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甘肅首批警察,學13門課,舉60斤,分燈設崗,劃責任區

往事總是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時候,帶來驚喜與震撼。一件普通之極的消防頭盔,經近百年的寂靜歲月的打磨後,終於褪去了平凡的外衣,顯示出它熠熠生輝的光彩。它的背後是百年前甘肅巡警制度誕生的艱難往事。

百年前的1905年,正是清末新政風風火火推行之時,甘肅因在西北內陸,推行新政雖比東南沿海地區晚了一些,但力度一點也不弱。在1905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6年間,先後任陝甘總督的崧蕃、升允、長庚都不遺餘力推行新政。這次新政雖是清政府內部的一次改良運動,但其範圍卻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政治體制到軍事教育,從文化教育到實業創建,實施全方位的改良,試圖推進中國社會向近現代化轉變。今天人們在黃河邊看到的中山橋就是清末新政為數不多的成果。

百年前,甘肅首批警察,學13門課,舉60斤,分燈設崗,劃責任區

請輸入圖片描述

講述人 王海東

1905年11月,甘肅巡警總局在省城蘭州成立,內設有總辦、提調、文案、教習等部門,負責規劃全省警務改革,西方近現代的警察制度也就漸漸地進入了甘肅。

這件消防頭盔就見證了這段往事。那麼,清末的巡警究竟是什麼樣子呢?他們要負責哪些事務呢?今天,我們跟著王海東先生聆聽一段百年前的巡警故事。

身高一米六以上,核查臂力、耳目,百年前巡警不簡單

說起巡警,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肯定會想起老舍筆下的巡警,他們身穿淡黃色制服,打著白色裹腿,手提警棍,邊走邊吆喝,站崗、搜查、抓賊、跑腿,樣樣不少。老舍塑造的巡警是生活中小角色,很貧民,雖不起眼,但生活中卻離不開他們。

設立巡警制度,是清末改良司法、舉辦警政的一個大舉措。1905年9月,清政府設立專門的巡警機構巡警部,下令各省試辦巡警。兩個月後,甘肅就開始籌劃建設巡警了,時任陝甘總督的升允令省內各個司道試辦巡警。

百年前,甘肅首批警察,學13門課,舉60斤,分燈設崗,劃責任區

請輸入圖片描述

這時,清末新政的先天不足就顯現出來了。啥不足呢?清政府為挽救其統治,不得不實施新政,但實際上卻是“新瓶裝老酒”,將在舊有的體制上,加了新殼子並沒有打破其原有的體系。

甘肅巡警制度也是這樣的,人們將近代的巡警制度套在了原有的保甲體系上,省城的保甲總局、各地的分局,搖身一變就成巡警總局、分局。第二年7月,《甘肅省城巡警章程》出臺了,8月,升允下令各府、廳、州、縣一律舉辦巡警,近代的警察制度才漸漸完備起來。到1910年,全省巡警機構從省城到州縣已初具規模,全省有300多處分局,2300名巡警,大的縣有160人,小縣只有80人。從省城蘭州的情況看,平均每個巡警管理不足百戶。

甘肅巡警制度前前後後經歷了五年時間,才基本建立,但卻帶著極大的弊端。啥弊端呢?正如我們前面說的,甘肅巡警體系是從保甲制度改造而來的。不像其他一些省份的巡警制度是新起爐灶的。這就是先天不足。同時也沒有預備籌劃期,也就沒有專門的人才,只能四處拉人湊數。一部分巡警由綠營兵中劃撥而來,一部分則是就地招募的,還有些地方乾脆用原先縣衙的三班衙役充數,檢查時就讓衙役們穿上巡警制服。這還是好一點的,有些地方乾脆將老百姓拉來湊數字。可以這樣說,當時的社會現狀註定甘肅巡警制度要歷經諸多波折。

百年前,甘肅首批警察,學13門課,舉60斤,分燈設崗,劃責任區

請輸入圖片描述

儘管條件差,但人們還是不遺餘力使其逐漸走向正規化。省城的巡警制度是相對完備的,省巡警總局下面設有總務、行政、司法、衛生四科,下面有各個分局,教練所、高等巡警學堂、消防隊、習藝所等等。

開辦巡警的時候,缺乏人才,先開設了一年的簡易科,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速成班。我看到一份對高等巡警學堂學員的要求。這個速成班也不簡單,學生要學13門課程,有各國法制大意、警察學、各國戶籍法大意、算術、監獄學、地理等等,學生入學要填寫履歷表、誓約書、保證書,要求學員身高在1.6米以上,臂力能舉60斤。入學後,還要考試,有年齡、相貌、身材、臂力、耳目的核查,還要進行時務策論考試。

