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護口業,不說僧過 附:學誠法師重要開示

善護口業,不說僧過 附:學誠法師重要開示

佛法僧,那是三寶,也是我們學佛人的依靠。古代的高僧大德為了真理,遠涉千山萬水,歷盡千難萬險,東渡西行,視死如歸,“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如果沒有玄奘大師、六祖大師、虛雲大師等一代代出家僧人的付出與傳承,我們今天能聽到正法嗎?恐怕不能。

唐代義淨三藏法師所作《取經詩》裡面寫到: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惟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即使現在這個時代,依然有無數出家師父在默默地踐行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誓言,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的確出現一些個別不如法的行為,但那只是個例,就像一塊田地,總是難免會有幾棵雜草,不能因為個別人不如法的行為,就抹殺整個僧團的價值。何況很多根本就是冒牌貨,這是人們無知者無畏,利用出家人的形象在行騙作惡,與真正的僧人無關。

佛法利益從恭敬中來,我們學佛人,要尊重、依靠出家師父,而不能處處觀出家人的過失,要善護口業,不能以暇掩瑜,不能以訛傳訛,說出家人不是,從而影響佛教形象,削弱人們對三寶的信心,這個罪過是非常大的。

對比,學誠法師曾有過開示:

“一個僧團中,難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出家人也是凡夫,也會有犯錯的時候,法師自己會改、會成長,

我們不能去執取這個過失,可能法師早已改過,自己卻因為觀過而失去了恭敬心和求學的心。

如果是重大的破戒作惡,應當彙報僧團來規範、管理,僧事僧斷,我們自己不要隨意輕毀甚至口出惡言。

處處尋求出家人的過失,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

看到法師一個過失,就耿耿於懷,從此不再信敬,即使他講佛法正理,自己也認為是說教、言行不一等等,不願聽受。

有人認為這是依法不依人,其實是倒執經義,因為“依法不依人”重點是自己要全心求法、依法,不是求全責備別人依法。

沒有成佛之前,人人都會有缺點,阿羅漢尚且有習氣所使的不如法行為,初地菩薩持戒還不能完全清淨。

而且,一個行為你怎麼看就會怎麼樣,從好的一面看能夠看到功德,從不好的一面看能夠看到過失,

如果專門去伺求過失,一定能找到,若因此而不敬僧,便是以瑕掩瑜,只是傷害自己而已。

三寶是具力業門,好比放大器一樣,對三寶所造的微小之業都會感得很重的果報。

惡意的損害固然萬萬不可,容易犯的是出於佔小便宜等心理侵損常住,或因無知毀謗三寶,這些都要特別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