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級不是夢!廣州十大頂尖創新園區即將崛起!

千亿级不是梦!广州十大顶尖创新园区即将崛起!

7月2日,《廣州市價值創新園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由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方案》透露了廣州未來在推動產城融合發展上的哪些創新舉措?可以解決本土產業園區現有的哪些發展瓶頸?園區建設又將如何發揮世界級產業龍頭的帶動效應,吸附更多優質資源?

從政府角度來看,如何整合市區兩級政府和市場參與方的力量,精心雕琢好這十大示範園區,成為最大難點。商會則看到了全市產業升級中潛在的巨大商機,接下來將聚焦如何在產業增量和存量之間搭建起橋樑,加快產業聚集輻射效應釋放。專家預測,伴隨著新一輪產業園區的興起和成熟,廣州將形成數個企業集聚、要素集約、技術集成、產業集群、服務集中、人口規模過萬,並代表一城一域參與全國乃至全球產業分工與競爭的核心載體。

定位

A 首批價值創新園區的“價值”體現在哪?

今年3月,《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近期重點建設十大價值創新園區:海珠琶洲互聯網價值創新園、增城新型顯示價值創新園、天河軟件價值創新園、番禺智慧城市價值創新園、南沙國際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黃埔智能裝備價值創新園、番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價值創新園、花都軍民融合價值創新園、廣州國際生物島價值創新園、黃埔生物科技價值創新園。

此次印發的《方案》則是對十大價值創新園區建設從具體區位範圍、主導產業、發展目標、開發運營主體、綜合協調單位、配套建設內容等多個方面作進一步的規劃明確。該批園區主要打造的產業包括了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新型顯示、互聯網等。

“在廣州的產業園區體系中,十大價值創新園區將按照最頂尖的要求來建設。首先,落戶園區的龍頭企業應具備全球領先的資源配置能力、價值攀升能力、創新驅動能力。其次,園區形成的產業集群要具備代表區域參與國際分工競爭的實力。這才能體現它們的‘價值’所在。為了能夠讓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等人才在園區內安居樂業,園區建設規劃比以往更加註重產城融合,周邊配套也要集聚一流的資源。”負責起草《方案》的廣州市工信委產業園區處處長林滿山介紹到。

根據規劃,十大價值創新園區將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實現“產業龍頭+主導產業鏈+產業創新中心+產業資金+產業服務平臺+產業社區”六位一體融合發展。要“裝下”這麼多元素,需要多大的園區規模來施展手腳?

據廣州市產業園區商會統計,全市目前200多個代表性園區中超過半數是產業園區,這些園區的規模大小不一,平均在數萬至數十萬平方米。與之相比,此次《方案》規劃的十個園區用地面積在1—5平方公里(100萬至500萬平方米)。林滿山解釋,規劃面積數十倍於普通產業園,提前統一規劃配套建設內容,正是廣州價值創新園區的一大特色。“產城融合發展將改變過去產業園區的鐘擺通勤現象,從而緩解城市內部的交通壓力。”

“每平方公里產值高也是價值創新園區的一個特色,”林滿山以增城新型顯示價值創新園區為例,該園區的超視堺第10.5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生產線項目預計年產值1000億元,而園區規劃面積為3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平方公里超過300億元年產值,遠超現有產業園區的水平。

目標

B “產業新平臺、經濟新引擎、產城融合新示範”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分別通過一系列數字化指標從5個方面對十大價值創新園區的建設目標進行了明確:到2020年,十個價值創新園區基本建成產業特色明顯、協作配套緊密、創新活力迸發的發展體系,成為集聚高端產業新平臺、廣州經濟發展新引擎、產城融合發展新示範。

主導產業鏈條不斷健全。龍頭企業的產業引領和帶動輻射作用顯著增強,吸引一批產業鏈上下游的高關聯配套企業集聚,形成完整的產業上下游耦合關係,到2020年,各園區主導產業集聚度達到80%以上。

產業創新資源加速集聚。集聚一批前沿技術、高端人才等資源要素,建設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企業研發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工程實驗室等技術創新平臺。到2020年,各園區建成1個以上技術創新平臺,從業人員中本科(含)學歷以上人數佔比超過5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超過60%。

園區發展金融體系完善。圍繞產業鏈佈局資金鍊,不斷探索形成產業與金融結合的新模式、新途徑。到2020年,各園區至少組建1個規模不小於1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基本形成財政資金、創業種子資金、創業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銀行保險資金、擔保資金、產業資本等多元投入、有機聯繫的金融支撐體系。

園區開發運營水平逐步提升。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價值創新園區的開發、建設、運營、管理。到2020年,各園區基本形成涵蓋招商推廣、企業服務、物業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化、市場化運營體系,組建一批“紐帶型”產業組織。

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園區商貿、醫療、交通、環保、教育、娛樂等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實現科研、生產、生活、生態要素的有機融合。園區環境優美宜人,打造濱湖、濱江親水景觀。到2020年,在各園區配套區域內建成覆蓋基本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小學中學教育體系。基本形成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宜居園區,各園區綠地率達到20%。

此外,目前廣州正重點開展園區提質增效和推動價值創新園區建設工作,兩項工作分別對應著“盤活存量”和“做強增量”。林滿山介紹,這兩項工作並非是平行割裂的,通過推動價值創新園區的產業集聚輻射力量不斷增強,進一步引導周邊正面臨著中小規模、“畝產”(單位面積產值)低、產業聚集不明顯、創新能力較弱等發展瓶頸的傳統產業園區實現升級改造,達到以增量激活存量的效果。

創新

C 市區聯動“雕琢”1—5平方公里的高價值園區

“十大價值創新園區的規劃建設覆蓋了眾多領域的專項規劃,廣州過往還從來沒有試過在全市層面來對一個1到5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整體規劃建設。” 廣州市工信委產業園區處副處長趙星亮坦言,“如何精心雕琢好這一個個小區域,是全市面臨的一項全新挑戰。”

此次《方案》中也明確,園區規劃編制將以區為主,圍繞園區產業定位、資源特點及環境狀況,編制產業規劃、片區策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報廣州市價值創新園區建設聯席會議備案。同時,構建年度項目庫,明確責任單位、任務分工和建設進度節點,確保園區建設工作落實。在全市層面,配套單位包括了市國土規劃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教育局、市衛生計生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委、市環保局等。

對於“廣州為何要探索產城融合發展”這一疑問?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企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圍繞產業建設生活配套,能夠更好地形成擇業居住平衡,為人才聚集創造條件,“伴隨著新一輪產業園區的興起和成熟,廣州將形成數個新的上萬人口規模的區域。”

胡剛進一步分析,過去以產業劃分園區的方式已被淘汰,現在的工業園區主要按照產業汙染程度來劃分,一、二類工業區可以和商業、教育、文化等配套設施放在一起,形成新的區域。目前廣州有意識地推動產業在空間上實現聚集,從而產生更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十大價值創新園區中不僅需要生活配套,更需要產業配套。” 廣州市產業園區商會秘書長羅明如從產業園區運營方角度對《方案》分析道,“龍頭企業落戶之後,會對本土和外地的上下游企業產生吸附效應。如何為這些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配套企業定製建設不同的物理空間載體,進一步對接政策、產業配套服務等本土資源?都是廣州園區運營商們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