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發幣 區塊鏈靠什麼盈利?

火訊財經注:數字貨幣的價格波動掀起巨大投機泡沫甚至引發ICO亂象。如果區塊鏈技術作為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盈利模式必然將發生巨大改變。

除了發幣 區塊鏈靠什麼盈利?

區塊鏈脫胎於比特幣,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之所以火,和數字貨幣緊密相關。

當區塊鏈主要被用來發行數字貨幣時,區塊鏈的“經”好像被唱歪了。

“在中國的代幣幣圈,更大程度上是互聯網金融傳銷。”SFI理事代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鍾偉稱。

向效率要盈利,而非發幣

“對區塊鏈來講,一般可以理解為是市場基礎設施,無論是比特幣、以太幣等等,尤其是通用平臺的區塊鏈,基本上是信息市場。”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特邀嘉賓、國際基金組織金融科技高級顧問Patrick Murck認為,區塊鏈所有的例子當中,都是為運算資源創造市場,每個市場都必須要有自身的貨幣才可以運行,每一種貨幣都反映了創建市場社區的社會治理模式。

在當前,通過區塊鏈技術,很多數字貨幣得以成立,這也成為很多機構快速盈利的主要模式。然而,數字貨幣的價格波動掀起巨大投機泡沫甚至引發ICO亂象。如果區塊鏈技術作為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盈利模式必然將發生巨大改變。

按照百度給出的定義,金融基礎設施是指金融運行的硬件設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體系、法律環境、公司治理、會計準則、信用環境、反洗錢以及由金融監管、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職能、投資者保護制度組成的金融安全網等。

金融基礎設施連接著金融體系的各個部分,為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提供便利。金融基礎設施的發展能夠促進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的產業資本的積累,而且,金融基礎設施越發達,其承受外部衝擊的能力就越強。

如過通過區塊鏈技術,提升當前金融市場效率,自然將帶來利潤。然而,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監管應做出相應調整。

“目前來看,在金融科技主要的四個領域(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網絡融資、智能投顧、區塊鏈)中,區塊鏈將是最為關鍵的,對於監管未來的挑戰也是最大的。”CF40成員、SFI學術委員、中財辦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廖岷等著的《金融科技發展的國際經驗和中國政策取向》一書寫道,“對於區塊鏈,希望最大,不確定性最大,挑戰也最大,監管者任重道遠。”

倒逼監管技術進步

“區塊鏈和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字地球、數字經濟興起以後,必然要求相應的監管部門的監管技術,也要進步。”SFI理事代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鍾偉表示,中國現在面臨的是這樣的尷尬,無論金融監管還是稅務監管,或是其他部門的監管,技術監管在中國發展得還不是特別迅速。所以導致現在線上線下走得不同步的巨大障礙。

然而,中國的金融監管對於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監管需求並未能做出很快反應。對於區塊鏈的監管,尚無成熟的原則或指引。

“我國針對金融科技相關的金融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沒有獨立適用的法律體系與監管規則。特別對金融科技在非傳統金融業態中的應用,相應的監管規則多為摩擦性、適應性地,大多是在傳統金融監管體系上衍生形成,使得監管的各個環節鏈接不夠緊密,容易形成重准入,輕監管的局面,導致大量金融科技在非傳統金融領域的應用面臨監管缺位。” CF40成員、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稱。

區塊鏈要求去中心化,而當前金融行業是中心化結構,當前金融監管對於金融行業提供製度保障和技術保障,這構建了當前金融行業的中心化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