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電影《村戲》已經在影迷心中蒙上了“傳奇”色彩,通過眾籌點映的方式,這部作品至今在各個城市收穫了不少讚譽之聲,堪稱中國電影界的無冕之王,影迷們稱之為“難得的魯迅式電影”。

《村戲》講述了瘋子王奎生,原是一名非常正直的看青人(看管農作物秧苗),他自己的女兒到地裡偷花生,被他意外打死。在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的時代,他被村裡樹為典型,還要去當眾宣傳自己大義滅親的光榮事蹟,以此為村子換來救濟糧,王奎生從此瘋了。為了“回饋”瘋子,村支書讓他負責看管村裡最好的九畝半地。十年後,分地開始,全村人都盯上了這九畝半地,誰也不願再想起瘋子為村莊貢獻的救濟糧……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黑白影片加上農村題材,聽上去實在“不商業”,確實,鄭大聖導演在電影的創作之初即認定《村戲》“與明星無關,與票房無涉”。而他執著於拍《村戲》,是因為這段歷史背景最被忽略,鮮有人描述,而在他看來,“恰恰被遺落在兩個大時代之間縫隙中的這些碎屑是最動人的,我的初衷並不僅僅針對描寫這個時代,這一村人的處境、行為,其實 並不專屬於這個時代或這個區域,從中反而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與電影院裡那些精心製造的文化垃圾相比,電影《村戲》的言之有物非常難得,這是架構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的一出好戲,裡面有人性,有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有對這個世界的探討:當一個把人逼瘋的社會終於過去了,迎接人們的將是一個怎樣的新時代?電影在荒誕之中讓人感受人性與歷史的悲情,重新審視現在與未來。

影片富含隱喻,甚至連色彩上都有著深遠的解讀,一方面,黑白影調的好處是可以把人、景、情境從某一個狹義的時間段或區域中,釋放出來,黑白影像有其天然的純粹性,不狹義。另一方面,在70年代初那段前史的閃回部分則單色抽取紅和綠,那個時代的顏色在今天看來刺眼而誇張,一個時代的符號在另一個時代面臨消亡,這本身就是一種世事的演變軌跡。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不過,一些90後00後的觀眾在看完電影后很有共鳴感,這讓人在欣慰之餘難免憂慮,畢竟年輕人能夠靜心觀看這部藝術氣質濃郁的電影是值得嘉許的,但是,他們在公司、學校和社會中的共鳴感,卻有一種人性中揮之不去的醜陋,這說明他們的工作環境和學習環境並沒有脫離那種扭曲和病態。

導演鄭大聖特意啟用了非職業電影演員,“因為演員再化妝、再努力也演不出40多年前,封閉山坳裡的農民狀態。”為了找到合適的演員,劇組跑遍了整個河北,最後在井陘找到了一個戲班子。他們常年在鄉鎮村落間巡迴演出,農忙時回家打穀收麥。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扮演瘋子的演員在戲班子裡是個丑角,在當地最著名的角色《哪吒鬧海》裡的龜丞相,而扮演小芬的演員天性健康晴朗。這些演員的表演,讓鄭大聖驚喜又開心:“我們的演員特別樸實,他們常年在鄉間巡演很辛苦,一年起碼演足500場才能維持基本生活水準,勞動量非常大,因此覺得跟我們拍電影特別輕鬆,覺得還沒怎麼幹活呢,又吃飯了?他們每天在片場都給我們帶來驚喜,我越拍越高興,每天特願意在監視器裡看他們演出。”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村戲》之所以能夠讓所有看過的人都深深地喜愛,也是因為裡面有欲說還休的象徵空間,譬如魯迅筆下的《狂人日記》就與其有一種呼應的靈犀,這也為讓人們猜測這部影片的審查是否異常艱難,對此,鄭大聖認為修改的過程給了他們機會,“我們藉機修剪掉了太直白、太粗淺的情節,進行優化處理,儘量講述得再高級一點。事實上,我和我的製片人和剪輯師對審查意見,是以另一種影評的態度來消化的,我是感謝這些意見的。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雖然自己的小成本電影難以在院線上映,只能在點映平臺,但是鄭大聖並不覺得這裡面有一種“委屈”反而認為人們將那些高票房、爛口碑的電影過於批判:“雖然口碑不好,你不喜歡,但是票房高,其實是值得重視的,因為它有很嚴肅的社會學意義,恐怕以後反過頭來看,在某個時間段,這個龐大的人群所思所想、興趣、夢想是什麼更重要,

社會學不是以小眾的零星的藝術電影來作為標本的,反而是以可能你並不喜歡,但票房奇高的電影,作為準確的標本。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中國電影導演中心

我們不止提供場地,我們也提供態度

無關票房的無冕之王:《村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