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中等根器的人如何修法

南懷瑾先生:中等根器的人如何修法

中等根器人的修法

南懷瑾

“複次中等瑜伽士者”,下面講中等根器人的修法。

中修調治清朗起,制心一處得正念,不散住樂明無念,散不住一是有過,剎那不散境中住。

中等根器的人,不能言下頓悟,必須要修定,世上有許多人,都把自己看成上等根器,道理懂了以為到了。換言之,他制心一處都辦不到,叫他打坐都坐不住,一天到晚在散亂中,隨時隨地在散亂,念頭都控制不住,還自以為在學佛,不曉得自己是在造地獄之業。那麼高的理固然懂了,但都是太用假聰明。我是否比你們聰明,不知道,但是我修法時,走的路子笨得很。我讀經讀到“如芭蕉”,硬買芭蕉來剝,一層層剝光了,才相信。這個道理很笨,你們一般人不肯走這個笨路,所以我經常說你們不踏實,理懂了是個理,你要再求證啊!佛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做不到無事不辦,那麼我先來制心一處吧,試試看。你們制心一處都做不到,還能夠談定嗎?什麼叫制心一處?外面的境界一動,你就東看西看,這叫什麼制心一處?這是什麼佛法?自己都不曉得反省,不曉得慚愧,還自以為是。過去的叢林,像這樣子的話,就打棒子,趕出山門。

老實的修持,中等根器修法,先要把心境修得晝夜在清明中,先要修到制心一處,得正念而不動。這很難了,要沒有散亂心,隨時在正念中。什麼叫正念?隨時在快樂、光明、無念的境界裡,正念而住。樂、明、無念不是念,而是境界,就是心理生理兩種現狀。比如你觀“光”,這時一念光明;你觀白骨,這時就是白骨朗然;你修止觀,心息定住了;如果唸佛,唸到這一念沒有散亂,也不昏沉,就是正念的唸佛了。比如唸咒,一念空境,晝夜長明,躺下也好,站也好,行也好,永遠在這個境界裡。上上根器言下頓悟的人,就是永遠在這個境界中的。你以為悟了道就沒有這個境界嗎?那還叫作悟嗎?沒有用!要制心一處得正念,不是散亂住在樂明無念中。如果散亂,不能制心一處,那就犯戒,有過錯;這個戒是根本大戒,比殺盜淫妄還要重。你們不管是否受過戒,只要一念發心學聖賢之道,如果你的心,不能正心誠意而住,已經犯戒了。我們天天要反省,一天有一念不在正念中,已經是犯戒了。等到你去犯殺盜淫妄才叫犯戒,那就太遲了。所以真修持的人,要剎那間都無散亂心,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得正念而住;而這個正念境界是樂、明、無念,這才叫定。

有許多人以為,打起坐來,什麼都不知道就叫作定,那是大昏沉;有許多道家、佛家中人,都把大昏沉當作定,我已看了幾十年。不過你們打坐姿勢都不對,要身正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身都不能調整,身子都不正,怎能叫作得定?現在佛法都告訴你們,不散亂,住在樂、明、無念,同時三種平等,這個才是正念定。所以佛在《涅槃經》中說“常樂我淨”,那才是真淨土,才是真正的我。

“觀修一切過失,皆由散亂而心不能制於一處。”觀白骨觀等等,要注意,你修觀時,已經在散亂中了,因為你要想到腳趾頭,或者玉枕骨啦,想這一念本身是散亂,觀是利用散亂的這一念,把念集中起來。比如一團麵粉散在那裡,然後滴一點水,把麵粉裹成一坨,把散亂心都裹起來,變成一團面,把一團面再變成一個饅頭,所以修觀的觀想,本身就是一念。不錯,這是以妄來治妄,那麼你說要空嘛!那你先把妄念治住了再說;佛也告訴你你制心一處,制就是制住,但是你修法要先會調整。

為什麼不能定呢?因為我們散亂心多,如散掉的麵粉,被風一吹都在飛揚,我們先下一點定水下去。所以《楞嚴經》也講,你道理都懂了,講得天花亂墜,沒有用,了不了生死,那叫幹慧,像乾麵粉一樣,風一吹就沒有了。什麼才不是幹慧呢?要定水來滋潤才是。我們修白骨觀集中在一點時,就是用定水,先把念頭制服下來。有時觀不起來,也不一定是因為心散亂,很難講的,也可能因道理不懂。儒家講的,過猶不及,都是病,太聰明與太笨都觀想不起來;太用心反而觀不起來。說觀想時便觀想,輕輕鬆鬆定在那裡就好了,只是輕輕鬆鬆擺著,輕輕鬆鬆地制心一處;制心一處久了就叫作定,慢慢就有變化,程度一步一步深入。所以大家慢慢來吧,不要急。

“故生所依脈、氣、明點及能依心等之諸障礙也。”因為心散亂,不能夠制心一處,而產生氣脈、明點(包括精)的障礙,氣脈等都是“所依”的境界;“能依”的本身是心。物質世界也是附屬的,是“所依”,本身的主體是“能依”,是唯心。所以“主”是心,身體是“賓”。如果把氣脈、明點認為是主,你就錯了。一般學密宗、學道的,也多數都把這個觀念弄錯了。可是話說回來,你的心真能定了,就是“能依”能夠定了,“所依”的自然會起來。如觀足趾白骨,你“能依”的心定住了,“所依”的暖就起來了,“所依”的定久了,氣脈自然通。如果“能依”的不能定,“所依”的氣脈明點就起不來。明點硬是有一個東西,像彈珠一樣走動,在身體內部能夠化精、化氣、化神,它本身也就是精氣神,道家叫它丹。“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就是這個東西。

但是有了這個也不稀奇,這是所依的,不是能依。由於我們不能得定,因此氣、脈、明點不起作用,仍舊是有生老病死苦的凡夫,沒有辦法轉生老病死。如果你得定了,“能依”心明白了,“所依”的氣脈、明點發起來了,但不隨生老病死轉,反而能轉生老病死苦。所以修定很重要,不要玩嘴巴,自己沒有證到的佛法,不要亂講,講不得,亂講會有下地獄的罪。有一天你證到了這個境界,不管你怎麼說,都是功德,所以要求證。這段完全是講工夫。

“若中等瑜伽者,應知有總及別二者之調治方法。”做工夫如何做到制心一處呢?有總的、差別的兩種,這還是大概分類,差別裡頭就很大。這樣你自己修成就了,就可以做善知識了。所以要多修功德,來生再來吧!要了解一切眾生的毛病,以及各人的思想、業力、根器,才會曉得對治的方法。這是中根修行人應該注意的。

――摘錄自《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