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棚改下半場:貨幣化安置「淡出」前奏,房價何去何從?

貴陽棚改下半場:貨幣化安置“淡出”前奏,房價何去何從?

最近的貴陽樓市,有些風聲鶴唳。

國家七部委開展專項治理,央視記者暗訪曝光市場亂象,再加上此前不久住建局停業整頓8個樓盤。

這架勢和氣場,直接把涉嫌違法違規的房企和中介摁住,先各打了三十大板再說。

但是,更加發人深省的,還是6月25日國開行對於棚改政策的最新舉措:各地PSL(抵押補充貸款)“審批權”,收回國開行總行。

綜合市場分析來看,棚改的審批將更為嚴格,貨幣化安置也會逐步“淡出”,將改為實物安置為主。

貨幣化安置被認為是這一輪三、四線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主要誘因之一。

現在來看,可以說推動價格變動的,除了那些亦真亦假的炒房客,也還有被拆遷後拿走補償金,又去買房的那些人們,當然他們並不自知。

那麼,在此之後,還藏有哪些變數?

1. 棚改“審批權”收回

貴陽棚改下半場:貨幣化安置“淡出”前奏,房價何去何從?

6月25日媒體公佈了一則消息,儘管各家渠道表述方式稍有差異,但是意思大致是這樣的:

  • 國開行將棚改項目合同簽訂審批權限收回總行。(地方上無權也沒法放水了);
  • 以後多以實物安置為主。(即將安置方式優化調整,貨幣安置“淡出”,更多以實物等相結合的方式);
  • 國開行對棚改沒有“一刀切”,棚改並未暫停。(目前正在進行中的繼續執行,但是監管和審核會更加的嚴格。)

說起棚改的貨幣安置,簡單而言就是被拆遷戶拿到錢,然後再去市場上買房。

貴陽棚改下半場:貨幣化安置“淡出”前奏,房價何去何從?

(貨幣化棚改的模式參考圖)

通常來說,棚改資金來自央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和中央專項資金,而來自央行的資金佔比最大。

央行通過抵押補充貸款(PSL)把錢給國開行,地方政府再把錢給棚改區居民,換來棚改土地。

棚改居民跑去買商品房,開發商的庫存減少,再把賣房的錢拿去拍地。

地方政府拿到土地出讓的錢還掉國開行的貸款,形成一個閉環。

貨幣化棚改原始驅動的訴求,是解決自2008年四萬億以來,三四線城市形成的房地產巨大的產能過剩。

通過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向地方政府發放優惠貸款進行一輪定向放水,來填補當年產能過剩造成的窟窿。

但是,其結果呢?就是為了填補一個窟窿而造出另一個更大的窟窿。當年“四萬億”的時候,棚改規模佔比約4000億,而截至2018年5月,棚改資金的主要來源方PSL餘額達到了3.12萬億元,翻了近八倍。

於是,在政策舉措上有了轉變。儘管官方渠道,至今並沒有對此沒有做明確的表態,但是,安徽、山東、江西、河北等地在推行棚戶區改造時,安置方式上的口徑已經從只有“因城施策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轉變為更多使用“貨幣化安置和實物化安置結合”。

甚至有地區要求合理控制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商品住房供需緊張的市、縣要進一步降低貨幣化安置比例。

本地的渠道消息透露,如市場的公開信息一樣,貴陽正在按照“總行”要求實行。但是,官方對於棚改安置政策尚未出現最新的表述。

2. “去庫存”的尾聲

貴陽棚改下半場:貨幣化安置“淡出”前奏,房價何去何從?

棚改貨幣化安置“淡出”,也意味著全國“去庫存”進入尾聲。

棚改計劃於2005年首次提出,在最近幾年達到高峰。2008-2012年棚改新開工1260萬套,2013-2014年開工820萬套。

這一階段,主要安置方式為實物安置,也就是政府主導建立保障性住房,滿足棚戶區居民的住房需求,資金來源主要是地方政府發債、企業債券等。

棚改貨幣化一開始就被賦予去庫存的任務。

央行於2014年開始定向投放PSL,僅可用於支持棚戶區改造貸款、重大水利工程貸款及人民幣“走出去”項目貸款等特定項目貸款。

操作上,就是拆遷安置從給房變成給錢,居民拿到補償款後,可以自行購買住宅,不受地區、城市的限制。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三四線樓市房價的大漲受到了一系列內外部原因的推動。

市場分析指出,經歷了2016年以來的一輪大漲,一線城市房價極高,並採取了最嚴格的限購政策,同時對外進行人口疏散;

二線城市房價很高,並採取了相對嚴格的調控政策;

三、四線城市對購房少有限制,住房總價相對較低,部分城市還有購房獎勵政策。於是在貨幣化棚改的第一階段,在當地購房成為主流。

由於三四線城市及縣城市場容量狹小,庫存絕對量不大,短期內大量拆遷家庭拿著遠高於市場價的補償款擁入市場購房,造成房價大幅上揚。

上個月國內一個自媒體大號在貴陽調研時,對於某個極火的城南大盤觀點鮮明的提及,“市場的炒房客態勢並不顯著,多數都是本地的購買力。”

貴陽棚改下半場:貨幣化安置“淡出”前奏,房價何去何從?

