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嶺遊記之二:石頭守護的漁村

浙江溫嶺遊記之二:石頭守護的漁村

只有到了石塘,你才能明白石頭對於這個小鎮是何等的重要。

石塘漁港分為南北兩個港區。南港區即石塘本港,海岸線10公里,港池面積180萬平方米,水深3.4-4米。北面有海拔237米的石塘山為屏,東南有島嶼掩護,形成有效應北、西北、東北大風的天然良港。北港區包括粗沙頭、車關漁港。岸線總長8.5公里,海域面積280萬平方米,只避南風,不避北風,最忌東北風。石頭正是石塘港灣的天然守護神。

儘管是一片天然良港,又是陽光最早眷顧的地方,但石塘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並沒有人們想象得那樣美妙。首先每年夏秋季節的颱風是石塘面臨的最大的威脅。在《溫嶺漁業志》記載了建國以來每一年石塘遭受颱風災害的情況,可以說幾乎年年受災。例如,1985年7月30-31日,六號颱風在石塘登陸,颱風中心滯留時間長達三小時,中心風力12級。漁村倒塌房屋650間,幾百艘漁船損壞,8名漁民喪生。而2004年8月12日在石塘正面登陸的颱風“雲娜”,風速45.7米/秒,最大降雨量586毫米,創下了1956年來最高記錄,漁業直接損失3.1億元。其次,這裡不但受颱風威脅,而且時常受到強冷空氣的襲擊。1991年12月23日,強大冷空氣帶來10級以上大風,造成沉船5艘,死亡18人。

瞭解了這一些,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當地人要壘成石屋,不僅是為了好看,而更重要的是為了安全。

在民俗攝影家陳祥勇的帶領下,我們從千年曙光公園下行,來到了一個數十戶的村落。這就是石塘鎮後山村,屬於溫嶺市級文化保護區。後山依山而建,山凹裡有保存相對完好的石屋群,西南面向石塘漁港敞開,斜對著梅花嶼,象一張巨大的龍椅座落在海灣邊上。站在高處向下望,只見石頭山下石頭屋,石頭屋前石頭路,屋咬山,山抱屋,錯落有致。古石屋牆體很厚,用內外兩層亂石和泥漿砌成,牆體中每隔一定距離,中以條形石為栓,雖經百年滄桑,舊貌依然。石屋一般兩層,層高較矮,門窄窗小,小青瓦蓋頂,上壓石塊,抵禦颱風。這些壓瓦的石塊非常講究,都是扁平的石頭,不會被風吹跑砸傷人。在郭小櫓的小說《我心中的石頭鎮》裡,就記敘了小時候被大人們派出去四處撿這種石塊的故事。

陳祥勇對石屋素有研究,它告訴我石塘的石屋有四代。第一代石屋是小石塊壘成,用黃泥抹縫,一般有斜坡;第二代石塊比較大,並且窗戶上有一塊平石板;陽臺上有條石的是第三代石屋;第四代石屋則用上了水泥和混凝土,更加堅固。對於石屋來說,最要緊的是房頂。只要屋頂不被大風揭掉,那麼石屋就是安全的。

站在後山山崖上最高的石屋外遠眺漁港,我們的攝影師陳維忽然驚喜地叫出聲來,“我想起來了,22年前我就是站在這同一個位置,拍過一張照片!”我們問他為什麼前一天來的時候沒有回憶起來,他說原因是漁港的景觀已經變了,1986年,他站在這裡的時候,視野中的漁港沒有這道大壩。

陳維所說的大壩是防波堤。由於南面外護島嶼難以抵擋強南風和颱風,從1990年開始,當地政府進行了漁港建設綜合工程。其中修建了335米的防波堤,該工程請資深專家設計,先後經歷了兩次強颱風正面襲擊的考驗(1997年8月18日11號,2004年8月12日“雲娜”),固若金湯。另外當地還修建了兩條穿山隧道,三條沿港公路和一座跨海大橋。

隧道的開通,也讓石塘人可以更方便地使用更便宜的建材,於是在九十年代,推倒石屋蓋新樓成為一股潮流村民建這類跟周圍風格不和諧的民居,更多地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其實造大房的趨勢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石塘作為台州地區最先富起來的鄉鎮,當地人要改善居住環境的願望很迫切,加上石料價格上漲,以及工匠人工費的提高,還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比較便宜。如今在石塘鎮中心區,石街、石級只能在小巷偏街才依稀可見,大多主要路面均被水泥路取而代之,街道兩旁古樸的石房叢中突顯幾幢現代風格的樓房,顯得格外刺目。

石塘石屋保存完好且密集的村落,除了後山之外,還有裡箬村。裡箬,又名內箬,1961年改名東方紅大隊,後來又恢復現名。據說2004年統計,全村有1260人,多姓陳,有漁船48艘。它位於石塘鎮管區西南部,東和北與箬山南新區、興建村毗鄰,南與東山村相接,西面臨海,房屋依山而建,.村民們世代以打魚為生,是一個純漁業村。村中民風淳樸,漁味十足,是幾近失傳的大奏鼓的發源地。大奏鼓表演,更是具有濃郁的閩南風情,代表了箬山閩南文化的全部內涵,村內有陳和隆舊宅,是市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沿著一條主巷道拾級而上,沿途小巷小道縱橫交錯,處處相通。半山腰上鱗次櫛比的民居,清一色的石砌,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在村裡人的指引下,不一會我們來到了一處別具一格的標誌性建築,這就是清末民初漁業資本家陳和隆的故居。由於我們到的時候已是黃昏時分,舊居的工作人員已經下班,我們只能在狹小的院子裡觀賞了一圈。據資料記載,陳的故居屬於木石結構,總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分前後兩幢。前樓六間面海而立,上下四層,西邊是客廳,客廳底層為地下倉庫,開有水門,漲潮時船可直接泊到屋內卸貨。樓前有80多平方米的觀海涼臺,青石欄杆上雕刻著各種戲曲人物和海洋動物,設計別緻。前幢的門框、涼臺石柱、欄板上的圖案裝飾都精雕細刻。東面建有花園,現尚存一角,立有《陳氏小園記》碑一方。後幢共樓房七間,分三個部分:東邊三間是主人住宅,名曰“振聲廬”,中間一間是樓梯過廊,西邊三間是生活用房。後樓依山而築,兩邊建方青石炮臺。兩幢樓之間有飛橋相通。

在故居的門口,我們發現了一個石頭砌成的洞口,大家猜測這是做什麼用的。旁邊的文字介紹揭曉了謎底,原來這是為了看家護院而修的射擊孔。

在歷史上,石塘漁民除了忍受大自然的壞脾氣,還經常應付海上匪盜的侵擾。宗教在這裡是漁民們精神的安慰劑,媽祖廟、禹王廟,基督堂在這個漁港中並存。人們都明白,若想過上平靜安穩的日子,僅靠石頭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們從祖輩開始就向吉凶難料的大海討生活,他們給自己取了個謙卑的名字—討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