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日铁住金更名看日本钢铁工业的变化趋势

(一)按程序推进更名

据日本共同社5月17日报道,日本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16日称,当日召开的董事会决定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英文:NIPPON STEEL CORPORATION),相关上市子公司的名称也将做相应的调整。

改名一事在6月26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通过后,将做出正式决定并确认。这些变更预定于2019年4月1日实施。如能实现,这将是改回约70年前的名称。

以前的“日本制铁”是1934年作为明治时期产业发展政策象征而闻名的前八幡制铁所等合并后成立的。旧的日本制铁在1950年被解散,后又重组建立“新日本制铁”公司。

从新日铁住金更名看日本钢铁工业的变化趋势

(二)近年来的整合并购

来,随着“特钢100秒”的脚步,看一看新日铁近年来的并购步伐: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和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于2012年10月1日进行了合并,成立的新企业名称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2017年3月,新日铁住金成功使日新制钢株式会社成为其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公司还宣布将把日新制钢转化为全资子公司,力争在2019年4月前后对不锈钢钢板业务进行整合。新日铁住金社长进藤孝生进藤孝生强调称,“应对供给过剩等极其严峻的业务环境,认为有必要尽早强化竞争力。”

在完成全资子公司转化的2019年4月前后,新日铁住金的集团公司将完全接管日新制铁衣浦制造所(爱知县碧南市)和周南制钢所(山口县周南市)的不锈钢钢板业务。日新制钢的吴制铁所(广岛县吴市)将被保留。

目前,新日铁住金正在研究将山阳特殊制钢株式会社子公司化。进藤孝生强调说:“有新的DNA融入进来。需要更具包容性的名称。”

从新日铁住金更名看日本钢铁工业的变化趋势

(三)必然走上整合道路的日本钢铁工业

看完以上整合,“特钢100秒”认为有必要回顾下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历史。

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00—1945年,日本国内产业政策向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军事工业倾斜,从而使钢铁工业有了急速发展。

第二阶段为1946—1973年,随着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战时经济体系受到了沉重打击,战后钢铁工业几近瘫痪。“二战”后日本初步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方针,采取“倾斜生产方式”政策,引进美国钢铁技术,钢铁工业奇迹般地实现了复兴。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19亿吨。

第三阶段为1974年至今,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不景气,给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带来影响,从此日本钢产量在低速下降过程中进入平稳波动态势。受三次石油危机、“广场协议”以及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钢产量出现明显回落。日本产业结构政策向高附加价值的高加工度产业倾斜,贯彻“技术立国”战略,以科技进步带动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

(四)整合集团化:日本钢铁工业的主要特征

日本钢铁工业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发展,钢产量大幅度上升,从1960年产钢2200万吨,上升到1973年的1.19亿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发生后,钢产量开始下降,20多年来,一直在1亿吨左右。但是,总体上来看,日本钢铁工业在世界钢铁领域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一个年产1亿吨钢的钢铁大国,日本普通钢铁厂的数量较少, 而钢铁企业的规模较大。据初步统计,日本长流程钢铁企业共有20个,合计最大生产能力近1.3亿吨,平均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为650万吨,其中年产钢6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有11个,合计最大粗钢生产能力1亿吨,占总生产能力的77%。

日本钢铁工业在结构调整中,以实现市场占有和资本增值为目的,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日本1950前后原有近50家钢铁企业,经过多次联合、重组,目前已形成以新日铁住友金属(新日铁、住友金属合并)、日本JFE(日本钢管、川崎合并)和神户制钢三大钢铁公司为主的格局。

可以说,日本钢铁企业已经实现了集团化。例钢产量占世界第二位的新日铁,1998年钢产量2407万吨,但是新日铁是由10个钢铁厂组成的钢铁集团公司,包括君津、大分、八蟠、名古屋、釜石、室兰、光、摒、广烟等钢铁厂和东京制造所。同时,还有设计院(设备技术本部)、设备制造(工作事业本部)等。

从2012年度开始的整合住友金属,2015年整合日新制钢,以及规划中的对山阳的整合,一方面避免重复化竞争集团化对外,另一方面扬长避短,让各个子产品线优化走专精路线,位居日本国内第一位置的新日铁住金走的整合并购之路,代表了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之路。

从新日铁住金更名看日本钢铁工业的变化趋势

(五)产业集聚明显,有利于整合并购

日本钢铁产业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大厂均建在沿海地区,绝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集中在由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洲五大工业区形成的太平洋带状区域。

1976年,该区域钢铁生产量占全日本的87.3%,消费量占83.9%。之所以选择沿海地区建设钢铁厂,一是受资源条件限制,日本国内缺少铁矿、煤炭、石油资源,生产钢铁所需的铁矿石、焦煤、动力煤等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因此,建设钢铁厂必须具备深水港口,解决原料进口的运输问题。二是日本国土狭小,呈长条状,海岸线比较长,在沿海建设钢铁厂,大部分产品可以通过海运直接送到用户,同时,也便于钢材海运出口。三是日本水运费用特别便宜,与铁路运输相比,运费相差若干倍。

日本钢铁产业布局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小钢厂分散建厂,遍布全国但也相对集中。这些特征为集团化并购提供了较大便利,也为各个工厂之间的快速协作和整合提供了先天地利条件。

从新日铁住金更名看日本钢铁工业的变化趋势

(六)整合的背后

日本钢铁巨头变更名称的背后,一方面是该公司对国内钢铁产业已经并正在开展一些并购,发展变化不少,特别是对业务重复的集团公司进行重组整合;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发祥于日本的公司,新日铁住金正在大力推进在美国、欧洲、中国、东南亚、印度等世界各地的全球化发展。

新日铁住金进藤孝生社长在东京举行记者会,就更名理由介绍称:“希望在进军全球之际能表明这是发源于日本的制铁公司。”公司认为以新的名称加速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一个新的相匹配的名称。这也能解读出一个以世界为目标消费市场的企业,在整合国内钢厂的同时,绝不安于现有的排位。

“特钢100秒”还想说的是,如此次更名实施后,“住友金属”将从名称中消失,这家起源于1901年创办的住友制钢所,甚至更早的1897年创立的住友伸铜管企业历史,在日本钢铁业新的整合并购和变革中走到尽头。像住友这样的钢铁企业尚如此,其它日本中小企业的未来更是顺应时代。

正是这些企业使命的代谢和更迭,吐故纳新,才有了日本钢铁业在世界框架内的座次。而名字的变更,不过是其在时间帧进刻度上的一个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