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非遺故事|無論多艱難都要讓弦子腔傳承下去

這段時間,吳成全有些忙。剛剛在平利女媧文化廣場參加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演活動,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安康,參加龍舟節活動的排練。

陕西非遗故事|无论多艰难都要让弦子腔传承下去

弦子腔成為安康各種文化活動的重要節目。

平利弦子腔,俗稱弦子戲。清朝時,民間藝人李敬模、李增模兄弟在原有“蓮花落”皮影戲的基礎上,用專制弦胡伴奏演唱,每個唱段融入本地山歌調子和勞動號子,作為“喊腔”結尾落拍,故名弦子腔。這一原生態表演形式以平利為中心,流行於毗鄰的鎮坪、旬陽、白河、漢濱、嵐皋和湖北竹溪、竹山、房縣及重慶巫溪、巫山等地。“弦子腔聲調以平利地方語音為基礎,音樂屬板腔體,唱腔有音樂中的民間說唱特色,每段唱腔末尾必接‘丟腔乾白’和‘喊腔號子’,是弦子腔的獨有特徵。”吳成全說,委婉的唱腔、多樣的節奏、口語化和平民化的風格,使弦子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復調八度音程的大跳躍,連續切分音,在中國古典戲曲中被認為是罕見的。弦子腔被稱為戲曲“活化石”,目前保存曲目800多個。

吳成全從小就迷上了弦子腔。一有時間,他就打聽哪裡有弦子腔演出。有時候,為了看一場弦子腔表演,他寧願跑十幾公里路。

吳成全從小記性好,《群英會》《荷包記》《女媧盜鏡》《兩相喜》《追箱》《松嶺鐘聲》《辦年貨》《鎮村寶》等,都能唱幾段。

◆◆◆◆◆◆◆◆◆

陕西非遗故事|无论多艰难都要让弦子腔传承下去

只要有閒暇,吳成全都不忘練練手。

◆◆◆◆◆◆◆◆◆

1979年對吳成全來說是個轉折點。那年,年滿17歲的吳成全正式被平利弦子腔傳承人李健德收為徒弟。

吳成全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他立志要一輩子從事弦子腔表演。為了學到真本事,他每天早晨比別人早起半個小時,從基礎學起,唱腔、節奏、傳唱,每一個細節他都牢記於心。

經過3年的苦練,吳成全終於成了一名弦子腔藝人。但那時,他依然是隨師傅演出,走街串巷,遇紅白喜事唱上幾場。吳成全真正獨立演出是在1983年。那時他主要在平利各鄉鎮,還有安康漢濱、湖北竹溪一帶演出。

22歲時,吳成全結婚。婚後,生活壓力增大,他不得不為了生計而暫時放下弦子腔表演。

為了養活一家人,吳成全加入了外出務工的“大軍”,到河南煤窯挖煤。儘管身在煤窯,但他始終放不下自己的愛好,每到休息時,或者入睡前,他都要哼上一段弦子腔。

後來,孩子逐漸長大,家裡的條件也有所改變,吳成全愈發想表演弦子腔。2002年,他回到家鄉,重新整理戲本,進山尋找木材,自己製作弦子腔伴奏樂器。

吳成全清楚,弦子腔是一個系統曲目,僅靠他一個人肯定不行,要想搭起舞臺,必須要聚集一幫人,而且還必須都是行家。為此,他把能“拉攏”的人,都仔細想了一遍,想到了能彈會唱的朱加銀、吳江銀。但當他把演出弦子腔的事提出來時,立即遭到了對方的拒絕。他理解,大家都要生活,表演弦子腔掙不了錢。可是他深知,大家愛弦子腔,大家對弦子腔的感情就像對家人一樣。一次工作做不通,他就兩次、三次地跑,終於感動了大家,幾個人答應加入班社。隨後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牛王班社成立了。

班社創辦之初,吳成全就克服種種困難擴大了演出範圍。人們在城市廣場、社區都能見到他們的演出。“不能只在農村演出,還要把弦子腔送進城市、社區,讓城裡人、年輕人感受平利弦子腔的魅力,進而喜歡上平利弦子腔。”吳成全說。

這些年來,吳成全除了延續絃子腔傳統曲目,還在不斷嘗試創新,尋找一種新的傳播方式,讓弦子腔被更多的人喜愛。他說,華陰老腔與流行音樂結合,產生了不一樣的藝術效果。而平利弦子腔,也有同樣的發展基礎。這幾年,經過吳成全改編的平利弦子腔歌曲《相逢知己一家親》、弦子腔小戲《喜臨門》,融入了現代元素,受到人們的喜愛。

2007年,吳成全成為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5月,平利弦子腔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吳成全成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創辦的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牛王班社也從一個草根班社變成了傳承和發揚平利弦子腔的傳習所。

吳成全說,無論多艱難都要讓弦子腔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