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街》: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米格尔街》: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今天的读书感受,来自我的朋友“海的沉淀”。

上个世纪30、40年代,在特立尼达的西班牙港,有一条街叫米格尔街。外人眼中的贫民窟,也有它的大千世界和形形色色的人生。

刚开始读,不大了解书中时代背景的时候,大抵觉得这只不过是一部描写常人琐碎生活的随笔集。

少年时代的主人公与剧中人哈特,一张一弛、亦庄亦谐,讲述勾勒一帮小人物的人生。篇幅不长,介绍的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平淡率真,结局多是悲惨凄凉。

《米格尔街》: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犯重婚罪的鲍嘉、因盗窃而入狱的木匠波普、有暴力倾向的乔治、屡试不第的伊莱亚斯;

宣称是救世主的曼曼、编造诗作和故事的华兹华斯、打“假拳”的比佛、痴迷花炮试验的摩根;

素有学问的泰特斯·霍伊特、生养八个孩子的劳拉、满意自身职业和所捡拾的“材料”的清洁工埃多斯;

受过战争创伤而酗酒的海员托尼、爱摆弄机械的梵学家巴库、有赌徒心理“范进中举”式崩溃的理发师博勒、醉心美国做派的爱德华、享受生活富有灵气妙语连珠而又被生活所骗身陷囹圄的哈特。

《米格尔街》: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美国人入侵特立尼达,人人都有了工作,付的工钱相当丰厚,又怎样?

殖民时代,在压抑的氛围下,底层人无可奈何、无所适从、无法改变地过着病态的人生,演绎着一首首《凡人歌》,麻木酸楚,惹人怜。其中的出走者,头破血流再回来,或籍籍无名、杳无音信。

唯有主人公,在华兹华斯坦陈故事和诗作都是虚假时,哭着跑回家,像个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

哈特入狱,一部分的自己也随着消亡,开始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

最后,母亲看他太野,通过打点官员为他赢得了公派英国留学的机会,失望地与米格尔街告别。

之所以失望,是因为走了,注定要永远地走了,可米格尔街上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丝毫变化。

作者奈保尔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米格尔街》: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读小说可以锻炼自己的移情力。就像郁达夫笔下“春风沉醉的晚上”,心境却是阴郁的。奈保尔平铺直叙的写作、讲述背后,又有多少次长吁短叹、拭泪呐喊呢!

被贫困奴役同样可怕。因为贫困会让人麻木僵化,固守一地一隅,执拗于既有认知。

天天遛着墙根晒太阳,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可曾想过,刮风下雨的时候,天灾人祸的关头?生活贫困是这样,精神贫困亦如此。

小城小街凡人的故事天天在上演。

反思者的使命不单单是记录,因为总人有听、总会听懂,传递开来,思变的动静和效果会大不一样。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无疑会有这个功效。

今日看昨日,惟愿削减明日的忧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