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三個必賺訣竅,受益匪淺!

創業的三個必賺訣竅,受益匪淺!

在創業的路上,很多人常常會有滿腹的抱負,滿腦子的計劃,以及許多認為需要 發展的策略,如果能突破常規思維的樊籬,有意識運用與傳統思維和習慣背道而馳的逆向思維方法,“反彈琵琶”,往往“曲徑通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觀念一:先站穩再前進

太多的媒體報道,總是不斷地反映競爭激烈、社會瞬息萬變,好像再不努力,馬 上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一閃神就錯過商機似的,不僅把每一個員工逼得很緊,更把創業者逼得好像不趕快前進,會無法成長,無法拓展。

有時,按兵不動才是上策。亂兵打仗是打不贏的,惟有帶領的是士氣高昂、情緒高漲、樂意作戰的士兵時,才能攻佔市場,贏得勝利。雖然企業無法停止運作,但經過 一段時間的重新調整,思考更清楚的策略及方向,何嘗不是一個更好的方式?逐步修正,然後行動;行動,然後再修正。中場休息沒什麼不好,在競賽的過程中,固 然精采的賽程會更有趣,會更有看頭,但別忘了,最終贏得市場上的勝利才是你想要的,也才是你能通往下一階段的門票。

惟有適度的休息、調 整,才會讓你更有力氣奮勇前進。

觀念二:創業也可以分工

創業一定要單打獨鬥嗎?一定只能通過自己的人脈,通過自己的專長嗎?一定要擁有自己的員工團隊嗎?答案是:不一定。你也可以利用外包資源!比如網頁設計外包、訂單處理外包、電話接聽外包、公關協助外包。一個剛起步的公司,剛創業的人,不需全靠自己,還有更多外在的資源可以協助你一同開創事業。

當然,你會說,外包要付費,要付出成本,但你也需考慮到,你自己是否有三頭六臂以及有充分的時間完成那麼多的事情。其實,有時候並不需什麼都自已來,分工的時代已經來臨。如果大小事都得自己來,哪來的心思想策略、想計劃,規劃下一步要做什麼?如果創業者什麼都要自己來,什麼都堅持要靠自己的力量,那只有兩個可能:一個是一步步都可親身經歷,但相對成長的速度會比較慢,而且更需要有強而有力的體魄和長久打拼的打算;另一個是認為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切,認為自己什麼都行,可是要花費你大量的時間,造成你永遠都在處理“緊急”的事,而非處理“重要”的事。

緊急的事,有可能包括客戶的來電、太多的會議和討論,但卻忘了重要的事情,如營銷發展的策略,合作伙伴的規劃,給予員工的良好工作環境等。

別忘了時間管理的原則:重要的事,遠遠大於緊急的事。創業者需謹記在心的,現在是專業分工的時代,也是團隊合作的時代,惟有觀念加上策略,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也讓你的企業經營得更順利。

觀念三:缺陷也有商機

商機可以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小事、平常現象都有點石成金的效果。例如產品的小毛病,只要我們來個缺點逆用,背後往往蘊藏著商機。去年,天津毛紡廠生產的一種呢料,因原料成分的不同,著色不一,常常出現白點,銷路始終難以打開。後來,設計人員靈機一動,來了個缺點逆用,一反常態,變消滅白點為擴大白點,製作出了一種雪花呢新產品,投放市場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銷售旋風,廠方賺了個盆滿缽滿。

近年來,市場上一些商品難覓蹤影,如款式陳舊的解放鞋、價格低廉的針、低薪家庭急需的煤炭爐及火鉗等。目前,江蘇淮安市一家鎮辦膠鞋廠,重新生產已經停了幾年、市場冷僻的解放鞋。全國各地修建冬春水利的工人們,對解放鞋的需求量很大。所以,訂貨者紛至沓來,使這個生產經營已經幾年不景氣的企業又煥發了勃勃生機。

事實說明,企業能否在市場競爭中生機勃發,並不在於它生產的產品大小,關鍵在於產品是否適銷對路,能否滿足顧客的消費需求,適應市場需求。

開店做生意的金科玉律

商界導讀:如果你現在想開店,成功率到底有多高?專業機構對國內開店成功率的一項調查顯示,加入加盟體系開店成功者為76%,獨立開店成功比例只有24%.

鄒濤創業管理顧問機構首席創業投資顧問鄒濤先生認為:“技術”是店面的基本生存條件;真正能讓店面落地生根,充足的競爭力是不可缺的;而特色經營、留意市場信息,關注尚未引起國內或即將引起國內的新形態消費文化及特性,才能在消費者偏向理性思考的情形下,免於落入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在開店前期,有些基礎工作是必須要做的,比如詳細的市場調查,慎重選址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或避免風險,早日實現投資贏利。

充分了解自己

開店絕不是一時衝動,更不能盲目,思考個人性格特徵、興趣,清楚手頭上現有的資金數目後,對即將投入項目逐一評估,如工作時段、工作時間長度及工作進行方式等,瞭解自己究竟適合開什麼樣的店。

若你渾身充滿創造力,內心熱情如火,外表光芒萬丈,可考慮經營自助火鍋店、傳統小吃店、便當外送等餐飲服務業。若你愛好精緻有品位的物品,開二手精品店、手工藝品專賣店及小型咖啡屋,能讓你一展雄才。

若你極度敏感,有愛心,而且愛家、戀家,那麼辦託兒所、幼兒園將是你的最愛。

若你常常跟著感覺走,時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寵物店、花店、園藝店正需要你這種特徵。

慎重選擇項目

一是預見,就是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即將出現的市場作出判斷。

二是借鑑,即拿來主義。主要是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做法。而在本地則屬預見型新興項目的,結合本地及自身情況有選擇地實施。

三是盡力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和掌握相關知識的行業為投資目標,要充分發揮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把其作為選擇投資項目的一個有利條件。

四是儘量選擇與親屬、朋友從事的行業相關或相近的項目,邊樣可以得到他們的指導,在業務上也能得到一定幫助。

五是注重市場調查,搞好市場的分析預測,你可以向專業人士請教,測算出投資的最低和最高收益。

如何籌集資金

當你初步選定了生意項目,接著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籌集資金。而因為籌集資金不利,有很多人經商的念頭成為泡影。那麼,如何合理的籌集資金呢?