按照上述“溢出效應”的邏輯來看,部分貴州省區縣的貨幣化安置的棚改需求,同樣在向省會城市靠攏,也同時助推一輪貴陽市場購買力的釋放。

今天再來目測花果園和未來方舟的價格,從當年的約3500元/㎡,到近一年的快速變動達到約2倍後,也正式宣告住宅市場的“去庫存”,已經步入尾聲。

但是,棚改仍在繼續。

3. 房價未來的走向

貴陽棚改下半場:貨幣化安置“淡出”前奏,房價何去何從?

每當在微信推送全省各區域房價的消息時,總會在收到這樣的留言。“價格都翻了一倍,你這是去年的統計吧?”。

伴隨這一輪棚改,以及大型房企的持續下沉市場,各地州市的樓市也在經歷一場空前的調整。

市場分析普遍認為,在當前條件下,三四線城市乃至縣城的房價經歷過一波大漲,房價絕對水平很高。

伴隨次輪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淡出”,三四線城市樓市上漲的勢頭將有所緩解。

分析指出,由於供給增加的滯後性,2018年三四線城市的降溫不會特別顯著,甚至還可能慣性上漲,但漲速肯定要下降,2019年可能出現局部降價。

不過,相對房價的上漲,更應當警惕的還是來自債務方面的壓力。

貨幣化安置從2015年開始,在2016年加強,由於貸款週期主要是三年,因此,2018年開始,很多地方政府開始大規模向國開行償還貨幣化拆遷的貸款本息,2019年將面臨償還高峰期,而且這個高峰期會一直持續到2021年的上半年。

當務之急,在面臨區域市場“去庫存”初步完成後,應當要更加審慎的評估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效用,適時適當對政策加以調整。

畢竟,貴陽近期的棚改目標仍會釋放大量的購買力。

2017年12月,貴陽市出臺試行《方案》,指出全市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棚戶區城中村改造155445戶,涉及2231萬㎡。

《方案》明確要求,2018年,貴陽市將實施棚戶區城中村改造58931戶,涉及土地面積約938.07萬㎡。

實際上,部分地區注意到棚改貨幣化安置帶來的問題,已經在降速。

比如,山東在今年年初取消貨幣化安置獎勵。4月27日召開的安徽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推進會強調,各地要合理控制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商品住房供需緊張的市、縣,要進一步降低貨幣化安置比例。

貴陽棚改下半場:貨幣化安置“淡出”前奏,房價何去何從?

而且,就像購房者普遍反映的那樣,經過這一輪的調整後,當前的貴陽房價水平與購買力相比也已出現失衡。

購房過程中的精裝拆分等現象,更在無形中增加了棚戶區居民的購房壓力,以及普通居民的購房成本,被動的借貸也推動槓桿率水平的提升。

從全國層面來看,棚改的貨幣化讓支付能力低的居民獲得了按揭貸款的機會,居民的按揭貸款快速增加。

在2016年的有些月度,新增加的貸款中按揭貸款佔據了80%以上,2017年度新增貸款中居民貸款佔53%,超過了企業貸款。

與此同時,不難看出,棚改貨幣化安置助推的上漲壓力,已經在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市場有所顯現。

由於央行向國開行提供PSL釋放流動性,國開行把錢給了地方政府,以棚戶區改造的方式,給拆遷戶大規模的現金,而他們會去把當地開發商原來開發的房子消化掉。地方政府要還PSL貸款以及利息,就必須把棚戶區的土地賣出更高的價錢。

而在避免地價的過快上漲方面,貴陽近期推出的舉措是“地價熔斷”,採取競配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地價。

土地出讓採取的“地價熔斷”方式,即地塊樓面地價競價到歷史高價(6000元/平方米建築面積)時轉入競配建面積、競自持面積、競配套設施等,由配建面積最多者作為最終競得人。

儘管因此控制了樓面價,數據上看確實過得去了,但是客觀上仍然提升了房企開發的綜合成本,也是要有人埋單的。

不久前,貴陽樓市調控的新政中也指出,對於去化週期較低的區域,將會進一步的加快土地的入市。

這樣來看,一方面是供給側的用地入市速度趨緊,一方面是拿地的成本仍然存在上漲的可能,都在影響後期的市場均價。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房開商拿地成本的上漲將進一步推高房價。對於收入較低的三四線城市來說,當前項目未來入市時,或許還會因為高價造成的購買力不足,而形成新的庫存。

貴陽棚改下半場:貨幣化安置“淡出”前奏,房價何去何從?

對於普通購房者來說,決策難度也是空前的。

就連前期傾向看多的本地大V號,在同話題的評論中也表示,“無腦購入的時期已經過去”。

目前來看,網籤依舊排隊輪候,房源惜售情緒仍濃,剛性需求更要看準時機出手,二手房市場的優勢開始顯現,投資性的需求應當更加慎重。

而從區域的整體上來看,越是省會強市,越是經濟中心,越是大開發商搞的優質社區,房屋的相對價格就越安全。

這就像股市一樣,在經濟危機面前,越是大盤股的表現越好,而且也只有大盤股能較為輕鬆的變現。

昨天,“同病相憐”的昆明在被輪番點名後也是直接祭出調控的大招:外省人在主城五區和三個國家級開發(度假)園區“限購一套房”。

對於貴陽而言,市場焦慮的“主動緩和”,房屋均價的“被動盤整”,與調控政策的“聯動加碼”三者之中,不知道哪一個,會更先來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