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王燦發:環保督察「回頭看」應「看」得更深刻

核心提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近日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環保督察“回頭看”行動反映出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問題非常重視,也反映出國家建立生態文明的決心。

中國政法大學王燦發:環保督察“回頭看”應“看”得更深刻

王燦發。

距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對河北等10省(區)實施督察進駐已一月有餘,如今各督察組已經完成第一階段省級層面督察任務和第二階段下沉督察任務,進入到了梳理情況,整理案卷,並開展必要的補充調查取證的第三階段督察工作中。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近日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環保督察“回頭看”行動反映出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問題非常重視,也反映出國家建立生態文明的決心。

“可以看出這次‘回頭看’並不是像上次督察一樣主要是找問題,而是把找到的問題一抓到底。如果說第一輪全國環保督察顯示出的是一種氣勢的話,那麼這次就是真抓實幹。”王燦發認為,只有這樣環保督察才不流於形式,才能真正解決一些問題。

要督察地方領導的思想意識

6月15日,中央第五環保督察副組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帶隊赴廣東汕頭、揭陽兩市就練江流域汙染整治情況開展下沉督察,發現自2016年11月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以來,當地整改工作流於形式,納入整改方案的任務僅個別真正落地,汙染問題依舊非常嚴重。

除了水體汙染觸目驚心、垃圾遍地令人震驚、整改任務嚴重滯後之外,汕頭市對垃圾隨處傾倒、填埋、焚燒,以及偷倒工業廢物的日常監管嚴重缺失,一有空地就有垃圾,水邊、路邊概不類外。汕頭市潮陽區官田水沿岸150米的河堤曾有數百噸生活垃圾,當地為應付督察,臨時覆土掩埋;普寧市佔隴鎮一垃圾焚燒站將爐渣、飛灰及油泥棄置河邊,為應付檢查,臨時用沙土掩埋,性質惡劣。特別是在督察組聽取汕頭市委市政府彙報時,有關區縣、有關部門對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項目建設等基本情況說不清、道不明,甚至一問三不知,對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的漠視程度令人震驚。

在王燦發看來,某些地方“走過場”的現象反映了地方領導還沒有真正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頭等重要的位置,還是沿襲了過去GDP至上的思維方式,“因為這種督察是有階段性的,在督察的一兩個月當中,當地就會想辦法應付,把有汙染的工廠關閉,把排放的垃圾掩蓋,督察組一走,馬上恢復原樣。”

王燦發認為,要讓督察真正發揮作用,除了督察出現的問題之外,還應該督察地方領導的思想意識,“要從意識上來解決問題,從觀念上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發現一個具體問題去督察有沒有得到解決,要把黨中央國務院的這種決心和信心,傳達到基層,讓基層的領導也有這樣的決心和信心才行。”

究其原因,王燦發認為,有的地方領導對於國家經濟轉型的必要性認識不足,覺得中國粗放式的發展還沒到頭兒,沒有這個能力來轉型。

“過去我們走了一個先發展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現在這條道路已經走不通了,現在需要轉型,當務之急就是轉變地方領導的意識和觀念,把過去的協調發展,變為保護優先,甚至在特別發達的地區要實行環境優先。”王燦發說,過去我們發展經濟,GDP都要求增長10個百分點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把環境保護好,使環境不惡化是很難的。所以,他認為現在就不要有這麼高的GDP增長的指標,經濟增長寧可慢一點,也要讓生態環境不要遭到破壞。

要督察綠色生產力的發展

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期間接到群眾舉報,反映鎮江市丹徒區茂源化工有限公司(原丹徒縣化肥廠,以下簡稱“茂源化工”)廢氣汙染嚴重。2014年以來,企業以即將搬遷為由,在汙染治理上不願投入,環境管理鬆散懈怠。

督察人員現場發現多個問題,其中一點是:《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到2017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淘汰每小時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禁止新建每小時2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該企業於2016年12月違規將其在用的一臺每小時10蒸噸燃煤鍋爐改造成為每小時15蒸噸,並於2017年4月在丹徒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備案;其餘兩臺每小時10蒸噸燃煤鍋爐也未按要求拆除到位。此次“回頭看”發現,該企業存在的問題依然嚴重,整改驗收流於形式。

王燦發說,一些地方不去想辦法發展綠色經濟,不去思考如何發展綠色生產力,而是沿用過去粗放的發展方式,這除了反映地方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經濟發展轉型的必要性認識不足之外,還有可能是當地沒能儘快提高自己綠色發展的能力,也沒有發展這方面的技術和產業,所以導致了轉型緩慢。

“沒有新的發展方式,舊的就很難淘汰,而一旦淘汰,當地的經濟可能就不行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光去一味地責任追究,要促使地方去想一些辦法來解決這個生產的出路問題。”

