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正在热映的《我不是药神》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棒的国产电影之一,很多经验丰富的影迷在观影过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部电影很好,很韩风。”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我不是药神》VS《辩护人》,观众戏称海报笑的越开心,影片哭的越伤心。

这绝对不是对于电影的贬低,反而是一种隐晦的夸赞。如今的韩国电影早已不能用过时的眼光去看待,《杀人回忆》、《恐怖直播》、《辩护人》在豆瓣的评分名列前茅,《釜山行》、《素媛》、《七号房的礼物》口碑票房双丰收,现在的韩国电影已经成为观众谈论的热点。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电影《熔炉》是豆瓣评分最高的韩国电影,全站排名第20名,豆瓣电影TOP250之中有10部韩国电影。

韩国电影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韩国的电影并没有走和韩剧一样的明星加套路的模式,反而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商业片道路。

如今的韩国电影市场很少有单一题材的电影,一部影片往往掺杂了多种类型。像前几年大火的《釜山行》不仅属于丧尸题材,还不乏动作、灾难等元素,在讲好了故事的同时,往往还会涉及到关于人性、社会的讨论,可以说大大加强了影片的质感。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电影《釜山行》

韩国的商业片发展已然比较成熟,而如今我们能在中国院线看到如同“韩国电影”一般的《我不是药神》,可以说我们中国电影真的越来越好。

是什么原因能让韩国的商业片兼具外表的“好看”和内涵的“深度”呢?其主题之尖锐,尺度之巨大,也让我们惊叹甚至羡慕,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又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呢?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科幻电影”《铁雨》

韩国电影三板斧之:大尺度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朴赞郁《老男孩》

电影工业的进步,离不开自身水平的提高。自身技能的提高,就少不了学习与借鉴。韩国电影不是一日炼成的,韩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电影的借鉴,是他们飞速进步的重要原因。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避讳借鉴,学习借鉴没有问题,但关键在于之后的创新。

韩国电影的尺度往往出奇的大,犯罪、暴力、裸露屡见不鲜。这些夸张的镜头刺激着观众们的眼球,让观众更加投入,但也会陷入一种乱洒“狗血”的尴尬困境。如何不流于形式,让大尺度更好的服务故事才是韩国电影需要创新的地方。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老男孩》

“暴力美学”肯定不是韩国最先发扬的,美国有昆丁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香港有吴宇森的《喋血双雄》,但韩国电影人在学习暴力美学电影的同时,一部分导演从借鉴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新思路。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吴宇森《喋血双雄》

暴力美学主要是在官感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具体的不舒适感。

《老男孩》中导演朴赞郁利用长镜头制造了走廊单挑数十个打手的戏份,纯靠精妙的动作设计以及对演员的调度来完成,比起传统的暴力场景,真实度和残酷感瞬时翻倍。这些血腥和暴力的场景来得越直接,观众就越能直观产生肾上腺素分泌的震颤。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为了提升观感,韩国的导演们吸收了好莱坞常用的快速剪辑和大特写,在描写暴力场景时尺度更大,更为夸张。《新世界》中黑吃黑的撞车场面、《小姐》中的淫奇技巧、《卑劣的街头》中以一敌多的泥潭打斗,无不刺激着观众们的视觉神经。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卑劣的街头》

韩国电影借鉴的也并不只是好莱坞,港片也是很好的学习对象。最近韩国的票房冠军《信徒》就改编自杜琪峰的《毒战》,而《新世界》则改编自经典港片《无间道》。相比原作,韩版往往更加注重观感,给观众带来的刺激性更强。在剧情方面,往阴暗处挖的劲头似乎更足。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信徒》

韩国电影三板斧之:反类型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奉俊昊《杀人回忆》

拍摄手法、故事结构,这些都只是创作手段,一个电影真正的立足之本还是在于它的内核,它想表达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借鉴别人优秀的地方,是为了更好的诉求,韩国电影在模仿之后,开始探索出了一些自己的门道。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杀人回忆》中的“无能”警察宋康昊

