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首日票房累计3.23亿,9.0评分引发负面效应

文/马庆云

电影《我不是药神》7月5日上映首日,累计票房达到3.23亿元,义举夺下暑期档的开门红。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该片在素来挑剔的豆瓣电影,竟然开出9.0分的好成绩。豆瓣电影2005年上线,这个节点之前的中国电影,有不少高分之作,但这个节点之后,因为与院线打分同步,所以,上映电影很难取得9.0的成绩,这是唯一一次。

《我不是药神》首日票房累计3.23亿,9.0评分引发负面效应

首日累计票房3.23亿的成绩十分光鲜。不过,《我不是药神》经历了为期数日的点映活动。这些点映场次,为该部电影贡献了大量票房。本片6月30日正式大规模电影,首日取得1333.4万元分账票房。7月1日点映获得3267.6万元分账票房。7月3日点映,获得4429.6万元分账票房。7月4日点映,获得6023.2万元票房。

7月5日零点,《我不是药神》正式提档此日,并且最终获得8274.8万元的分账票房。严格意义上的《我不是药神》首日分账票房成绩是8274.8万元。而连续多日的点映场次票房收入,也会记入首日的票房收入当中。这些数据当中,我们需要注意一点,这些数字,都是分账票房数字,非综合票房。综合票房要记入在线票务的附加费,每张影票2到3元不等,这个数字,不算入片方分账。

《我不是药神》首日票房累计3.23亿,9.0评分引发负面效应

八千多万的首日开画成绩,在中国院线电影的首日榜单中,名不见经传。今年春节档的《捉妖记2》首日开画成绩5.5亿元。早先《速度与激情8》的首日开画成绩是4.87亿元。而去年暑期档票房冠军《战狼2》的暑期档开画成绩是4.2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捉妖记2》因为后续口碑不佳,虽然开画5.5亿元,但最终票房一跌再跌,落点在了22.37亿元上。

因此,一部电影的口碑对该片最终取得的票房成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不是药神》7月5日只获得了8274.8万元的分账票房成绩,但豆瓣电影9.0的评分会对后续票房走势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不是药神》首日票房累计3.23亿,9.0评分引发负面效应

该片为何可以取得现象级的高分呢?原因正在于中国院线电影现实主义题材的明显缺失。我们在一些历史题材上,有一些现实主义的电影存在。比如,《白鹿原》等等。但在现代戏方面,往往都是青春爱情剧,都是富裕繁华的小时代。中国电影对基于当下的现实主义,缺少商业表达。当然,我们并不缺少基于当下的文艺表达,比如,贾樟柯的《天注定》、《山河故人》等等。

《我不是药神》是依靠商业片的制作思路,对中国当下的医药问题进行了一种电影叙事表达。这种流畅且带有现实感情的商业电影表达方式,很容易唤起影迷的情感共鸣来。又基于这类电影的极度缺失,因此影片获得这么高的评分,也是意外之中的必然。

《我不是药神》首日票房累计3.23亿,9.0评分引发负面效应

高口碑首先带动更多影迷入场观看该片。我在7月3日的文章里边已经用较为详实的大数据论证,这部电影带动了30到39岁人群成为最重要的观影力量,以往20到29岁的主力军只能列为次席。徐峥在片中饰演的程勇角色,包括几位主人公正在面对的白血病困扰,都是中年一代需要面对的生存困境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因此,该片口碑高涨之外,票房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影片在周四首日开画取得八千多万的成绩,已然不错。作为工作日的票房,不能与休息日同日而语。截至6号上午十点,《我不是药神》的当日票房已经取得四千万,是首日开画的一半。按着这个数字比例来推算,该片周五(7月6日)的开画成绩,将在两亿前后。如果后续走势正常,周末结束之前,《我不是药神》可能会冲击10亿票房大关。

《我不是药神》首日票房累计3.23亿,9.0评分引发负面效应

不过,虽然高评分的开出,该片的负面口碑也迅速发酵。这是高口碑电影最容易产生的负面反弹效应。负面评价集中在《我不是药神》缺少基本的理智,过分情绪化调动影迷,煽情过多,思考不足。

不少评论认为,《我不是药神》中以程勇的角度去讲这个格列宁药品的问题,却讲格列宁的医药代表打造成了一个负面的典型,缺少基本的理智。已经开始有纸媒账号发文认为,格列宁等药品之所以贵,是因为患者吃的是第二颗药,第一颗药会更贵,都是动辄数十亿元的天文数字。集中于对医药代表的批判,并不能让真正的患者吃上吃得起的药。所以,《我不是药神》更像是煽情片,缺少对影迷合理思考的指向性。

《我不是药神》首日票房累计3.23亿,9.0评分引发负面效应

《我不是药神》这个还没有破壳的小鸡,也确实被鸡蛋里挑出了骨头。作为商业片出现,《我不是药神》对影迷的情感调度上,确实出现了感情大于理智的问题。最终的送别也是刻意塑造某种温情,回避了更多的残酷。然而,商业电影作为一种大众的文娱生活方式,更多的冷酷,还会有更多的受众吗?这也是商业电影本身的悖论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