王燦發建議,地方上要對高科技企業、綠色發展企業有一定的鼓勵措施。他認為企業要進行轉型、降低汙染甚至沒有汙染的情況下,成本就要提高,如果還與汙染企業徵收一樣的稅的話,勢必會影響綠色企業的發展。因此,國家要從政策的角度鼓勵綠色產業的發展,最終才能把汙染嚴重的企業、生態破壞嚴重的企業淘汰下去,綠色產業才能發展起來。

要督察地方嚴格執法

今年6月21日,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副組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帶隊赴河北省邯鄲市,對該市下轄武安市露天礦山整治修復工作進行現場督察。督察發現,武安市露天礦山修復標準低,敷衍整改明顯。同時督察組還發現,邯鄲市礦山整治存在“以關代治,以停代治”的問題。

按照2016年1月河北省督察整改方案的要求,邯鄲市督察整改方案明確提出相關縣(市、區)要加快包括10座無主礦山生態修復在內的工程施工進度,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督導,確保2016年底前完成治理任務。但邯鄲市多個礦山在沒有實施揚塵控制措施的情況下就上報整改銷號,工作不嚴不實。武安市雖然將公路兩旁可視範圍內採礦殘留的高陡邊坡和直立的白茬山列入了整治方案,但生態修復標準低,效果差,存在敷衍整改問題。

王燦發認為,對責任的追究力度不夠也是導致部分地方“走過場”的原因,這樣問題就很難解決。

“這個嚴格執法不能只是‘上面’嚴格執法,比如像中央環保督察組這樣的環保部門下去查,這樣只會嚴一陣子。要讓地方自己去嚴格執法,那些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建設項目就不要上,那些嚴重汙染企業就要停業關閉,要治理。”王燦發說,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國家就已經出了很多的文件了,實際上一些政策和法律都有,關鍵就是地方上具體實施的問題,“如果現有的法律政策執行好,我們的環境也不至於受到特別大的汙染和破壞。”

除了嚴格執法,王燦發還認為應該讓全民參與到監督中,除了從自身做好保護環境之外,還應該對發現的汙染破壞環境的人和企業進行監督。同時還要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王燦發說,雖然現在有了公益訴訟制度,但是從這幾年發展的情況來看,公益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並不多,這就沒能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作用。

“希望立法能夠放鬆對環保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一些限制,允許環保組織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讓更多的人更多的社會組織來提起訴訟,這樣就能夠充分發揮公眾和社會組織對於環境執法的監督作用,對汙染破壞環境的企業單位和個人的監督作用。”王燦發說。

督察機制將得到落實

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下稱《意見》),針對重點領域,抓住薄弱環節,明確要求打好三大保衛戰(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七大標誌性重大戰役(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水源地保護、黑臭水體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渤海綜合治理、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著力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取得紮紮實實的成效。

《意見》中明確了要健全環境保護督察機制。完善中央和省級環境保護督察體系,制定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推動環境保護督察向縱深發展。完善督察、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機制,開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專項督察。

王燦發說,目前實施的督察基本上都是臨時性的,臨時組建督察組,督察一兩個月。而《意見》中要求制定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這樣就可以明確多久督察一次、查出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如果地方不進行整改怎麼辦等細節問題,這樣可能會讓督察發揮更大的作用。

《意見》還要求落實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各地區各部門落實情況每年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

王燦發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雖然法律中原來也有類似規定,但是沒有寫得這麼具體過。”王燦發說,“把責任具體落實到人,落實到部門,這樣工作就有明確的人抓了,而且落實情況要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對於地方,特別是省級領導會震動很大。”

在執法方面,王燦發對《意見》中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統一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這一點非常贊同。他說,這是過去環保部門幾十年來都力爭要做的事情,但是一直沒有得到文件上的認可,這次終於可以得以落實。

“一直以來,環保部門的執法都沒有統一的著裝標識,常常被質疑,被認為是雜牌軍,沒有公安和工商執法的那種威懾性,而《意見》規定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機構列入政府行政執法機構序列,推進執法規範化建設,統一著裝、統一標識、統一證件、統一保障執法用車和裝備。這一點如果落實下去,將會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執法。”

除了上面的幾點,王燦發還表示,《意見》確定了到2020年的具體指標、加快制定和修改環境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都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期待的。他認為,《意見》整體反映出了“環境質量不得惡化的原則”。

“其實這個原則我們的立法中提過好多次了,《意見》中儘管沒有明確說生態環境不得惡化,但是反映出了嚴格生態環境質量管理,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這個應該就是不得惡化原則。”王燦發說,環境質量不得惡化原則反映了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下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應該成為檢驗各個地方環境保護工作的一條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