韩国的警匪片一直为人所称道,它吸收了美国大片的豪迈,吸收了香港犯罪片的洒脱,然后把它们全抛弃了。于是韩国的警匪片中所谓的主角,根本没有什么“主角光环”,那些越是让观众情感代入深的人,就越显得“无能”。

《杀人回忆》中主角宋康昊虽是警察却一股流氓气,办案不靠技巧靠占卜,这不是个例,是韩国电影的常态。韩国电影,只要涉及到一点现实题材,人物本身的缺点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小人物的转折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杀人回忆》

传统的类型片有固定的模板,开端、高潮乃至最后结尾的方式都有所定势,但韩国电影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在每一个情节段落你以为的终点上跟你背道而驰,不按套路出牌,一切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杀人回忆》就是反类型片中的翘楚,其影响力之深远已经超出了国界。你能在《黑处有什么》、《暴雪将至》等国产片中看到这部电影的影子。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韩国片《杀人回忆》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国产片《暴雪将至》

韩国电影三板斧之:抨击现实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金基德《空房间》

韩国电影的题材其实并不复杂,很多都是翻拍外国经典或者真实事件改编,这种做法看似是挖掘故事的捷径,但背后的本土化和接地气才是真正考验创作者功力的地方。在韩国电影对经典或事件成功的转化里,最关键的一点不能忽视:故事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辩护人》

韩国电影在不断进行流水线生产保证了高产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这点。从《杀人回忆》到《辩护人》,我们都能从韩国电影中发现影片聚焦的并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对整个社会环境下所有人普遍心态的触碰。

《杀人回忆》聚焦特殊时间的特殊事件,《恐怖直播》讲述舆论翻转和政府的危机公关,《辩护人》谈起了民众眼中的民主...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恐怖直播》

正因为观众心理跟整个社会氛围密不可分,所以韩国导演非常注重电影与观众身份认同感的联系。电影饱满有深度的同时,尽力让观众对事件和人物有代入感,这样的电影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充满力量。

韩国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与神同行》动员了超过1500万韩国观众走入影院

我们要明白韩国电影成熟的制作套路不是一天形成的,从1999年的《生死谍变》开始,韩国电影才走入了一个比较优良的道路上。近些年的《国际市场》、《与神同行》的大卖也向创作者反馈了观众的信号:不反感煽情和场面,但一定要有所诉求。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韩国观众喜爱充满话题的故事。《与神同行》在神与人之间展开关于生命的探讨,人间与阴间距离如此亲洽。每层地狱、每次审判所面对的生死之交,诱发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而《国际市场》则讲述了关于一整代韩国人的回忆。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电影《国际市场》被誉为“韩版阿甘”

这和我们中国电影市场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卖座的电影往往都是喜剧,更注重娱乐和商业。而韩国市场已经进入到了对观众审美的主动培养,观众喜欢看有深度、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

真正好的成熟的电影市场,需要的是创作者引导观众口味,相辅相成,而不是单纯迎合市场做“快餐电影”,审美潮流光靠追是追不上的,要靠自己打造,创作者需要自己去创造观众需求电影的环境。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国际市场》

我们一直戏称韩国电影是“改变国家的电影”,但其实是韩国电影提高了观众们的品味,电影不是光有创作激情就可以实践的艺术,整个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电影本身创作者的努力,更需要产业链维护者们的不断完善与升级,当这些环节不断发展,电影和观众都会不断的提高。

韩国都可以,我们中国凭什么不行?

学美救不了中国电影?那么学韩呢?

▲《我不是药神》

虽然很多影迷喜欢看韩国电影,但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电影自身的崛起。《我不是药神》的出现正是国产电影向前进发的风向标,它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中国也是可以拍这种既有故事又有诉求的电影。

虽然说距离我们超越韩国电影工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中国电影可达的上线,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远得多。

请记住,师夷长技以制夷。现在的学习,只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击败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