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微電影 禮敬革命熱土

微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態,以其微時長、微製作、微投入以及短小、精煉、靈活的特點,成為傳播文明、弘揚文化等的一種新載體。“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已經從過去的紙質閱讀轉變為視頻閱讀,紅色文化的傳播也應該借鑑這種方式,我們應當適應當代人的藝術欣賞習慣,用藝術化的方法展現紅色文化。”本屆盛典評委之一合肥工業大學教授錢斌分析,用微電影的形式來展現紅色文化是一個創意,是對紅色文化的綜合展現,可以更好地發揮文化感染和薰陶的力量。

當“金寨紅”觸電“微電影”,是對革命歷史的再翻閱,是對紅色精神的再發掘,更是對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積極響應。“自去年12月24日活動啟動以來,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組委會共收到參賽作品1307部,作品來自全國各地各個行業,參賽者中既有專業影視公司和微電影製作機構,也有微電影愛好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燁說。

創作 傳承紅色基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鮮紅的字映在微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的片尾。老紅軍顧大爺是位貧困戶,但他寧願選擇獨居深山,而不願搬到鎮上新建的安居房,黨員小金作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深知脫貧攻堅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對顧大爺進行勸說,《一個都不能少》的故事就此展開。

“片子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劇中的駐村幹部小金肩負扶貧攻堅重擔,小金髮現顧大爺之所以不走,是因為當年他的戰友犧牲在這裡,他要留下來陪他的戰友。”導演劉靜靜提及此十分感慨,曾身為軍人的她,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生死與共的戰友情。金寨縣是大別山片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安徽省深度貧困縣,一直是全國、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新時代的戰場上,多少扶貧幹部像劇中小金那樣不畏困難甘於奉獻,年輕一代用真心與行動傳承著老紅軍顧大爺身上的紅色精神。

“前期的採風工作,與其說是為電影做準備,倒不如說是再一次接受了革命與愛國主義的洗禮。”小金的飾演者李金莎說,第一次去金寨革命烈士陵園,看到同我一般年紀的烈士為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犧牲,既心疼又難受,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在她眼裡,金寨是一個充滿儀式感和敬畏感的神聖之地。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統稱為‘紅色文化’。從歷史到新時代,從書本經典到日常生活,‘紅色文化’蘊含著向上向善、催人奮進的‘紅色精神’,展現了中國人民同苦難鬥爭、在民族復興之路中的精氣神。”錢斌說。雖是首屆活動,但以“紅”為中心的“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著實構築了一座展示紅色精神的舞臺。講述革命年代戰地愛情故事的《烽火柔情》,歌頌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翻身、過上好日子的《東方紅》,弘揚新時代正能量的《較量》等題材多樣、內容豐富的精品佳作頻頻湧現。其中,《較量》取材於一起我省規模最大的異地執行案,真實再現了中國執行法官的職業信仰與法治信念。“很多看過《較量》的觀眾覺得很過癮,都說它是《人民的名義》的縮影版。看得精彩但是拍得很苦,尤其後期製作,熬到凌晨三四點是家常便飯,但想想執行法官不畏困苦的勁兒,也就有動力了。”該劇主創、榕真易果文化傳播創意總監趙冰說。

“本次活動報送的作品,均展現了‘紅色’信仰與追求、責任與擔當、情懷和風貌,詮釋了紅色精神,展示了紅色氣質。”安徽廣電傳媒產業集團工會主席、安徽電影集團董事長鬍濱說,本次盛典的活動之一是參觀湯家匯革命遺址和紅軍廣場,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人員重溫紅色革命故事,在傳承紅色基因中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汲取紅色力量。

傳播 搭建多維平臺

“銀幕的時空,演繹淚滴,紅色的故事,悲喜交集,飛翔的光影,穿越了眼底……硝煙洗禮了真理,信念舉起了火炬,你的熱血,奔湧於鮮豔的紅旗。”正如本次盛典的主題曲《紅色記憶》所歌唱那般,銀幕上演繹的種種正是中華兒女團結奮鬥的時代精神。

如何弘揚時代精神?如何挖掘紅色文化?如何更好地傳播紅色微電影?錢斌認為,我們應當激發紅色文化自覺意識,積極踐行紅色文化擔當,依託微電影,搭建創作和傳播平臺,讓微電影走出去,把紅色文化傳出去。紅色文化傳播離不開好平臺,當下,從微電影創作團隊到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主辦方都在積極打造“微電影+”的融合大平臺。

在金寨,微電影的推廣工作逐步落地。“我們將在安徽廣播電視臺海豚TV、金寨官方微信公號‘養心金寨’以及縣電視臺常年播放;此外,本地諸多自媒體紛紛表示將轉載我們的微電影作品。”金寨縣文廣新局局長黃勁松說。《一個都不能少》劇組,在策劃微電影上線計劃,“不同於大熒幕電影,可以搬進電影院,不需要為觀眾發愁,如何將微電影向受眾呈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導演劉靜靜坦言,近期,我們將藉助互聯網平臺,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比如會在我們公司的微信、微博,愛奇異、騰訊和優酷等網絡平臺播放。

在合肥,活動組委會正緊鑼密鼓地佈局“微電影+”的新業態。盛典結束後,組委會將以參賽“微電影”作品為依託,建立人才及優秀作品儲備庫,對獲獎作品進行跟蹤服務,進行二次創作。原作IP具有強大的原動力,組委會將以IP為核心,充實內容,將微電影放大進行數字電影、網絡劇等影視產品的挖掘開發。“我們將以‘微電影+’為紐帶,聯合省內外影視製作機構,整合各方資源,凝聚創作人才,為精品微電影創作嫁接多渠道宣傳整合平臺,為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搭建舞臺,為更好地傳承經典和弘揚時代精神搭建平臺。”胡濱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