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興縣 呂梁日報」奮鬥是幸福的:看興縣土貞村昔日巨變

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興縣城關公社(現蔚汾鎮)土貞村蹲點下鄉,和農民實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所說“同吃”就是進百姓家,吃百家飯,實行輪流派飯制。老百姓對下鄉幹部熱情真誠,大都要改善一下生活,沒有白麵的借上也要招待,我最常吃的午飯一般是白麵、油糕、豆麵之類的,這是當時當地最好的生活。每頓飯都要給人家放糧票和錢,這是紀律,不能白吃。怕人家不好意思收,把備好的糧票和錢在飯後放碗的時候壓在碗底,大家心照不宣,吃派飯的幹部都是這樣。住的地方是村裡空的窯洞,有時也和村裡的光棍漢一起搭夥住。下鄉幹部和農民在一起勞動,農民幹什麼活,下鄉幹部也幹什麼活。“三同”的真實意義就是和農民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運。除此之外,下鄉幹部隔三岔五地要在晚上開幹部會或群眾會,表揚先進,批評落後,指出努力方向。

回憶我在土貞村蹲點下鄉的五年,深深地體會到“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的真諦。有兩件和農民共同奮鬥的事,終生難忘。

  奮鬥獲得小麥豐收

一九七七年村裡因遭遇旱災收成不好,以至於一九七八年青黃不接,口糧不足。為了儘快度過災荒,縣社兩級安排春季搶種一季春小麥,以早收早吃。在我們這裡,春旱是常態,如何搶種保墒保捉苗就是當務之急。經過研究,大家想出了一個提墒保苗的好辦法,即人跟牛後,抓糞的抓一把糞撒進犁溝,撒麥種的把麥種撒在糞上,然後由另一個人在麥種上踩一腳,一定要注意踩的不能太重,也不能漏踩,因為踩的過重,麥種下陷太深,出不了苗,踩不上起不到提墒作用。為此專門在現場為踩種的人演示了幾次。起初大家並不認同這種耕種法,經多次動員,講提墒道理,並把能上地的婦女也動員到踩麥行列裡。我和農民一起上工,一起踩麥,既當“指揮員”又當“戰士”,十多天下來,一共種了四百多畝春小麥。這一年,踩麥提墒的辦法起到了關鍵作用,雖然旱情依舊,但春小麥全部捉苗,加上苗後的管理,夏收小麥獲得了大豐收,共產春小麥五萬多斤,每人口分100斤,每個勞力再多分100斤,去除留種之外,還有節餘。我不知是誰提的建議,認為作為下鄉幹部的我,為小麥豐收盡心盡力,比社員的貢獻還大,該給我分一份小麥,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一天早飯後,村幹部派了一個社員用驢馱了一毛布袋(約100斤)小麥要給我送到家裡。當我知道這個消息時,牲口已起身上了路,我正在農民家吃早飯,立即放下飯碗,趕上送麥人,死活不讓往我家送,硬把牲口攔回村。我的理由很簡單,我是國家幹部,要了老百姓的東西要犯錯誤,怕丟了“飯碗”。說實在話,當時我家糧食不足,不用說吃好,連吃飽都達不到。休說100斤小麥,能添上三十、二十斤小麥磨成的白麵,也能為孩子們改善好幾次生活了。但是我不能,也不敢,不是我覺悟高,是因為我的直覺和敬畏紀律之心不讓我這樣做。和農民一起踩麥的這件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記憶裡,終生難忘。農民家裡有白麵吃,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大喜事,幸福之情洋溢於每人每家,我雖然拒絕了分給我的小麥,但派飯每天都能吃到白麵,甚至還能吃上烙餅。除了生活的改善,精神上也感受到滿滿的快樂。我和農民的關係越處越好,我和群眾的魚水之情就這樣建立起來,直到如今。

奮鬥讓泉水流進百姓家

土貞村坐落在本村黃土坡的正中央,離村約1000米的東面有一條溝,溝內有一口井,村裡的人每天早晨都到井上挑水,這是村裡唯一的水源,可是井內泉水有眼,早到的人能挑幾回,滿足一天人畜用水的需要,遲到的人等泉水再流出才能挑水回家,延時誤工。那時還是集體勞動,遲到地頭誤工是會被扣工分的,一個男勞力,標準工分一天10分,遲到就會扣除1—2分。水的問題不解決,扣分並不能解決問題。在這個村蹲點的我,早晨也幫老弱人家挑水,深知吃水不足是個大問題,久久地思考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和村裡的長輩多次調查訪問,得知這口井原來水量是旺的,人們根本不用排隊等水,近年來水不旺的原因,一方面是井底泥沙淤積堵塞泉眼,水從地下流失掉了,另一方面是人畜增加,泉水流速趕不上人們的需求。摸清情況後,我召集幹部和部分群眾代表開會,研究解決的辦法。通過多次討論,決定重新打井,拆掉原井,擴大井圍,挖沙、挖泥、擴泉。在當時的條件下,全憑人力拆除舊井重建新井是費時費力的大工程,但是這是關係到全村人畜吃水用水的長遠之計,不下定決心艱苦奮鬥是沒出路的。有的人堅持只清沙、清泥、擴泉,不主張新建大井,我一直堅持一步到位,一定要增大井容量,徹底解決缺水的問題。經過爭論和鬥爭,最後大家統一了思想,於是抽調了二十多位青壯勞力,晝夜不停工,開始了新井的建設。我和社員一起,既指揮又勞動,通過二十多天的艱苦奮鬥,建成了一口大井圍的水井。由於清沙、清淤、擴井、擴泉同時進行,新井的水量比原來擴大了幾倍,清澈的泉水啥時也是滿滿的,人們再也不用等水了,一下子徹底解決了這個村的飲水問題。吃著清澈的泉水,大家興高采烈,我和社員一樣,深深地沉浸在奮鬥後的幸福中。

現在我離開土貞村已接近四十年了,土貞村的面貌也今非昔比,家家戶戶把房屋都蓋到了土山坡下的平整地段上,村裡鋪設了輸水管道,因為水井的位置高於居住區二十多米,所以管道能把水引進每家每戶,家家吃上了不花錢的自來水。現在,村裡的人遇到我就誇我為他們村辦了好事,還誇讚說這口井的水質,比市場上賣的瓶裝水不知好多少。

豐收的小麥是奮鬥出來的,充盈的泉水是奮鬥出來的,奮鬥得到的幸福是真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