個人存款。平時要注意節約,儘量多存一些創業啟動資金。

銀行貸款。在我國,申請銀行貸款一般來說很不容易,除非你有房產地產作抵押,另當別論。還有就是你的創業計劃引起某些有產業的公司的濃厚興趣,願意合作,可請他們提保,向銀行申請貸款。

親朋借款。如果你有一二個先富起來的朋友或親戚,是最理想的借錢對象了。不過,跟他們借貸時,你要向他們詳細介紹你的生意計劃,使他們對你今後還款能力有信心,還要明確講好償還借款的期限和利息,寫好借據。否則也會出現矛盾,損害感情。

供應商。有些供應商允許你賒購某些存貸和商品,這種無本生意,何樂而不為?等你賺了錢,再還給那些好心人吧。出租或抵押財產。如果你有決心達到目標,那麼,出租或抵押財產是一種最直接的方法。“真正的商人要敢於拿妻子的結婚項鍊去抵押”—這句話是美國著名的小商品經營家格林尼所說的。

開店三大細節

一、選址要注意的細節:對於開店來說,地點為王。好的位置有很多共性,如人口流動性大,鬧市區域繁華地段,交通方便等,所以選擇好位置必須具備以下7個條件:1.人潮流量:平常、假日及日、夜來往人次比例。2.車潮流量:汽車、摩托車往來流量。3.交通樞紐:目前及未來可能增減的運輸工具。4.馬路寬窄、大小:單行道、雙向道與停車問題。5.區域特徵:商圈情況、競爭店、互補店、金融機構及文教、休閒設施等。6.人口勘察:該區人口數量、男女老少比例、消費習慣等。7.商圈勘察:主要及次要商圈範圍、租金、價位。

二、字號命名的細節:字號命名和所處環境、客戶成份、文化經濟氛圍、地方習俗等關係很大,如南方名號“客家王”若在北方未必能叫響。通常,店名要避免用生僻字,要做到通俗、易記、明晰、順應客戶心理,念起來朗朗上口便可。

三、日常經營模式的細節:經營小店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因此,特色和親情是經營小店的兩大絕招。儘管有大賣場、超市“搶、逼、圍”,許多的雜貸店還是能守住一方“陣地”。小店自有小店的優勢,充分發揮這種優勢,小店自然能開得好、開得久。

一般情況下,按照地點位置,小店可粗略分為兩種,一種開在人來人往的鬧市口,一種開在居民社區。前者因為和大店做鄰,商品特色顯得更為重要,應該找大店所沒有的東西來做。經營這樣的小店,一定要做市場細分,做專做深做透。開在鬧市的小店,不妨經營能迎合年輕人品味的商品,因為年輕人是最喜歡逛街的。相反,經營老年人用品的小店應開在居民小區裡,那是老年人的活動範圍,就近購買當然受他們歡迎。而開在居民小區裡的小店,做的是周圍居民的生意,除了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外,關鍵是要以人情來“抓”老顧客,有時候不妨實施“小恩小惠”的親情模式。

案例分析:我的五次創業經歷

丁一是上海鑫茂置業董事長,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學院CEO班十一期學員。他曾先後五次從零開始創業。

第一次創業,我選擇的是開服裝店。當時,我剛從學校畢業,為了節省房租,我改造了我們家鄉橋下一個廢棄的廁所作為店鋪;為了使自己經營的服裝能趕上時尚潮流,我就去上海進貨,每次都是當天來回。兩年期間,無論是繁華的南京路還是迷人的外灘,我一次也沒有去過。就這樣,我有了8000元的積蓄。

幾年後,我看到一所大學附近的舞廳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便與對方簽訂了承包一年的協議,把它盤了下來。為了吸引更多顧客,我採取“教授免費、學生半價”的策略,可是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舞廳的主要客戶就是這兩類人。這麼一來,不到三個月舞廳就開始虧損,原本想大幹一場的我,沒想到把自己做服裝賺的錢也全部賠了進去。

這次打擊把我又推回到原來的起點。不久後,我用當時僅有的400多塊買了一輛舊自行車和兩隻籮筐,開始販賣葡萄。1988年,在一次吃飯的時候,我邂逅了我國臺灣省特殊金屬網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和他交談後,我拿到了該公司產品在大陸的銷售總代理權,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創業。

做了6年後,我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60萬元,在上海郊區第四次創業———成立上海宏鑫金屬工業有限公司,生產金屬製品。可由於缺乏核

心技術,產品多次被退貨,3年後被迫停產關門。反反覆覆,我就一個感覺:創業之路何其艱難!

儘管如此,每一次的慘敗都沒有讓我喪失信心。1999年初,我想方設法籌資400多萬元,進軍房地產,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進行了第五次創業。

在很多人看來,我就像一個“瘋子”,屢戰屢敗,可屢敗屢戰。但是在我看來,每一次失敗都代表自己離更大的成功更近一步,更瞭解了市場,也更堅信了這一點:吸取教訓,失敗了從頭再來,才是企業家應該具備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