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的那麼努力,他卻感受不到|心理諮詢

你愛的那麼努力,他卻感受不到|心理諮詢

當我們學會了愛自己,我們才知道: 原來,愛是那麼容易地給予 原來,愛是那麼容易地得到

圖文 | 心之愛

你愛的那麼努力,他卻感受不到|心理諮詢

你愛的那麼努力,他卻感受不到|心理諮詢

小楓是個8歲孩子的媽媽,因為養育中產生了無力感前來求助。

“他才8歲,稍不如意就衝我大喊大叫!”

“每次寫作業都各種拖,我實在受不了!”

“有沒有一種辦法,能讓他聽話一些?”

“我也不想要老二了,就想把他撫養成人。可是怎麼就那麼難?”

我認真聽著小楓說的每一句話,感受著話語背後的無助和不知所措,腦子裡卻想問一個問題:“你愛你的孩子嗎?”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冒出這樣的問題,可是,此時此刻,我就是想知道答案,想知道小楓是不是真的“愛”自己的孩子。

“你愛他嗎?”這句話就這樣自然地被問出來,我能覺察到自己多麼迫不及待地想走進小楓的內心,瞭解事情的真相。

小楓被我問得心裡打了個趔趄,她的眼睛突然停滯下來,心就像被什麼東西卡住了一樣。可是,很快她回答道“愛呀!哪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

我知道小楓的回答是出於母愛的天性,是的,每個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這無須後天學習。可是,後天的學習卻讓很多母親對這份“愛”附加了條件。

“我相信你說的話!你是愛孩子的。那麼請告訴我,你的孩子,他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我繼續問著。

“白色吧!對,他喜歡穿白色的衣服!”

“他最喜歡媽媽的哪些特點?”

“最喜歡我的特點?”小楓開始疑惑。

“你能說出孩子的三個優點嗎?”

“他現在,已經沒有優點。”小楓快速地回應著。

與小楓的對話很有意義,它至少能投射出小楓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而且我們做一個推測的話,事實應該是這樣的:小楓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學習、生活,但是孩子有自己的自主和思想,小楓在養育上失控了,所以才抓狂無助。

即便是這樣,“小楓愛孩子”這個事實也是不容置疑的。只是她的愛與孩子需要的愛之間存在一些差距。是什麼導致這個差距的出現呢?諮詢中,我們邀請小楓把自己的無助、焦慮撿起來,然後一起進行深入地探索,找到讓自己無助、焦慮的那個部分,然後再一起針對這些部分工作。

你愛的那麼努力,他卻感受不到|心理諮詢

愛是一種能力,愛的給予取決於這個人有沒有獲得充足的愛。儲愛槽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正如小楓在重要家人等社會支持系統中獲得充分的關愛,心靈得到足夠的滋養,她的儲愛槽裡就蓄積著充足的能量,這樣的能量會自動傳遞給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否則,儲愛槽是乾涸的,愛就沒法流動。在小楓的生活裡,她一直以為自己是父母眼中的寶貝兒,的確,父母也經常把“我愛你”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可是,真正流到小楓內心的愛,卻並不多。

記憶中:

小楓希望媽媽能停下手中的活兒,看著她說話,但媽媽似乎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兒,她的關注點並不在小楓身上;

小楓有自己關心的話題,當她說出來時,她感受不到父母熱切地回應;

小楓做錯了事情,爸爸總是用帶著情緒地語氣說“沒關係”,可是小楓覺得對爸爸來說,真得有關係;

……

被滋養過的孩子個性豐富,可缺愛的孩子卻出奇地一致。當他們成為了父母,他們會因父母的職責透支著儲愛槽,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努力給與孩子那份“應該的愛”。然而,“應該的愛”並不穩定,它會因環境、情境、情緒的變化而變化。換句話說,它不是真正的愛。

一個沒有被愛滋養的人,做了父母之後是危險的。但是,有很多和小楓一樣的人可以選擇自己重新餵養缺愛的心靈。事實上,每個人的成長中都要有這份職責存在。當我們不完美的父母,那麼努力地愛我們,我們卻感受不到時,在後天的成長中,我們要學著用自己舒適的方式滋養自己、餵養自己,讓自己的生命變得豐盈有活力。當心靈被再次滋養,我們便經歷了一次愛自己的旅程,而當我們學會了愛自己,我們才知道:

原來,愛是那麼容易地給予;

原來,愛是那麼容易地得到。

你愛的那麼努力,他卻感受不到|心理諮詢

心之愛 |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聯繫授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