歷史最厚重的遺留。這份厚重也有無數小人物努力的結晶,它承載著無數人的生活、生命、精神和意志。

我們渺小、微弱,可我們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讀書《巴黎燒了嗎》

巴黎最終保留了下來。也許是她太美了,歷史忍不住用一個個小人物的努力、大事件的巧合,讓我們還擁有她吧。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雲卷讀書雲舒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