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镇:小葡萄长成大产业——我市三产融合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夏季于茅山镇而言,是收获的季节、幸福的季节。

康庄大道两侧,郁郁葱葱的葡萄叶把葡萄架遮的严严实实,每片葡萄园就像一个绿叶编织的大凉棚。在灿烂的阳光下,散出诱人的阵阵果香。

“在丁庄,葡萄是一份甜蜜的事业。”老毕家庭农场主毕年胜说,去年他家的葡萄,一串一斤多一点,卖了168元。近日,走在地头上,67岁的老毕给记者讲他的故事。2012年,年逾花甲的老毕二次创业,在“1+1+N”科技推广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先后引进白罗莎、阳光玫瑰等30多个珍稀品种,严格按照要求生产管理,培育的葡萄品质口感好,色泽艳丽。 “四五年前,一般葡萄品种最贵的也就8元/斤。”老毕说,改良品种后,同样是葡萄,“身价”却翻了几番,比如巨峰、夏黑20元/斤,品相好的,则卖到30元/斤。而他50亩葡萄园的营业收入,也从3年前的30多万元,增长到去年的100多万元。

老毕二次创业的成功是近年来茅山镇葡萄产业迅速壮大的剪影。从1989年的2亩巨峰葡萄开始,发展到现在的2万亩葡萄、年产近2万吨,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小镇,“丁庄葡萄”也成为响当当的时鲜水果品牌并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每年的葡萄节吸引游客人数超过了30万。

走进丁庄村,空气中似乎都律动着一串串多彩的甜蜜旋律。满园葡萄萦绕身旁,各色品种斗艳争芳,巨峰、夏黑、美人指、赤霞珠、红罗沙、醉金香,几十种葡萄在周而复始的夏季联袂献上鲜果盛宴。“丁庄葡萄可谓是葡萄中的‘高富帅’,2万余亩的葡萄种植园,在专业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帮助下,形成了产业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的葡萄品牌产业链。”村党总支书记、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方静说。

生态农业离不开人才培养和示范带动。在丁庄的葡萄天地中,有一群积极探索的年轻人,在父辈的传经授道和远渡重洋赴日求学后,成长为丁庄独有的“葡二代”。丁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志军就是这样一位突出的“葡二代”,他曾两次随村里的学习考察团赴日本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回国后就亲手毁掉了自家种植、马上就要挂果的两亩巨峰葡萄。谈及赴日学艺的经历,他很是感慨,“早就听说日本的葡萄种植技术厉害,但去了现场才知道牛在哪里。他们不仅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种植技术,修花修果细节精细,而且亩产有控制,一般在2000斤左右,这样葡萄少而精,品质很高。”

在茅山镇,优秀的“葡二代”和种植大户还兼任“营农指导员”,他们一边接受农业专家的培训,一边负责技术指导种植小户和家庭困难户,帮助他们种植实验基地,开发新品种,目的就是让合作联社的每一个成员不掉队,分享葡萄产业的甜蜜。

随着葡萄产业品质提升和知名度的扩大,葡萄的衍生品也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与葡萄相关的第二产业也逐步兴起并做大。除了原有的葡萄酒、葡萄籽油以外,该镇近年来还逐步推出了葡萄萃、葡萄干、葡萄果冻、葡萄曲奇、葡萄奶昔等多种衍生品。值得一提的是,茅山镇还引进了义利康酵素项目,将规模化生产葡萄酵素等高附加值产品,目前项目主体已经封顶,今年有望投入使用。

丁庄葡萄做成了知名品牌,茅山镇加大了全产业融合的力度,强化“旅游+”的联动机制,不断结合葡萄开发新业态旅游产品、激发全域旅游的发展潜力。以葡萄为媒,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丁庄葡萄”品牌的附加值。此外,茅山镇进一步优化葡萄产业结构,还重点发展了一批观光、休闲、采摘精品示范园,扩大了茅山镇的朋友圈和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采摘、旅游及休闲。而茅山镇农民则不用出村,就在自家葡萄园里卖光了优质的葡萄,顶级的品种甚至还供不应求。从20多元一斤到200元一串,优良的品质+优质的品牌,甜在消费者嘴里,也甜在果农的心里。

如今的丁庄葡萄产业不仅是茅山镇的金字招牌,更是句容农业的一张名片。近年来,丁庄村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苏省省级生态示范村”等荣誉;丁庄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获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为镇江市唯一。

得益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丁庄葡萄把小葡萄做成了大产业,做成了甜蜜的产业、富民的产业。

顾辉 杨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