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北分歧」引爭議:媽媽的媽媽,到底應該叫姥姥還是叫外婆?

這裡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新“南北分歧”引爭議:媽媽的媽媽,到底應該叫姥姥還是叫外婆?

最近,網上一則關於上海市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的新聞事件突然刷爆網絡。

有上海的家長因為此事致信給上海市教委進行詢問,隨後得到上海市教委在網上作出的回應稱:“姥姥”屬於普通話詞彙,指“外祖母”,一般在口語中使用較多,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因為上海市教委的這一回應,給原本就給已經引發強烈熱議的“外婆”改“姥姥”事件火上澆油,全國網友頓時吵開了花。

新“南北分歧”引爭議:媽媽的媽媽,到底應該叫姥姥還是叫外婆?

實際上,“姥姥”和“外婆”都可以用來稱呼“媽媽的媽媽”,但因為地區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通常來說,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會習慣使用“姥姥”這種稱呼,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會習慣使用“外婆”這種稱呼,另外,還有一些地方也會使用“家家”來進行稱呼。所以,到底“媽媽的媽媽”該用“姥姥”還是“外婆”,引起大家爭論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南北分歧”,這就跟“豆腐腦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粽子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之類的問題性質差不多,每個人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場上,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念,很可能很難分出個對錯來。

新“南北分歧”引爭議:媽媽的媽媽,到底應該叫姥姥還是叫外婆?

畢竟,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廣大,地方文化也是多種多樣、各有不同的,或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用“姥姥”或者“外婆”這兩種稱呼都沒有錯,然而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特有的文化習慣,這是約定俗成、很難被輕易改變的,就像你習慣了喝鹹豆腐腦,突然給你喝甜的,你肯定也會受不了一樣,儘管甜豆腐腦又不是有毒。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海人對於這次小學語文教材中“外婆”改“姥姥”事件反應非常激烈,也算是可以理解了,畢竟有不少上海土生土長的小孩從小就叫“外婆”,根本不知道“姥姥”是什麼意思。甚至還有人提議說,真要這麼改,乾脆把《外婆的澎湖灣》這首經典老歌也改名叫《姥姥的澎湖灣》算了,好不好?

新“南北分歧”引爭議:媽媽的媽媽,到底應該叫姥姥還是叫外婆?

那麼,對於此次事件,你有什麼看法呢?你認為我國大量類似這樣“南北分歧”的問題到底是不可逾越的文化鴻溝,還只是“小題大做”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劉小順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