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使命:推進國際法治創新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使命:推進國際法治創新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中國自身發展進入新時代與國際秩序中的國際法演變進入新時期互相交匯融合。國際法理論研究如何與時俱進,促進國際法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記者就上述話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 外交與國際法相輔相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面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我國對外工作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波瀾壯闊,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經歷了許多風險考驗,打贏了不少大仗硬仗,辦成了不少大事難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外交部國際法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惠康表示,在外交實踐中,我們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堅持捍衛國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堅持合作共贏和義利相兼,堅持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在對外工作中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積累了有益經驗。

黃惠康認為,國際法與外交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國際法對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國際法凸顯維護本國利益,對全球秩序和文明國家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現階段國際法自身發展不充分,國際法治有待加強。我們要深入分析世界轉型過渡期國際形勢的演變規律,準確把握歷史交匯期我國外部環境的基本特徵,統籌謀劃和推進對外工作。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中國要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為國際法創新作出更大貢獻。

  • 推進國際法治創新

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國際法研究中心主任王瀚認為,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中國的強國追求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轉型及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加速變革,國際仲裁面臨一些挑戰,國內訴訟與國際仲裁之間的關係存在不協調之處,新一輪規則重構中需要體現國際經濟法律制度的公平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將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中發揮關鍵作用。在此背景下,國際法出現人本化趨勢和共進趨勢,“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屬性及其法治化、對國際經濟法律制度重要領域的創新、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變革等,亟須國際法學界研究關注。

結合世界國際投資條約與仲裁實踐的最新發展和改革舉措,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助理、法學院院長單文華介紹了國際投資仲裁中的基礎性問題——投資定義問題及其條約改革與仲裁解釋方案。他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快速發展給國際商事仲裁帶來很大機遇,同時,我國商事仲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尚存在多方面不足,需要我國對相關國內法律機制作出適時調整,以此為契機推動我國仲裁機制與國際接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力量加速融入國際投資仲裁,中國聲音將愈發得到國際重視。

王瀚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法治領域的創新,包括理念創新和制度改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國家的共同體,國家是國際關係的基本主體,人的意志要通過國際法表達出來。從國際法創設和實施看,國際法考慮更多的是國家利益,以國家為本位;人類命運共同體確認了國際法未來發展的國際價值,反映的是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聯合國憲章》的規定,符合人類對於和平、安全、發展、自由的追求,符合人的價值實現的趨勢。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