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什麼意思,這個速度到底有多快?

在古裝電視劇中出現“八百里加急”這個詞。那麼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在古代傳遞文書都是通過驛站來進行文件的傳遞。驛站的的間隔大概是20裡一個,根據公函上標註有字樣和公文的急需程度配備一定的馬匹。在唐代,官府要求快馬一日可行180裡,快則要求日行300裡,很快可達到日行500裡。最快的可達到800裡,這可能就是“八百里加急”由來。

古代“八百里加急”什麼意思,這個速度到底有多快?

驛站又分三種,分別是陸驛、水驛、水路,各驛站又有相關的驛舍、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來保證驛站的正常運行。在驛站往往有“驛丁、“驛夫”,也可以叫“驛卒”或是“驛隸”,他們在各地的驛站中工作,地位較低,工作繁重。郵驛中的陸驛的驛丁要揹負文書,無論烈日當空還是大雨傾盆,寒風刺骨還是炎炎夏日,都要行走在傳遞文書的驛路上,承擔傳遞官府文書的重任。

古代“八百里加急”什麼意思,這個速度到底有多快?

唐朝的法令例律對郵驛的失誤也有著嚴厲的處罰,稍有差錯,便要承擔責任。依照例律規定,驛站的驛長應承擔每年上報驛馬的死損情況,經費支出等情況。驛長應承擔驛站驛馬的死損費用,如果對於驛站的人員馬匹數量,如有謊報,則以“杖一百”懲之。

古代“八百里加急”什麼意思,這個速度到底有多快?

對於驛丁的懲罰更為嚴格,按照規定,驛丁到達驛站,必須換馬。對於追求時效性的文書傳遞來說,文書的傳遞速度關係重大。文書延遲一天,即杖責八十,兩天翻倍。

正是有了這些嚴厲的懲罰,讓文書才能夠順利的傳遞,而所謂的八百里加急才能正真的實現,讓統治者能夠在第一時間知曉戰況和軍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