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兴县 吕梁日报」奋斗是幸福的:看兴县土贞村昔日巨变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兴县城关公社(现蔚汾镇)土贞村蹲点下乡,和农民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所说“同吃”就是进百姓家,吃百家饭,实行轮流派饭制。老百姓对下乡干部热情真诚,大都要改善一下生活,没有白面的借上也要招待,我最常吃的午饭一般是白面、油糕、豆面之类的,这是当时当地最好的生活。每顿饭都要给人家放粮票和钱,这是纪律,不能白吃。怕人家不好意思收,把备好的粮票和钱在饭后放碗的时候压在碗底,大家心照不宣,吃派饭的干部都是这样。住的地方是村里空的窑洞,有时也和村里的光棍汉一起搭伙住。下乡干部和农民在一起劳动,农民干什么活,下乡干部也干什么活。“三同”的真实意义就是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除此之外,下乡干部隔三岔五地要在晚上开干部会或群众会,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指出努力方向。

回忆我在土贞村蹲点下乡的五年,深深地体会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真谛。有两件和农民共同奋斗的事,终生难忘。

  奋斗获得小麦丰收

一九七七年村里因遭遇旱灾收成不好,以至于一九七八年青黄不接,口粮不足。为了尽快度过灾荒,县社两级安排春季抢种一季春小麦,以早收早吃。在我们这里,春旱是常态,如何抢种保墒保捉苗就是当务之急。经过研究,大家想出了一个提墒保苗的好办法,即人跟牛后,抓粪的抓一把粪撒进犁沟,撒麦种的把麦种撒在粪上,然后由另一个人在麦种上踩一脚,一定要注意踩的不能太重,也不能漏踩,因为踩的过重,麦种下陷太深,出不了苗,踩不上起不到提墒作用。为此专门在现场为踩种的人演示了几次。起初大家并不认同这种耕种法,经多次动员,讲提墒道理,并把能上地的妇女也动员到踩麦行列里。我和农民一起上工,一起踩麦,既当“指挥员”又当“战士”,十多天下来,一共种了四百多亩春小麦。这一年,踩麦提墒的办法起到了关键作用,虽然旱情依旧,但春小麦全部捉苗,加上苗后的管理,夏收小麦获得了大丰收,共产春小麦五万多斤,每人口分100斤,每个劳力再多分100斤,去除留种之外,还有节余。我不知是谁提的建议,认为作为下乡干部的我,为小麦丰收尽心尽力,比社员的贡献还大,该给我分一份小麦,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一天早饭后,村干部派了一个社员用驴驮了一毛布袋(约100斤)小麦要给我送到家里。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牲口已起身上了路,我正在农民家吃早饭,立即放下饭碗,赶上送麦人,死活不让往我家送,硬把牲口拦回村。我的理由很简单,我是国家干部,要了老百姓的东西要犯错误,怕丢了“饭碗”。说实在话,当时我家粮食不足,不用说吃好,连吃饱都达不到。休说100斤小麦,能添上三十、二十斤小麦磨成的白面,也能为孩子们改善好几次生活了。但是我不能,也不敢,不是我觉悟高,是因为我的直觉和敬畏纪律之心不让我这样做。和农民一起踩麦的这件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里,终生难忘。农民家里有白面吃,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大喜事,幸福之情洋溢于每人每家,我虽然拒绝了分给我的小麦,但派饭每天都能吃到白面,甚至还能吃上烙饼。除了生活的改善,精神上也感受到满满的快乐。我和农民的关系越处越好,我和群众的鱼水之情就这样建立起来,直到如今。

奋斗让泉水流进百姓家

土贞村坐落在本村黄土坡的正中央,离村约1000米的东面有一条沟,沟内有一口井,村里的人每天早晨都到井上挑水,这是村里唯一的水源,可是井内泉水有眼,早到的人能挑几回,满足一天人畜用水的需要,迟到的人等泉水再流出才能挑水回家,延时误工。那时还是集体劳动,迟到地头误工是会被扣工分的,一个男劳力,标准工分一天10分,迟到就会扣除1—2分。水的问题不解决,扣分并不能解决问题。在这个村蹲点的我,早晨也帮老弱人家挑水,深知吃水不足是个大问题,久久地思考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和村里的长辈多次调查访问,得知这口井原来水量是旺的,人们根本不用排队等水,近年来水不旺的原因,一方面是井底泥沙淤积堵塞泉眼,水从地下流失掉了,另一方面是人畜增加,泉水流速赶不上人们的需求。摸清情况后,我召集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开会,研究解决的办法。通过多次讨论,决定重新打井,拆掉原井,扩大井围,挖沙、挖泥、扩泉。在当时的条件下,全凭人力拆除旧井重建新井是费时费力的大工程,但是这是关系到全村人畜吃水用水的长远之计,不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是没出路的。有的人坚持只清沙、清泥、扩泉,不主张新建大井,我一直坚持一步到位,一定要增大井容量,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经过争论和斗争,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于是抽调了二十多位青壮劳力,昼夜不停工,开始了新井的建设。我和社员一起,既指挥又劳动,通过二十多天的艰苦奋斗,建成了一口大井围的水井。由于清沙、清淤、扩井、扩泉同时进行,新井的水量比原来扩大了几倍,清澈的泉水啥时也是满满的,人们再也不用等水了,一下子彻底解决了这个村的饮水问题。吃着清澈的泉水,大家兴高采烈,我和社员一样,深深地沉浸在奋斗后的幸福中。

现在我离开土贞村已接近四十年了,土贞村的面貌也今非昔比,家家户户把房屋都盖到了土山坡下的平整地段上,村里铺设了输水管道,因为水井的位置高于居住区二十多米,所以管道能把水引进每家每户,家家吃上了不花钱的自来水。现在,村里的人遇到我就夸我为他们村办了好事,还夸赞说这口井的水质,比市场上卖的瓶装水不知好多少。

丰收的小麦是奋斗出来的,充盈的泉水是奋斗出来的,奋斗得到的幸福是真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