入學一個月後再進行一次甄別考試。

經過這樣嚴格考試核查後,才能保證學員的業務素質。

分燈設崗,巡查除穢,一樣不能少

當時,巡警和今天人們的概念有差別。現在巡警多是巡邏,偏重於治安。而當時的巡警卻是全方位的,可以說一專多能。當年的記載顯示,清末巡警主要負責設燈、巡查、除穢等等。當時,省城的81條街道上,路上多有路燈。這些燈並不是電燈,而是煤油燈。按照街道的繁華程度,十戶到十五戶人家設立一個路燈,共架設了603盞燈,而巡警巡查的路段,則按照這些燈,分燈設崗,省城設立129個崗位。似乎就是每個巡警巡查幾個燈,當然有燈的數量有多有少。這些巡警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每天早晚,管理路燈,他們提著油桶,或加燈油,或收回燈油。

巡警上街巡查,有比較嚴格的執法要求,必須穿制服,配備槍棍,遇暴拿獲,遇急吹哨。自然,提醒四鄰管好門窗,小心火燭,這也在巡警的職責範圍內。說到這裡,人們就不由自主想起,電影中巡警吹哨,而飛賊乘著人群混亂,狂奔逃命的情形。應該說,當時巡警管得非常多,吹哨子報警求援的情況,並不是多見。相反,他們處理的多是日常的瑣碎的雜事。

百年前,甘肅首批警察,學13門課,舉60斤,分燈設崗,劃責任區

請輸入圖片描述

1906年,甘肅陸軍第三標在崔家崖舉行大演習

實際上,清末巡警是很多窮人所選擇的職業。在老舍、梁實秋的筆下,巡警往往是一種窮人才乾的事。《我這一輩子》的主人公說,巡警和洋車伕是大城市裡給苦人們安排好的兩條火車道,大字不識而沒有什麼手藝的,只好去拉車。識幾個字而好體面的,有手藝而掙不上飯的,只好去當巡警。

在清末新政的大潮中,巡警總局的攤子也鋪得很大。好大喜功似乎是那時的通病,依照巡警章程,在寧州、西固州、涇川、靈臺等地都開設了巡警學堂,可惜的是當時真正懂西方巡警制度的人少之又少,而大部分人投身巡警,就是為了趕潮流而已。因而,這些巡警學堂最後都因名不符實,有些銷聲匿跡了,有些改成了巡警督練公所。

仵作學員難招,消防要懂水利,巡警制度艱難前行

除了巡警學堂外,當時還設立了法醫學校,命名為仵作學堂,設在莊嚴寺內。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個新舊結合的學堂。仵作是流傳千百年的職業,是受官府所僱用的專門為刑事案件檢驗傷勢的專業人員。清末時,仵作屬於賤業,不為人所重視。因而,省城成立仵作學堂後,要各州縣必須選送一名學生,民間對此有很大的抵制情緒,富人不願意子弟學,窮人的子弟則多不識字,沒法學,最終也沒來多少學生。無奈只好在省會招人,千方百計總算湊齊了百人。仵作學堂用什麼教材呢?這也是中西結合的,學生的課本除了當時法務部頒發的章程和課本外,還專門將中國古代的法醫教程《洗冤錄》作為教材。《洗冤錄》是宋代宋慈所作,就是曾熱播的電視劇《大宋提刑官》的原型。可惜仵作學堂只開辦很短時間就結束了。

百年前,甘肅首批警察,學13門課,舉60斤,分燈設崗,劃責任區

請輸入圖片描述

甘肅陸軍學堂師生合影

當時,消防也歸巡警管理,巡警總局有專門管消防的,這算是消防的管理機關,掌握著人員分配,器械管理,預防火災,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調查水利。消防管理機關怎麼會去調查水利呢?

原來,當時沒有系統的消防供水體系,消防人員平常要將轄區的水源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數,這樣關鍵時刻才能發揮威力。而消防隊的職責則是掌管訓練消防人員,救護水火災各個事項。

那件至今熠熠生輝的消防頭盔,就是當年消防隊員們使用過的。這件消防頭盔是省公安廳的一位老民警提供,現保存於省公安廳檔案館。這件頭盔和當時巡警制度一樣,都帶著比較濃厚的西方色彩,頭盔為銅製的,外形和古代羅馬戰士的戰盔有點相似,頂上是弧形的弧頂,頭盔正面則是消防的標誌,上面寫著消防隊幾個字,後面長出一塊圓弧。

百年前,甘肅首批警察,學13門課,舉60斤,分燈設崗,劃責任區

請輸入圖片描述

清末頭盔

雖歷經百年歲月,看著依舊堅實。令人驚奇的是,這件頭盔其防護力是超強的,頂部的圓弧能夠將落下的石塊等重物滑開,後面延生的圓弧,完整地將頸部保護起來,為進出火場的消防隊員提供近乎完美的防護。

這件珍貴的消防頭盔,是隴上近代警察制度艱難建立的見證,也是個那個歲月巡警們工作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