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費吃緊」呼喚大學「財商」教育

最近,一則關於“大學生嫌1200元生活費太少而抱怨母親”的新聞引起了網民的廣泛討論。隨著各高校陸續進入開學季,關於大學生日常開銷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網絡上流傳的一份《各地大學生生活費標準一覽表》中,學生們紛紛留言表示,自己的實際開銷遠高於表中的標準值,並感嘆“生活費不夠用卻又不知道錢到底花在了哪裡”。

“生活费吃紧”呼唤大学“财商”教育

究竟大學生消費狀況如何?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對125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40.8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每月生活費在1000~1500元,29.44%的受訪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在1500~2000元。每月生活費在2000元以上的佔19.84%,不足1000元的佔9.84%。此外,超七成受訪大學生都曾經歷過“生活費不夠用”的窘境。

其實,“生活費不夠用”的原因既簡單又複雜。除了目前有極少部分因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外,主要原因還在於許多學生存在非理性消費觀念,有的為了享受更優質的生活質量,甚至不惜依靠借貸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陷入到“校園貸”的陷阱。

無論是之前校園網貸的肆虐,讓很多學生深受其害;還是新聞中顯示的七成大學生都曾經歷過生活費不夠用的窘境,一方面折射出大學生理性消費的觀念未能樹立,另一方面更凸顯了高校“財商教育”的缺位與缺失。

之前清華大學發佈的一分調查報告認為,目前大學生存在著四方面財商特徵:財商觀念存在明顯誤區、消費社會化和消費無計劃性並存、理財意識勃發和財商素養欠缺、互聯網金融接受度高但風險甄別能力不足。也正是財商教育存在短板,才使不少大學生消費結構不合理,物質生活和社交消費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另外,許多大學生剛剛獨自生活,首次自己擁有了支配各種費用的權力,理財能力差,開支沒有計劃性,月初“富翁”月底“負翁”的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了。

客觀而言, 如今在高校開展諸如“加強大學生節儉意識教育”等主題活動是必須的,也會起到一定作用,但當前的大學生並不喜歡教條刻板的說教,因此在高校裡開展財商教育更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質。和“節儉教育”不同,財商教育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財商,讓學生正確對待金錢、運用金錢,學會價值判斷和提高道德尺度,樹立自尊、自立及責任感,促進其個性能力的良好發展,從而為其獨立理財和開拓一番事業打下較好基礎,因此財商教育更具時代性,也更容易讓大學生接受。

事實證明,在高校開展財商教育不但有助於解決當前大學生理財能力缺陷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將有可能避免學生畢業後變成“月光族”、“啃老族”。(樊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